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三方御印 盡見明清興衰

2021-04-21

Image description

過去一年世界局勢變幻莫測,拍賣/藝術品市場表現相對平穩,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仇國仕說:「疫情下當初要勸說藏家出讓珍藏,的確花了一些唇舌。」他說藏家的確是審慎了,但股市強勁反彈已證明了今年市道會相當不錯。

在這樣的氣氛下,他今年特別帶來三件明、清帝王璽印。中國古董市場近年瘋狂追逐皇室古董,例如龍紋花瓶。但御璽數量極稀,可是珍品中的珍品。

TEXT BY 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仇國仕(Photo by 何兆彬)

清朝的起起落落
走進蘇富比的貴賓室,桌上放了三枚明、清璽印,一個只餘半塊,一個檀香木,一個白玉,仇國士喜孜孜的介紹它們。他從二十年前開始研究中國皇帝璽印──從前藏家都沒注意這一塊,它們價值都不高。在他策劃下,宮庭印章漸漸升溫,成了拍賣焦點。2004年乾隆帝御寶 《紀恩堂》 交龍鈕玉壐破了當時印章之世界拍賣紀錄,後來2010秋拍,成交價1.2162億港元。

Image description

「它們不是三個印章,它們是講述了清朝歷史的三個印章。」仇國仕說。桌上三個印章,材料、功用、歷史各有不同,背後各有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墨綠色的一枚,只餘半塊,那是劫後餘存的明代皇后玉璽,代表了的是明代的末落;檀香木造的一枚,刻上「敬天勤民」四隻大字,代表的是滿清由康熙以來的祖宗遺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第三枚,以白玉雕成,價值連城,是乾隆在五十歲後的印章。印旁刻有細字,內容提及他已盡己力,勤政敬民。仇國仕說:「所以這三個璽,不只是藝術珍品,還代表了清朝的起起落落。」

Image description 明洪熙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諡寶 印文:……天齊聖文皇后寶 10.5 cm 估價:2,500-3,000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2004年10月31日,編號15

明代文皇后玉寶
中國古董藏家追逐皇室印章、玉璽,這個潮流,可以說是由仇國仕鼓動的風潮,不說不知,在市場上出現過的這些珍藏,加起來不出40枚,數量極少,「它們大都是清代的,也見過一兩個元代,但明代遺留下來的,僅此一枚!」整個明代國詐276年,只留下一枚皇家印章,何解?

「因為在166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他們一攻入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將所有明代的象徵銷毀。」當時李只在京城留了一天時間,然後再外出打仗,據歷史記載,臨行前他放火燒掉紫禁城和北京部分建築,「結果絕大部分的印章都毀了,也許還有其他留存下來,但至今沒有發現,這是我們現知僅存的一枚。」

有趣的是,連乾隆也談論過這件事,「1782年他寫過一首詩,憶述40年前他還年輕時,見到明代的書有留下來,但印章卻一個都沒有。」仇說,很可能當年眼前這半枚玉璽已流失在宮外,他從來沒有見過,也有可能因為它只剩半枚,在他眼中不算是一個。

此印殘存一半,斷裂處變酥變白,明顯經過火燒,盤龍鈕,印文為陽文玉箸篆,每行四字,現僅存「天齊聖文皇后寶」七字,它是明代皇后印章,而且是諡寶。永樂皇帝的皇后在1407(永樂五年)去世,尊諡為「仁孝皇后」。
只餘半枚,會否影響價值?對仇國仕來說剛好相反,「對我來說,這反而加強了它的價值。因為它的外表,剛好代表了明朝的命運。」

Image description 清乾隆 乾隆帝御寶交龍鈕白玉璽 印文:紀恩堂 10.4 by 10.4 by h. 7.8 cm 估價:1億2,500萬- 1億8,000萬 法國收藏 香港蘇富比1994年11月2日,編號408 美國私人收藏 香港蘇富比2004年10月31日,編號3

康熙檀香木「敬天勤民」寶璽
再看以檀香木製造的康熙「敬天勤民」寶璽。此璽檀香木質,異獸紐,印面10.5公分,高4.2公分,印文為九叠篆四隻大 字。此璽在兩冊《康熙寶藪》都有收錄。

因為「敬天勤民」四字,這剛好符合了仇國仕的主題:康熙年間,這四字就長掛在乾清宮之間。敬天勤民是清代為政者的從政準則──經歷兩千年的歷史演變,到了乾隆年代,開始將它概括為「敬天法祖勤政敬民」八字。「敬天」者,是指皇帝作為天子,是天命所歸,代天敷治。敬天是為了得到蒼天庇祐,「勤民」郥是愛民,理解民間疾苦,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康熙曾說:人君惟當敬天勤民,鞠躬盡瘁而已」,他不但愛民」鞭策自己,還以此為家法。

Image description 清康熙 康熙帝御寶檀香木異獸鈕方璽 印文:敬天勤民 10.2 by 10.2 by h. 11 cm 估價:8,000萬- 1億港元

