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平面水墨 立體風景當代素材傳統山水

2014-04-28

Image description 「精神如山」展示新一代畫家對山水畫的解讀。

古代文人喜愛以山水為題材作畫, 寄託閑逸的心情。今天人們多居住在城市之中,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只能是假日到公園去,更遑論接觸中國獨有的山川風景。

就算偶爾出遊,這些壯麗的山川要不就是被工業污染摧毀,要不就是被塑造成陳設一式一樣,為吸金而重新打造的「風景區」。

於是,不少人都對傳統山水畫創作抱質疑態度,究竟繼續臨摹前人的筆墨有何意義?當山光水色不再,這種風景已經變成想像而非記錄了,山水畫還可如何革新,以繼續在當下承傳?

精神如山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遊.象20130212》(2013)

Image description 夏小萬《山水.太湖石》(2007)

最近卡記去過中環藝術門的「精神如山」展覽(展期至5月9日),正為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答案。參展的藝術家都是來自內地,在四十到六十年代出生,都以山水為題材而創作,並帶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與當下的社會對應。

甫入門就是著名藝術家徐冰的《芥子園山水卷》,複製著名畫譜《芥子園畫傳》中的各種樹葉、山、石、人物姿態等的形態,聚合成一幅長畫卷,並在旁邊加上對應的指導文字,製作成雕版印在宣紙上。如此去掉內涵的創作方式,令人聯想到,以臨摹為主的傳統山水畫法,同樣也如版畫一樣代代複製,是對這種傳承的一種巧妙的諷刺。

在徐冰旁邊的,是王璜生的《遊.象》系列,以當代的思維,將水墨簡約成點和線,塑造成隨想的心靈風景。當中的輕靈,正好與藍正輝的大筆揮灑潑墨形成對比。而後者的表現方式,或許與當下中國人生活富足,神氣飽滿的狀況更為對應。

姬子的《靈境系列》,有把水墨當成抽象油畫的意味,不同於喜愛留白的傳統山水,他大量以各種幾何色塊,在宣紙上聚合碰撞,透過縫隙和洞光窺見外在景色,一反傳統構圖,營造更為精神的意境。

而蘇新平則以油畫塑造當下的山水風光,例如《風景系列二14號》,便以大片留白和黑白色彩的碰撞及流瀉,塑造出朦朧一片,枯黃昏暗的山水,雖然都是抽象的色塊,但卻讓人對真實的地貌有豐富的聯想。而其《灰色7號》,則更寫實地呈現工業發達的國度中,烽煙四起的自然地貌。

天圓地方

Image description 張偉《山峰No. 10》(2006)

山水多為平面的作品,張偉用立體的雕塑,將紙上的筆觸和痕迹一一再現,以長披麻皴畫成的尖峰,以卷雲皴畫成的圓潤山峰,都變成了真實的斧鑿痕迹,而漣漪和交錯的波浪紋理,也在方形的海平面上展現,對應古代的天圓地方之說,充滿賞玩意趣。

夏小萬同樣採用立體的方式將山水重塑,他把各種人物和風景繪畫在一塊塊膠片上,層層相疊,不同景色畫塊,竟能拼合成一塊雲霧狀的太湖石,以現代的方式詮釋傳統風景。

各代的藝術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對山水的解讀,在傳承中創新,為後來者帶來不少啓示。

(文:卡夫卡)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