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香港的 Can Do Spirit

2022-02-04

Image description 石漢瑞(Henry Steiner)

87歲了,原籍奧地利的石漢瑞(Henry Steiner)1961年來港,他創作過無數經典設計,被稱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無論是匯豐銀行的、電話公司的標誌、渣打銀行的鈔票,都永留港人心中。近日,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 )頒發榮譽貢獻獎2021給他,再次肯定他對設計界的貢獻。

老人家依舊天天上班,談設計,他同樣喜愛談他最喜歡的香港,「我不會離開,我打算一直留在此地。」

TEXT & PHOTOGRAPHY BY 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Look: The Graphic Language of Henry Steiner' Exhibition

遇上好老師 遇上設計
「作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這位仍然活躍的87歲大師對我們啟發良多。他的作品向香港的中華文化致敬。」談把獎項頒予石漢瑞,「信言設計之夜2021」策展人姚嘉珊(Marisa Yiu)這麼說。

石漢瑞的辦公室位處港島半山,親切的他,着記者叫他Henry就好,生於奧地利家庭,父親本為當地牙醫,一家過中產生活,然而1938年納粹把奧地利吞併(史稱德奧合併),一家人離開出生地,去到紐約。他本名Hans,到紐約後改為Henry。年少時最愛科幻小說,他想過做科幻插畫家,在耶魯讀碩士時遇上老師Paul Rand才改變了他的看法。

「我從小喜歡繪畫,對科幻題材很感興趣,曾想成為科幻插畫師。」Henry:「我受到很好的教育,遇上好老師。我本來念藝術,但不算擅長,老師當時對我說不如你試試平面設計,它是新部門。其實我沒想過自己能讀耶魯,是它成就了我。如果不是遇上了設計,我很可能只是個平庸的插畫師。」近兩小時的訪問,他沒談自己的威水史,只分享看法及專業背後的點滴。

Image description 匯豐銀行 1980 年報封面, 1980

畢業後他在紐約工作,1961年他受《亞洲周刊》(Asian Magazine)委約,來港為周刊發行做準備,本來準備只留港9個月的他,留了幾年又幾年,結果61年過去了,他還是那麼喜歡香港。

「1961年很原始,當年沒有彩色報紙,人們問我是做什麼的,我說平面設計,沒有人知道我在說什麼,當年大家叫它商業藝術,聽起來好像是嘗試去做好藝術,但沒有藝術一樣好似的。」他記得初來港時日子過得很快樂,「它給予我有自由工作的機會,我看到了可能性。」

Image description 電話公司 corporate identity,1978

杜象的影響
Henry的經典設計眾多,大客戶不少。談今昔設計分別,他知無不言。

「今天要數傑出的設計師,為數不多,但整體標準是越來越高了,你現在比較不常見到垃圾,但同時少了設計英雄,也不常見到令人尷尬的東西。若你見到真正傑出的設計,會問:呀,這是怎麼做出來的?是誰人經手的?」

為什麼?「我不肯定。也許客人需求苛刻,也許對價錢有考慮,不想多付錢去購買他們有點不明白的東西?我不埋怨他們,但你開始思考,大家是否再熱切想做出偉大的東西?」細看Henry的設計,有幾個特色,一是文化融和(Cross Culture),他熱愛東方文化,常挪用不同文化概念,共冶一爐,他的設計常常中英文混用;二,是他總愛採用現成的概念,賦予它全新意義。

他引設計界流行的說法:「設計師給你看你所知道的,也給你看你本來不知道的。」Henry以自己在設計中心(Design Centre)的展覽海報作例子,設計上,海報利用了髹在馬路上的標記,一個英文Look字加一個中文「望」字作設計主題,他解釋:「將街標變成海報,那是驚奇,人們看到會問:那是什麼?」十多年前,他利用十二生肖,加上《綠野仙蹤》的概念做設計,也是中西共用,文化共融的例子。

他說要感謝當年帶他認識達達主義宗師杜象(Marcel Duchamp)的老師,從杜象身上,他學會了利用現成物(Ready Made)作創作,「杜象最出名是拿尿兜簽了名,然後說它是個雕塑。他概念行先,而且賦予事物另一層意義,讓大家換一個角度看事物。他擅於尋找物件,而不是去製造它,這就是我緊抱的精神。他有那㮔:『我說它是藝術,它就是藝術』的想法,開放了很多可能性。」

香港Can Do Spirit
Henry的設計作品往往讓人一看再看,才看出當中的趣味,再三回味。在資訊爆炸時代,人人低頭滑手機,是否還有餘遐細味這些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匯豐銀行, corporate identity, 1983

「如果我們談的是銷售,設計需要捉緊(Grab)你。今時今日,這方面文字會比圖像更重要。」他的事業生涯,以替大企業做品牌形象(Corporate ID)最為著名,他以此為例,「仍然有公司在做Corporate ID,那很重要,能令你在行業中鶴立雞群。但現在是高速時代,大家都看手機,有時我會覺得,是大家做得不夠努力,做得不夠好。」大家是指那位?「我指的是客人,一直都是客人。客人想要好一點的,他們會要得到。我明白客人得看緊錢包,但你一定要對更好有一種飢餓,才會明白,才會不一樣。這一點,很不幸。」

