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月亮喜歡藍》監製 放不低邁阿密

2017-03-28

《月亮喜歡藍》(Moonlight)奪得本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三個獎項,年輕監製Andrew Hevia居功不少,是他把原著故事推介給導演,勸他拍「邁阿密的故事」。多年來,邁阿密都是Andrew的創作重心。他日前來港出席香港國際影視展講座,鼓勵年輕電影人以香港身份說本地故事,因為這是其他地方無法取代的。他覺得邁阿密與香港某方面很相似,都是混雜的大都會,有很多人來來去去,但都是短暫停留,兩地的人也面對類似的身份掙扎。「雖然你在這裏,但你總覺得不屬於這裏。」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多年來他都想離開邁阿密,但總是一次又一次回去,透過鏡頭記錄當地一切。「所有故事其實都在家中後院,或許最重要的故事是你的生命故事。」

Andrew是古巴裔,在邁阿密出生和成長,從電影學院畢業後便擔任剪片、獨立導演和製片等,題材很多都與邁阿密有關,更在當地創立Borscht電影節,鼓勵本地創作。2008年,導演Barry Jenkins以三藩市為題拍攝了第一套劇情片Medicine For Melancholy,讓Andrew大為欣賞,同時也被一個問題困擾:為何Barry身為邁阿密人,也不去拍一套關於邁阿密的電影?

他與Medicine For Melancholy的製片是好朋友,從而結識Barry,兩人深入傾談後,發現Barry的身世與自己的中學好友、劇作家兼搖滾樂手Tarell McCraney非常相似。兩人都是非裔,都在邁阿密自由城(Liberty City)長大,母親都染有毒癮,住的地方只是3條街之隔,卻從沒遇見。

Image description

為電影擔任「消防員」

Tarell曾以自己身世出發,寫了一齣《月光下黑男孩像是藍色》的舞台劇,惜未有機會上演,於是拿去給Andrew,看有沒有機會拍成電影,Andrew遂把劇本推薦給Barry,Barry大受感動。Andrew形容,Tarell的作品很有力量。「他對自己社區的人都描寫成神話一樣的人物,把平凡人的故事變成傳說。他的說故事方式能為生命賦予意義,讀完後,你也會被當中的力量填滿。」例如毒梟Juan雖然害人不淺,但內心卻脆弱又善良,向小男主角釋出無私的善意;而男主角的母親雖然被毒品控制,肆意踐踏孩子的愛,卻又活在痛苦和內疚中。「原著中,每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

原本《月亮喜歡藍》因為無法找到資金幾乎難產,後來Barry遇上電影的另一個監製Adele Romanski,兩人商討要拍些別的地方沒有的故事,這個劇本才再次浮面。適逢《被偷走的十二年》的成功,畢彼特的製作公司Plan B、發行商A24也加入投資,電影才有今天的規模。當時是2015 年,Andrew正以傅爾布萊特學人的身份來港拍電影,突然收到一通電話,是Barry叫他回去幫忙,因為他最熟悉邁阿密。於是他馬上放下工作回去,為電影擔任「消防員」。

「監製的工作就像是救火,哪裏有問題,我就要馬上過去撲救。」他笑言,拍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引伸出各種小問題,「我要確保各部分能聚合,按照導演的方向運作。」他指出,外界常把充滿非裔族群的自由城與販毒、罪案連結,但裏面也充滿各樣的人物與故事、醜惡與美好的人性,電影想打破這些成見,帶出當地真實一面。

過去沒多少電影在邁阿密拍攝,因此他們起初惹來奇異目光,後來居民都習慣了他們,甚至自動請纓做演員,戲中毒品拆家、孩子等全都是在街頭撈得,而表現出色的小男主角也是當地居民。導演堅持採用本地素人作演員,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真實感。「這也是人們覺得電影真誠的原因」。

