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諸承譽 從收藏到主辦藝術駐村計劃

2020-10-27

諸承譽夫婦收藏藝術品十多年,是有資歷、實力的資深藏家。跟很多藏家一樣,他們由看着自己的藏品,漸漸看到香港藝術圈,看到世界,然後再看回來。10月蘇富比舉行「Art of Tomorrow:Works Sold to Benefit the Chu Foundation」藝術晚拍帶來諸氏夫婦34件私人收藏,部分拍賣收益將惠捐諸氏成立的「譽婷堂」(The Chu Foundation),支援基金會在日本富山市立山町的最新項目「The Chu Residency at Tateyama」。諸氏是金融人,他常說自己並非在藝術圈中人,能夠做的,就是在藝術圈建立更多聯繫,看以一己之力能幫上什麼忙,「也許是深入一點,也許是讓更多市民能夠看到更多,去認識藝術作品。」

TEXT BY 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諸承譽(Lawrence)與太太陳慧婷(Natalie Chan Chu)

收藏三大方針
松柏資產管理創辦人諸承譽(Lawrence)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主修經濟,從前所學一概與藝術無關。年幼時,他受過藝術的丁點影響,也許是父親有畫傳統山水畫,家中也有一些水墨藝術作品。真正的藝術啟蒙,是在芝大時期修讀過一些藝術課程,然後在歐洲年間,他接觸到不少當代藝術流派,2005年回流香港 ,發現本地藏家開始接受當代藝術,他記得兩大拍賣行出現較年輕,推廣當代藝術的專家,他開始鑽研、購藏,怱怱一去,已經15年。

如同很多藏家,諸氏夫婦的收藏有幾大方向,「收藏是樂趣,方法一直在變,我沒有停下來過。我的收藏有幾個大方針,一是要自己喜歡,二是當收到一定程度,發現會特別喜歡一些畫家,就看看能否收到他每個時代的名作, 這是所謂藍籌(Blue Chip),我們純粹是因為喜愛一個藝術家,想擁有他的一段歷史。」稱得上藍籌的作品,藝術家名氣高,價錢貴,有一定保值能力。相中的作品,也不一定有人出讓,要等機會。但第三方面則幾乎是相反,諸氏也購藏不一定有保值能力的新晉畫家,特別是本地畫家,這種做法,對香港藝術發展有一定幫助。

Image description 王無邪《流水之一》(諸氐私人收藏)

「因為我本身不在藝術圈工作,不會每天都接觸到Artist,所以我們跟一些畫廊建立好關係,會想透過他們認識新晉畫家,去接觸去投放一些資源。」Lawrence:「這樣的關係下,我們不斷地接觸小畫廊。其實經營畫廊並不容易。而作為香港人,我們當然想支持本土文化,表達正面的訊息。」

Image description 李傑《妮維雅》(諸氐私人收藏)

收藏樂趣 在於交流
收藏藝術,樂趣何在?「樂趣就在跟不同地方的朋友,多作交流,甚至是本地的朋友也一樣!今年疫情嚴重沒有辦法飛,但像往年,我們一班朋友每年都會一起出埠,一起去見Artist。因為在同一個朋友圈,大家有共同興趣,這樣就會更加高興了。」

Image description 徐世琪《&#x4DC3》(諸氐私人收藏)

藝術旅途上,他擁有數不清的回憶,溫馨小故事,「有一個暑假,我們一家人去了洛杉磯,幾個朋友都都喜歡收藏藝術品的,我們去看了幾個展覽,又去了探好多藝術家,剛好遇到有幾個藝術家去了羅省做Summer Studio,整個旅程變得很有趣。前後共兩個月,是一個活在藝術的暑假!」他說着說着,想起了一些藝術家朋友,像林壽宇Richard Lin(1933-2011),「我記得他也在場,他是台灣人,可惜今天已不在世了,但我們還在收藏他的作品。他在中國現代風格之中,一個重要的畫家,他走得很前,作風前衛,色塊有時令人想起Mark Rothko。」

他記得到了洛杉磯,還認識了年紀大了才成為專業畫家的Michael Chow(周英華),周在1939年於上海出生,他從小喜歡藝術,早年留學英國,但因為生計,68年在倫敦創立MR CHOW高級餐館,大受歡迎,「他在60年代就認識Richard,稱對方為自己大哥。」他說因為藝術,從中學習了很多,了解很多,「藝術對社會的作用很大,社會矛盾,它可令人康復,或藝術家以藝術作為國際語言,去表達自己心聲,真誠的溝通對我來說十分重要。」他說,藝術一般都不是因為要謀利才創作,對人類進展至為重要。

Image description 曾灶財 / 劉健威《無題(A35-00)/ LKW_05-12》(諸氐私人收藏)