據中國皇室印章專家郭福祥所記述,他一生見過三方清代「敬天愛民」寶璽,此為一方,另一方由白玉雕成,印鏤四則刻有乾隆御書《敬天勤民寶四言詩有序》,落款時間為隆乾十三年(1748),此璽曾經火燒;第三方也是白玉所製,落款時間是乾隆六十三年(1798)。後兩方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以檀香製璽,較少得見,仇國仕說,因應每個印章的製作緣起、功用不同,材料也會不同,「歷代皇帝做了好多印章,市場上流傳的並不多。皇帝會因為自己八十大壽, 做一個新的章來紀念,他也可能因為一件事件做一個新章。皇帝擁有大大小小的好多個印,當他看到自己喜愛的字畫,就在在上面打一個印。」

檀香印章,在清代集中在兩個時期,一是清代早期,主要在康熙年間,大的十幾公分,小的幾公分,印鈕多為異獸紋,雕刻風格較樸實。另一為清晚期,主要是慈禧太后的寶璽,大小都有,但大的多為印鈕及印體分開製作,再連接合成。

乾隆白玉「紀恩堂」璽
三個璽印之中,價值最高的,是白玉雕成的乾隆「紀恩堂」璽。此印是清乾隆皇帝御用璽印,白玉,交龍鈕、陽文篆書「紀恩堂」三字。印體四側陰刻乾隆帝的御製文《紀恩堂記》全文。此璽印原屬宮殿璽,原存放在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鏤月開雲的紀恩堂內,是乾隆一方重要璽印,它紀念的不只是圓明園,還是乾隆、康熙兩帝的爺孫之情。
「那一年,乾隆在圓明園第一次見到祖父康熙,這是一個重建他傳奇的玉璽。」仇國仕說。

那是1722年的3月,康熙69歲,乾隆第一次在圓明園牡丹台覲見康熙皇帝,乾隆(弘曆)還只是一個12歲的孩子,皇四子雍正恭請康熙帝到牡丹台觀賞盛開的牡丹。席間弘曆晉見,大為喜愛,降旨養育在宮中。康熙為他選定了武術老師,教他射藝火術,又親自教他讀書。同年4月-10月,弘曆隨康熙帝到避暑山莊,二人時常得見。甚至在康熙接見官員時,讓孩子肅立在旁。

後來弘曆當了皇帝,對此念念不忘,為了紀念祖父,乾隆分別在圓明園牡丹台,那個初次覲見康熙的鏤月開雲殿,和熱河避暑山莊康熙住處,題寫了「紀恩堂」匾額,懸於高處。又先後寫成《紀恩堂記》和《避暑山莊紀恩堂記》兩篇文章,詳細記述康熙帝的始末。兩方印璽,也是因此而雕成。這次拍賣是其中一方,另一方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印製於1766年(乾隆31年),當時國家富庶,「紀恩堂」三字篆法古樸,四側的《紀恩堂記》則以蠅頭小楷刻成,工藝水平相當成熟。據《乾隆寶藏》(乾隆御璽精印)提到,它的材料為白玉,但如今我們看到的實物,顏色泛青,局部呈黑色,印上分佈細微裂痕,明顯曾受火燒,但整體不論雕刻、字體和印面完整無缺。據了解是由於當年此印存放在圓明園,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侵佔,它極可能在當時被大火燒過。

對歷史、藝術及收藏而言,它的工藝水平高超,可談的太多了。對於仇國仕來說,四側刻上的《紀恩堂記》最富趣味,文中提到,當年自己在紀恩堂初次覲見康熙帝,受到他的恩情云云,然後談到,經過多年,自己已成了皇帝,也僅遵遺訓,盡一己之力,不失父親及祖父的信任,他感謝蒼天,國家太平富足。雖然自己的功績並不完美,但人民生活安定,國家繁榮,自己已盡力,也沒有使康熙帝失望。

對仇國仕來說,最有趣是文章接着提到自己繼位問題,乾隆以第四子之位繼承皇位,民間一直有不同聲音,原來他自己是知道,而且介懷的。據記載,周朝周太王的三子季歷、孫子姬昌特別聰明,一直想傳位三子再傳姬昌,結果長子太伯、二子虞仲知道父親心意,為了成全,奔到荊蠻之地,紋身斷髮,以表示二人不能繼位。乾隆文中特別寫到這一段,評說決定正確,再回到談以此為紀──支持康熙帝一如當年周太王,沒有傳位給長子,而傳給四子雍正,再傳四子給自己。

Image description 紀恩堂現址

乾隆後來傳位,也沒傳長子,反而傳了給十五子嘉慶。據記戴他本最想傳位給五子永琪,但他26歲就因病去世,白頭人送黑頭人。

「所以他是知道下面是有人不滿,不服他的。他是雍正四子,他在文中寫到,自己已經盡力,並以文章抗衡別人質疑皇位的合法性。他說自己秉承遺訓,勤政敬民,這也是一個警告,叫子孫日後繼續以前原則管治。」仇國仕說,這三個璽印代表了清朝的起起落落,也記下了中國統治者,勤政敬民的重要思想。

拍賣日期: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