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麥棨諾醫生:由草藥到現代精神醫藥

2019-09-19

在中國醫學史上,早有癲狂、癲癇、怒鬱、思鬱、憂鬱、煩躁等精神疾病或症狀的記載。五石散、逍遙散其實都是精神科藥物,其他中藥如酸棗仁亦可改善情緒。去到西方,顛茄入藥用作精神藥物也有一定歷史。從古至今,中西均有從草藥中提取物質,治療精神病。

早期的精神科醫生大多是內科出身,尤其是腦內科。中風等肢體上的疾病屬於腦部結構出現問題,應找腦內科醫生,但情緒上的問題卻有其他可能性,如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出現不平衡的狀況,屬於精神科。

以往,因為對精神病的認識不足,治療手法較為粗糙。香港早期的精神病人,大多被送到廣州的芳村精神病院隔離,以浸冷手、注射胰島素、腦電盪等治療手法,透過極端的溫度、血糖差異去刺激腦袋,並不人道。

去到五十年代,患上感冒的精神病患服用感冒藥Chlorpromazine,錯有錯着發現Chlorpromazine有助平復急性情緒高漲。於是感冒藥變成抗精神病藥物,成為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精神病人都會吃的精神藥物。但其副作用是會令皮膚變得黝黑。

精神病有很多種,藥物當然亦分成不同種類。七十年代,精神科藥物發展到針對多巴胺的失調。多巴胺過度活躍是思覺失調的病因之一。來到八十年代,醫學界開始以第一代血清素藥物取代副作用較多的三環素藥物治療抑鬱,因為血清素(腦部傳遞物質)的失衡正正與情緒控制有關。總括而言,精神病藥物都是針對大腦功能機制上的失調。

Image description 血清素(腦部傳遞物質)的失衡與情緒控制有關。

正確追求快樂

多巴胺、血清素等是負責傳遞歡愉、興奮等訊息的腦內分泌物。有人鋌而走險,以毒品刺激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產生,追求片刻且不正常的快樂,但不分劑量輕重,毒品都會傷害腦部神經並且令人上癮。過多的神經傳遞物質同時會令人產生幻覺、心跳過快、煩躁、焦慮等異常反應,誘發精神病。而精神科藥物經醫生處方,按指示服用,並不會上癮,這是精神科毒品與精神科藥物的分別。

即使是安眠藥,若長期及過分依賴,大腦被化學物質污染、損害,同樣會失去自我調節的的能力。

新一代精神藥物副作用較少和輕微。藥物治療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過程,第一二個星期的堅持尤其重要,因為即時有效的大多是鎮靜、安眠藥物,精神藥物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見效。如果因為等待不及或副作用而停用,等於放棄醫療機會。突然斷藥有可能出現藥物戒斷症狀,產生不安、焦躁、精神失常等情緒波動,下次發病時會更嚴重,再用藥亦有可能需要增加藥量。

追求快樂沒有錯,所以精神科醫生要做的不單是處方藥物,更要照顧病人的心理狀態,了解其成長背景、壓力來源、不開心的原因,才是精神病的治本之法。

社會對於精神病的了解彷彿仍停留在五十年代,很多人依然有精神病等於黐線、精神病人太軟弱、精神病院對社會有害等的負面標籤。社會大氛圍以至衞生當局所欠缺的還有定期檢查腦部的概念。

Image description 以前的精神病人的治療方法並不人道。(網上圖片)

定期情緒檢查

大眾對於每年做大腸鏡、抽血等身體檢查沒有半點猶豫,卻忘記了情緒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情緒的起伏、控制全靠一個健康的腦袋,因此,定期的腦部檢查就如身體檢查一樣重要。因為情緒問題而終日愁眉苦臉,身體再健康亦如得物無所用。事實上,胃病、長期肚瀉病患做了胃鏡、腸鏡也找不出病因,很有可能是由壓力和焦慮引起。

傷風、咳嗽、血壓高、糖尿病患者會看醫生、吃藥,情緒出現問題,同樣需要精神科醫生、藥物及心理等醫療方法的協助。

香港人從小到大在特定年齡就會注射疫苗,同樣道理,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在職人士(尤其是老師、巴士司機等壓力大的一群)也應恒常每年與精神科醫生面談,了解自己的精神問題、情緒狀況、心理徵狀,從中認識面對壓力時應如何處理。

什麼是成癮?

成癮(Addiction)是指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知道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不良後果仍然持續重複。

成癮行為有可能是因為腦功能失調造成,而反過來重複這些行為,亦有可能造成神經功能受損。例如吸毒最初是因為一時的快樂,神經細胞受損後腦袋只能依賴毒品產生開心的感覺而繼續吸毒,形成惡性循環。除了毒品、煙酒等物質成癮,賭博、購物、上網等行為依賴也屬於上癮。無論物質或行為上有依賴、上癮,都要盡快尋求醫生的幫助。

撰文 : 麥棨諾醫生_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草藥可治療精神病,健康資訊可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net

Image description 成癮行為包括毒品、煙酒等物質成癮,也有賭博、上網等行為依賴。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