Lawrence的藏品以當代居多,也有收戰後現代作品(Post-War,40-50s)藝術品。但比較方向明確的收藏,就是他重視藝術的源流,於是由中國水墨到當代水墨、本地藝術家這一路都關注起來,「劉國松、呂壽琨、王無邪都是大師,也影響了好多香港八十年代的水墨畫家,再影響到下一代,這些七十年代大師在國內成長,再來到香港,將中西文化合璧,這是很有趣的。他們用的媒界雖然是傳統水墨,但繪畫的內容是抽象的,表現出香港中西文化融合,這在香港藝術史上,是很重要的。」他特別提起遊學巴黎的曾海文(1927-1991),因為他跟大名鼎鼎的趙無極是同一輩的,擁有很多有趣故事,「他在藝術史上是重要一員,本身也有很多故事,我們很想跟藝術世界去解說,希望能把他的故事說出來。」

Image description 黃馬鼎《五旬節基督堂》

他很留意香港藝壇發展,近期一點的藝術家他特別喜歡以下幾位:「例如李傑啦!具像繪畫的,有黎清妍(Firenzi Lai)和褟善勤(Chris Huen)都是比較矚目,又正走向國際的藝術家。」Lawrence注意到浸大、中大在提拔年輕藝術家,夫婦每年都有去看兩間大學的畢業展,這可是很多畫廊和策展人的功課。

慈善基金及駐村計劃
在藝術收藏圈日子久了,Lawrence承認開始思索自己能做點什麼,能協助到藝術圈,扶持年輕藝術家,「我們當然會繼續購藏喜歡的藝術品,但同時開始思索,是否有另一些方法能扶持他們,而非只是純粹商業的行為呢?當然兩邊可同時進行,但亦可以探索跟藝術圈更多面接觸。」於是他跟太太陳慧婷(Natalie Chan Chu)創立了「譽婷堂」(The Chu Foundation),也有了「The Chu Residency at Tateyama」此藝術家駐村計劃。

Image description 黎清妍 《共事的人》

「The Chu Foundation(譽婷堂)是我跟太太的投資公司的Non Profit(非牟利)部分,它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持牌籌款機構。這純粹是我們思考怎樣回饋社會,可以透過例如捐贈,去做慈善或做資助活動。」Lawrence跟太太從前是東華三院總理,目前陳慧婷仍然是當中一員,「這些NGO之中,我們對藝術和教育特別有興趣,太太會對保護兒童較為關心。我們在一些中學小學,在世界不同的博物館是董事或委員會成員,成立譽婷堂的目的,是不論捐贈也好、義工也好,希望能儘一分力量。」也就是說,基金以藝術及教育為軸,但並非只是關乎藝術的。

Image description Georg Baselitz 《工人》

「The Chu Residency at Tateyama」則有所不同,這是個純粹的藝術計劃,預計於2021年正式開展,邀請世界
各地藝術家到訪立山町,在清幽恬靜的環境下專注發展其藝術視野及創作,其後亦將展開藝術家指導計劃,以及建立一個信息互動的數碼平台。

「我們對收藏非常有興趣,但我們不只是想收畫。既然藝術對社會的作用這麼大,社會矛盾可以解開,它也可以令人康復。」計劃中的藝術項目,不限於繪畫,也可以是音樂、雕塑,「因為疫情下社會近乎停頓,網上流傳好多假消息,我們更加要支持藝術家去表達原汁原味的思維角度。我們收藏都有自己的傾向,喜愛跟畫家有點聯繫,駐村計劃的想法,最初是想找一個新的渠道,找一個策展人跟藝術家在藝術圈中多點互動。」

幾年前,諸氏在日本做了一個Project,發現地方既美又恬靜,相當適合發展藝術家駐村計劃,計劃就是這樣開展了,「今年我們在做兩件事,一是跟藝廊、策展人談談,怎樣可以支持Artist,支持的不一定是年輕藝術家。當中有一件事未能談詳情,就是有一個很著名的導演跟我們在發展一個Project,他也申請了一個資助,在未來18個月我們會支持他去做。計劃也接受推薦,我們會相信認識的畫廊,或策展人的意見。」二,是設立一個本地的藝術駐場計劃,對,諸氏夫婦同時發展的,不只是日本的藝術駐村計劃,「因為我們知道本地畫家要找Studio也有困難,大概在未來一年,我們會支持6-8個藝術家去Share一個地方,讓他們創作。」同時,他們籌備在日本在駐村計劃開展長遠工作。

2020很艱難,資源再多的人,心中再多計劃都得延遲。Lawrence:「今年經濟這麼差,但股市暢旺。朋友告訴我,今年藝術市場上,想看想買的人比以往更多,好的作品,根本沒有被停止追捧。也許是你多了留在家中,也想買好一點的畫作,天天看着嘛!」

作為藏家,他自己倒沒有買多了藏品,在他心中,記掛的倒是準備開展的幾個計劃,「今年看作品比以往難,不多不少有影響。今年最大的轉變,是怎用不同的方法去扶持新晉畫家。」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