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音樂詩人李安納.柯恩(Leonard Cohen)早前逝世,享年82歲;柯恩乃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卜戴倫(Bob Dylan)的同代人,兩人堪稱唱作界的一時瑜亮,因而識英雄重英雄;卜戴倫嘗言:「如果我必須當一分鐘別人,那人很可能就是柯恩。」
在卜戴倫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之時,柯恩亦表達心底的欽羨,他有此說法:對卜戴倫這樣的一位全能音樂人而言,憑《重訪61號高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等唱片改變流行音樂,根本就不用任何獎項來彰顯他的偉大:「就我而言,諾貝爾文學獎就像在珠穆朗瑪峰上,掛一塊世界第一高峰的獎牌。」
靈感女神
柯恩一直非常欣賞卜戴倫為音樂所做到的一切,於是就有此想法:卜戴倫在不犧牲質素的前提下能在商業上獲得成功,為何其他人不能呢?事實上,兩位創作歌手原是同路人,半個世紀以來,兩人互相欣賞——卜戴倫喜歡柯恩的《哈里路亞》(Hallelujah),柯恩卻對卜戴倫表示,此一歌曲花了他兩年時間;他確實為此歌修改了眾多版本,前後花了5年才完成。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曾發掘出無數著名歌手,當中包括卜戴倫;話說一生傳奇的音樂製作人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首次約晤李安納.柯恩,在聽他哼了幾首歌之後,立即就決定與他簽約;一個星期後,柯恩如約走進錄音室,他只唱了第一句,據說,其時哈蒙德就透過對講機向卜戴倫說道:「聽!你要小心了!」
其實那時卜戴倫所創作的歌曲已然名聞遐邇,他的歌聲不僅觸動了「披頭四」(The Beatles),包括約翰連儂(John Lennon)、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等音樂人,也影響了全球各地眾多的樂迷,甚至有論者指出,他改變了全世界;然而,美國詩人金斯堡(Allen Ginsberg)卻獨具慧眼,乃有此說法:柯恩是唯一在創作的想法上,並沒有被卜戴倫改變的歌手。
柯恩一生多情,身邊有無數女人,比如蘇珊.維達爾(Suzanne Verdal)、女歌手珍妮絲.喬普琳(Janis Joplin)等等,他的想法經常為女人而改變,尤其是挪威女子瑪麗安.艾倫(Marianne Ihlen)——她乃挪威作家雅素爾.贊臣(Axel Jensen)的首任妻子,其後成為柯恩的情人及靈感女神,兩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邂逅於希臘,自此之後,他至少有3首歌為她而一改風格,包括《電線上的鳥》(Bird On The Wire)、《哈里路亞》(Hallelujah)及《再會,瑪麗安》(So Long Marianne)。
及至今年7月,當他聽聞瑪麗安.艾倫即將離世之時,就忍不住寫信給她,此信寫得情辭懇切:「親愛的瑪麗安,終於到了這個我們都真的老去的時候了,我們的身體正在垮掉,我想,我很快就會隨你而去。」非常不幸,此信所言,預告了他亦不久於人世。
歸於陰暗
其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柯恩早已看破紅塵, 從1994年至1999年,他短暫告別音樂,在洛杉磯禪修,師從日裔禪宗大師佐佐木承周,也曾剃度出家,法號「自閒」;他其時說道:「我的人生充滿了無序、混亂,而在禪修之時,我學到了一點點自律。」
柯恩於上月底推出第14張大碟《你欲歸於漸陰暗》(You Want It Darker),此碟卻成為他的遺作, 他接受《紐約客》(New Yorker)訪問時談到人生的轉變:「最大的轉變就是接近於死亡,我是個很整潔的人,如果可以的話,我喜歡整理未完成的事情,如果不可以也不要緊;但那是我的天性。」他又聲稱:「我已預備好面對死亡,但願那不會太難受。」
《你欲歸於漸陰暗》的歌詞充斥着死亡意味,當中寫到「Hineni, hineni / I'm ready, my lord」,而Hineni乃希伯來文,意為「主,我在此」;柯恩在1932年出生於猶太家庭,此所以希伯來文對他而言,一點也不陌生。
環顧世界樂壇,稱得上詩人的寥寥可數,柯恩卻有「搖滾樂界的拜倫」(Byron of Rock-and-Roll)之稱,與其他幾位具詩人特質的創作歌手比較,他並沒有占.莫里森(Jim Morrison)那麼迷幻頹廢,也不似龐克女王派蒂.史勿夫(Patti Smith)的叛逆敏感,甚或沒有卜戴倫那麼多樣化,但柯恩畢竟是柯恩,他的歌聲中有沉思的靈魂,總在愛情中孤獨徘徊,一直訴說着他不平凡的人生。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