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晉:台灣雜誌《食力》可讀性高

2017-07-27


近日有線電視有關動物傳心術的報道引起大眾議論紛紛,事件反映香港欠缺科普教育,即使沒有科學根據的資訊也大有市場。飲食界也充斥着很多所謂「健康資訊」,每隔一段時間網絡都會流傳一些消息,例如咖啡會造成皺紋、生吃青葱得肝炎等。很多人看到這類資訊都會轉發給朋友,可是很少人會驗證資料的真偽,結果大家都盲目跟隨所謂的健康資訊。

文:劉晉

Image description 讀者可在誠品書店找到《食力》。

同樣地,香港消費者對食品和食物生產業的認識不多,政府和本地傳媒對飲食業的監察十分有限,結果久不久就發生食物安全事件,民眾對食物生產體系失去信心,有些人變驚弓之鳥,有些卻變得麻木。

飲食業的運作大多帶點神秘,很多食物生產商以衞生或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有關食品生產過程的資訊,而現行法例亦無法保障大眾的知情權,結果大家對自己每天吃進肚子的東西一知半解。其實資訊不流通,對業界也不一定是好事,很多錯誤的觀念仍然流傳着,令業界蒙上不白之冤。例如人們經常說現在的雞隻從出生到屠宰只需35天,是因為雞農施打生長激素,也就是所謂的「打針雞」。實情是新品種雞隻在育種上下了功夫,加上科學化調配的飼料,令雞隻生長速度加快。雖然這樣生產的雞隻味道欠佳,但事實上生長激素不可能以飼料方式令雞隻吸收,而且單是1毫升生長荷爾蒙成本就是300港元,用在雞隻上不合成本效益,「打針雞」之說完全沒有科學根據。

具科學性

香港的飲食文章大多以吃喝玩樂的角度出發,飲食安全大多屬於港聞版,往往只是出了事才有比較詳細的報道。台灣這方面比香港更成熟,經過近年的食安風波後,台灣媒體多了食物相關的資訊。其中一份名為《食力》的雜誌提供各種食物資訊和知識,揭開飲食業的神秘面紗。

《食力》解答很多有關食物生產的問題,例如食品的有效日期是怎樣定?麵粉中有哪些添加物?而且很多題材都貼近時事,例如最近台灣正在討論開放進口美國豬肉,雜誌從不同角度分析事件的利弊,而且詳細解釋「瘦肉精」的問題,理性、持平、客觀。

香港的飲食市場和台灣市場不盡相同,但是《食力》提供的資訊還是有很高的參考性。飲食世界不斷推陳出新,即使很多老行尊也未必能夠充分掌握業界的最新情況。香港人愛美食,但對食物安全的意識還是不足,食品生產是一門科學,只有知識才能守護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