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初冬柏林:攝時間節目

2016-11-29

11月中回到初冬的柏林,看最想看的節目前,先看些次要演出來適應時差。11月15日於德意志歌劇院有《托斯卡》,卡士本來非常吸引:Anja Harteros唱托斯卡,Jorge de Leon唱Cavaradossi,Falk Struckmann是Scarpia。

可是Struckmann在前一晚辭演,劇院找來Lucio Gallo頂上,他前一天及後一天都在其他城市有演出,但聽來狀態仍佳。他和Struckmann不同之處,是Gallo的Scarpia沒有太多擠眉弄眼的奸,奸得來很高尚,奸得理直氣壯。至於Jorge de Leon的Cavaradossi,筆者坦言要是聽《托斯卡》全劇,最愛的段落不是他兩首詠嘆調,而是他在第二幕被逼供時,從offstage傳來的慘叫。這樣說可能很怪,但De Leon的慘叫,其實比兩首金曲更能展露他清澈有力的高音。

文:劉偉霖

Image description 芬蘭指揮Mikko Franck從鄭明勳手中接過法國電台愛樂後,月中初次巡迴歐洲演出。

Harteros的托斯卡唱遍慕尼黑及維也納,她年中和Kaufmann的慕尼黑演出一票難求。不知是否這晚的de Leon或Gallo都不是她看上眼的對手,無論和Cavaradossi的癡情,還是和Scarpia的角力都是流於表面,唱功沒有走樣但劇力很弱。或者筆者過去聽她,她都有較好的對手(例如Kaufmann)或指揮(Pappano及蒂利文)吧。

法國樂團在柏林

製作是Boleslaw Barlog的傳統製作。布景像真而實用,用料不多但令人覺得宏偉。下一天同樣在德意志歌劇院公演的《魔笛》,製作也有20多年歷史,由Guther Kramer導演。這場的卡士非常一般,是所謂的家庭專場,很多小朋友在樓上但秩序良好。家庭專場仍是足本演出,此製作恍若將Papageno變成全劇的中心,要觀眾認同這位「凡人」的簡單追求,多於Tamino的純淨,或者是Sarastro及夜女王之間的爭鬥。

14日在愛樂廳聽了Mikko Franck指揮法國電台愛樂(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這場是Franck從鄭明勳手中接過樂隊後,初次巡迴歐洲,此團已差不多20年沒來香港, 那次帶隊的是Marek Janowski。

星期一是全個星期銷情最差的一天,歐洲音樂廳及歌劇院較少在周一安排節目。而Franck的叫座力確實不夠,除了家鄉芬蘭,他的名聲暫時只在巴黎及維也納較響,入場時見到有人派票。開場曲是拉威爾《鵝媽媽組曲》,是全晚唯一的法國曲目, 不過樂團的音色及音量層次比較單調。

宣傳海報明顯以Hilary Hahn作招徠,她演奏布魯赫的《第一協奏曲》,相比起過去兩次在香港聽她,其光芒似有進一步減退的跡象,力量及感情俱弱。下半場是柴可夫斯基《悲愴》,樂團的表現 較上半場為佳。無論在不同速度及音量都極為準繩,這一特點很可能是鄭明勳所留下的。

指揮在這曲的感情,傾向留給溫婉或悲傷的部分,激昂樂句不夠轟烈,慢及柔的部分較易拖長,令終曲傾向愈奏愈慢。繼波士頓及琉森,筆者的「《悲愴》拍錯手城市名單」可以加上柏林。第三樂章後掌聲雷動,指揮表情驚訝;終曲亦未等指揮垂下手便有人拍手,柏林愛樂的觀眾水平會高一些吧?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