客人不渴求更好,是否也會不明白你的設計?得慢慢去說服他?「我相信每個設計師都要這麼做啊,都得解釋自己的工作。」你擅於此道?「是啊,因為我誠實,我沒有很多銷售辭彙,我只是告訴他們我在做什麼,為何要做,為何值得這麼做。經我解釋,客人一般都明白。但問題在於他們都在一直看競爭者在做什麼,而並非去看看怎麼能在一眾牌子之中突出自己,與別不同。」

他說,已習慣教育客人,「只要有需要,就告訴他們設計師的工作。我的設計,重點可能在我做什麼,而是我何時何地在創作。早在六十年代,香港如晨曦日出,時機都遇上了,經濟起飛,而我恰好來到這城市。」

官僚主義
跟Henry談香港,他口裡常出現幾個關鍵字,一是香港精神Can Do Spirit,「香港人不會說或者啦,我不知道啦,或者得或者唔得啦。香港人說得,然後才去找辦法解決,是一種很強的精神,與之工作很快樂,總不會說我不會做,你找別人吧。」叫他舉個例子,他一時間沒想到,他說:「我告訴你我最愛香港的事物,就是電車,我愛死它了,它可靠暢順,令人快樂,價錢不貴,尤其當你超過65歲,你感到自己在騙它錢一樣。」他說,另一樣是八達通,也由香港人發明的。

另一關鍵字是「官僚」,問他M+博物館,他大讚做得好,只是好奇為何會建這麼久,「可能是因為官僚令它運作得這麼慢。有時你開始會懷念政府的Can Do Spirit。我想,香港真的資產是香港人,是她的Can Do Spirit。」他說以往香港旅遊協會一直做得不錯,但2001年改名為旅發局(HK Tourism Broad),名字開始帶官僚主義,「他們想打磨一下香港形象,但更着緊的是自己會不會孭鑊,而不是要去完成大事。只要帶點實驗性,一點冒險的,他們都情願不做。」

2010年,報載政府花了600萬公帑,更新七彩飛龍標記,廣受批評,Henry沒有指名道姓,但主動提到了這標記,他說:「這是我的範疇。有一隻龍形標誌,它總是缺了『氣』。我會感到,因為它經過太多董事、管理層、委員會等等層層架構,結果變成這樣。」

傳媒愛找Henry談成功個案,這次要他分享失敗例子,有什麼挫敗經驗,他笑說問題很好。約4-5年前,一家合作多年,一直合作愉快的地產公司換了項目負責人,這人在討論過程中,一直要他把字句/設計搬上搬下,不斷挑毛病,又「指導」Henry該怎樣做設計,「平常你看醫生找律師,總是尋求專業意見吧。這根本是來教專家怎麼做。」結果,老爺子不幹了。這是他生平首次作出這樣的決定。不巧地,這種事以往幾十年都沒發生。

Image description Hong Kong Vienna Opera Ball, poster, 2008

Henry說設計的通病是Sameness,大家都做同樣的東西,他喜歡冒險,口裡常說香港勝在有Playfulness(好玩)、Mischievous(惡作劇),他說《老夫子》正是當中表表者,「這正是我們談到的創作態度,為什麼不能更好玩?為什麼不能改變它?為什麼不能讓人多看一眼?」

好的設計像個謎,讓人看一眼,別過了頭,又想回頭再看。對他而言,「好設計必須具有誘惑性(Seduction),當你看到一個廣告,看完還想再看一眼,那就是誘惑。」他相信在沒有耐性的數碼時代,原則一樣通用,「如果你將一個政治人物變成動物,人們看到會想:吓,這是什麼?原來你意有所指,那就好玩。我們又不是活在《1984》裡,樣樣都要有所規管嗎?這才是廣東式的抵死好玩。」

Image description 渣打銀行鈔票設計,2010

問Henry職業生涯中最懷念那段日子,他馬上想到當年替渣打設計的鈔票,以中國神獸做設計元素,中西並融,傳統又現代,「我們到了英國見印鈔商,設計上,它非常中國,從來沒人做過,那是個好年代。」問他怎看近年的鈔票設計,他欲言又止,忍不住說:「鈔票該表達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它給予你一種自信,但它們失敗了,它們像找印刷廠做設計一樣,如此錯失了大好機會,實是恥辱(Shame),令人傷感。香港失去了好玩,實驗精神,它在過去是有趣得多的。」剛說完,他又自言自語,說問他他會答「不願置評」。

他知道不少人選擇在此刻離港,他熱愛香港,不會離去,「我有員工在九七前離開了,後來又回港,他們受不了加拿大和英國,他們懷念香港的『氣』,我想不到有何地比香港更好。」談移民潮,他說:「人們以腳投票,因為香港目前失去了『氣』,廣東精神其實仍在,我好想看到它回來。」

「我太喜歡香港了,不會離去。這是困難時刻,我希望這只是一個階段,一切都是反應過度罷了。」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