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亦因而「進軍」世界各地,由家電到音樂、電影、電視、美食、精品、電玩等,均以創新精緻品質高見稱,在電影方面更是名導輩出。
雖是俱往矣!但最近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4」以「1980年代日本電影新貌」為主題(至11月30日,電影資料館、香港科學館放映),正好讓大家重新認識當年一批導演經典作品。
日本大師級導演包括黑木和雄、柳町光男、森田芳光、北野武等在七八十年代開始冒起,其作品各具風格和趣味,這些當年的新銳之作,多是得獎作品,如今已成經典。
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業大片廠減產甚至倒閉,新人導演有些在色情電影界打滾學藝,有些拍紀錄片、廣告、獨立短片起家,也有些甚至從插畫師之類跟電影無關的行業轉型。新導演的背景五花八門,為本土影壇帶來不少耳目一新的作品,讓世界重新認識日本電影。
東陽一的女性系列由《頰上的淚》(情難守)(1979)展開,故事圍繞早稻田大學女生的生活,具體呈現新生代的種種苦惱和喜悅。副導演出身的柳町光男,首作《十九歲之地圖》(1979)講述送報少年見盡各戶的奇形怪行後,把人名登記在手繪地圖上,並逐一致電恐嚇。
擁有醫生專業資格,拍攝獨立電影起家的大森一樹,以自己於醫學院的體驗,在《希波克拉底們(華陀弟子)》(1980)中展現醫科生的內心世界,更請來當時如日中天的鈴木清順及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等重量級人馬客串演出。
相米慎二的《飛翔的情侶》(1980)是青春偶像藥師丸博子首次擔正的作品。根岸吉太郎的《遠雷》(1981)以農夫的經歷,帶出傳統農業面對城市化的掙扎和苦惱。
高橋伴明執導色情片後的轉型之作《刺青》(1982),以真實案件改編,講述少年逐步策劃他的人生大事。充滿七十年代大阪市色彩的《崩克帝國》(孩子帝國)(1981)是井筒和幸首部劇情片,以全新的手法表現黑社會的地盤爭奪戰。
小栗康平的《泥河》(1981),通過三個小孩的視點來看殘酷的世界。深作欣二難得一見的溫情之作《蒲田行進曲》(1982),影片以戰後的影圈為背景,講述銀幕小人物相濡以沫的故事。
拍獨立電影成名的森田芳光憑《家族遊戲》(1983)奠定了冷峻的搞笑風格,由行徑古怪的補習老師帶出片中連串的滑稽趣事。《麻雀放浪記》(1984)是插畫師出身的和田誠的首作,這部奇趣的賭博片講述「以雀會友」。
除了八十年代的新銳之作,回顧展亦精選多部六七十年代的經典影片作參考,包括黑木和雄的公路電影《古巴戀人》(1969)、描寫年輕人為理想痛苦迷茫的《祭之準備》(1975)、探討核能意外的《原子力戰爭》(1978)等,合共二十七套日本佳作,當是緬懷也好,當是見識也好,也是一個好選擇。
文: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