Barry改編後的電影劇本比原著更簡單集中,並加上男孩成為大人後的第三部分。「這部分改寫了原本故事的意義」,男孩從為自己的性向掙扎、飽受欺凌、痛恨毒品的瘦弱青年,搖身一變成為渾身肌肉、氣勢逼人的大隻佬,他走上了與Juan相同的道路,販賣毒品,一身金器,同時活在恐懼中。一通電話,他重回昔日長大的地方,找回那個夢繫魂牽的人,情慾也一觸即發。兩人結局如何,電影沒有交代,「生活一團糟,他們要處理的事很多,但電影只是想讓人有希望。」

Image description 《月亮喜歡藍》奪得本屆奧斯卡最佳電影,Andrew(後排中)也有陪同導演Barry Jenkins(前排左)上台領獎。(路透社圖片)

邁阿密與香港相似

《月亮喜歡藍》的主題不是主流影片會關注:同性戀、黑人、基層,卻獲得如此多認同,Andrew總結是美國社會正在不斷轉變的緣故,少數族裔社群開始與主流社會有更多連結:「我覺得正因對世界這部分的關注不足,才有那麼大迴響。」他補充,電影之所以成功,也是因為有很好的導演、攝影師和演員的緣故。「就算是不同文化背景,觀眾都能與故事人物聯繫。」

每個人的身份認同或許有差異,但追尋身份的過程卻很相似。電影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並非聚焦身份,而是掙扎的過程。「生命的目的不是尋找『你是誰』,而是在行動中建構『你想成為誰』,每天你都在決定生命的下一步走向。電影說的就是,你的決定如何成就今天的你。」

多年來Andrew都為身為邁阿密人而困惑,在去與留之間掙扎,完成《月亮喜歡藍》拍攝後,他也自覺完成了人生中某些階段,填滿了對此地的愧疚和虧欠。「可以好好探索世界了」。

他曾留港一年,拍攝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如何改變本地藝術生態。他在邁阿密見證了過去10多年藝術展為當地帶來的變化,他在香港也看到類似轉變。「邁阿密的掙扎是要在國民身份、美國大城市之間找到獨特性,雖然不可能打敗紐約,但至少我們找到自己是誰,然後做出更好的自己。整個城市和裏面的人也變得更有自信。在香港也有類似的討論,大家都在討論和建立一種香港身份。你要整理過去才能討論未來,這也是《月亮喜歡藍》的主題。」

在這裏他結識了不少本地藝術家,尤其大讚楊嘉輝結合多媒體及街頭表演的作品《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作品要人戴上耳機,跟從指示到海邊感受環境氣氛,認識此地曾發生的事。

「作品是衝擊心靈的,簡直是改變了我的生命。楊嘉輝把藝術與香港敍事結合,但用牽動情感而非說理的方式帶出,不需要理解,我已能感受,在好久以後我才明白這是什麼,這就是藝術。這啟發了我後來的拍攝方式。」他說這種創作方式很冒險,不容易讓人接受,但他相信,就如《月亮喜歡藍》一樣,創作就是要冒險。「失敗的可能很大,但感動人的力量也可以很大。」

他一直是以獨立電影製作為主,《月亮喜歡藍》成名後,他的工作機會大增。過去他一直在微型預算(micro-budget)中工作,如今處理的作品規模則更大。「我覺得向來都是工作帶動預算,而不是相反的。無論資金大小,做事手法都一樣,都是要說好故事。」未來他將參與更多不同題材的監製,繼續幫更多好導演說故事。

Image description Andrew日前來港出席香港國際影視展講座,鼓勵年輕電影人以香港身份說本地故事。(受訪者圖片)

Andrew Hevia小檔案

出生地點: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職業: 製片人、紀錄片導演、 Borscht Film Festival創辦人

學歷: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學士、紐約州福德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媒介創業碩士

場地:AMC Pacific Place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Andrew是古巴裔,在邁阿密出生和成長。(受訪者圖片)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