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 回頭已近百年身

2018-02-20

資訊發達,社會越趨社群化,以較小眾興趣為主題的紀錄片近年日漸興盛。Movie Movie以藝術為主題的紀錄片節「Life is Art光影藝術祭」,新一年又來了。打頭陣開幕電影:《弦滿夏灣拿》(Buena Vista Social Club – Adios)延續當年經典,講人到了七十歲才走紅,是否太遲?閉幕電影,有《導盡我夢想: 李察連利加》帶大家回去看導演Richard Linklater未紅時,怎樣一群人在小鎮拍《都市浪人》(Slacker),拍到遊走荷里活邊緣,拍《情留半天》三步曲,拍《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一齣開幕,一齣閉幕電影,光波流動,看創作人拼命半生,一回頭已近百年身。

Image description

《弦滿夏灣拿》:樂滿二十年後⋯⋯
千禧年前,全球音樂工業旺盛,不少老音樂因為CD重新發行,因CD之便,傳到世界每個角落,另一方面,因為市旺,音樂工業也樂於挖掘不同的音樂類型,所謂World Music大行其道。著名音樂監製Ry Cooder當年到了南美,在古巴見識到一班垂垂老矣的退休音樂人的厲害,力邀他們錄製一張專輯。後來這專輯發行到全世界,令一班才華洋溢的黃昏流星群到了美國演出,這後來又惹起了大導演Wim Wenders的興趣,他趁老人們到美國演出,拍下他們的表演,談他們的音樂傳統,道出他們的經歷,結果後面這紀錄片成了導火線,才真正引爆了這個古巴「頌樂」熱潮,這班已在人生倒數階段的老人,紅到全世界。其實所謂Buena Vista Social Club甚至不是一隊樂隊,那是從前古巴的一個在坊間表演音樂的社區場所名字,是Ry Cooder出版專輯前最後一刻認為能代表那一代人的決定。「樂隊」紅了,他們一個一個的出專輯,又火火紅紅的賣了一輪,人生最後的時候才發熱發光,總比沒有發光過好吧?

這就是新片《弦滿夏灣拿》(Buena Vista Social Club – Adios)的主題。由Lucy Walker執導的本片,跟舊作《樂滿夏灣拿》不同之處,是當年這班老人還未紅,對世界充滿好奇,精力旺盛。新片四名主將,三名已歿,導演集合了歷史片段,帶大家回到古巴的史實上,一開始就先交代古巴音樂背後的歷史背景:古巴曾被西班牙統治,後爭取獨立,古巴曾輸入黑奴,黑人將康卡鼓帶到古巴,但竟然被政府禁止,誰說音樂跟政治無關?後來古巴廢除了奴隸法,音樂人重新將康卡鼓納入頌樂(Son)音樂體系,古巴音樂全盛時期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它們浪漫富情調,而且獨特。古巴音樂衰落,也跟政治環境有關,當卡斯特羅上台,獨裁統治,美國與古巴關係轉差,最後二國決定斷交。六十年代搖滾抬頭,然後有Disco有五花八門的音樂出現,古巴頌樂,連古巴人都漸漸忘記了。

現在很難想像沒有《樂滿夏灣拿》的出現,這專輯加上電影,重新將古巴音樂放上了世界音樂版圖上。樂隊曾兩次來港演出,前年再來,巨星只餘Omara Portuondo一人,雖然還很能唱,而她也已垂垂老矣。在電影裡,我們憑舊片段,先回去看Ry Cooder當年錄製唱片的過程,完全是沒有精密編排的,他只是聽到樂手說那個那個好,就馬上驅車去請他過來。其中最特別是要算是男歌手Ibrahim Ferrer,當Ry Cooder說要找一個聲線較溫婉的男歌手,就有人推薦他,但開車到他家中時,這歌手竟然在家中替人擦鞋。原來他經歷多年挫敗,已然放棄了音樂,有人找來,他又開唱了,他原來不知道這麼一唱,竟改變了自己生命。Ibrahim Ferrer 12歲就父母雙亡,身為孤兒,苦力又好,甚麼工作都做。後來聞說自己的歌喉可以唱歌,就去唱了。其實他大半生都是替白人歌手唱和音,雖然有夢,但總沒機會。Omara Portuondo憶起大家年輕時,他就跟自己說過想單飛,而這個機會,竟然要六十多歲才來。《樂滿夏灣拿》紅後,Ibrahim 再出了一張個人專輯,到格林美一頒獎,他就奪了三個獎回古巴。老人不禁嘆道:「從前他們都說我聲音很醜,我自己覺得不錯的,但年輕時更甜美。歌手應該二十多就紅了,成功這麼晚才來,也總好過不來嘛。」70歲才走紅,78歲時他離世了,人生最後四日那場唱演唱,大家都叫他辭演,但他堅持,因為知道自己時間快到了。

回到未紅時:Richard Linklater
《導盡我夢想: 李察連利加》(Richard Linklater: Dream Is Destiny)不一樣,同樣有回顧成分,但導演Louis Black, Karen Bernstein帶大家去看Richard Linklater人到中年,成敗參半。其實1960年出生的他人生還只活了一半。2015年憑《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獲六個奧斯卡提名,最終只獲一個最佳女配角(Patricia Arquette)。這齣驚人的電影,花十二年拍攝,每年拍一點、每年拍一點的捕捉童年主角成長,拍至他入大學。演員們也一同成長,這拍法以如斯長時間操作,前所未有。今次的紀錄片,帶大家回去看Linklater的成長,先講年小的他,因父母離異,他跟母親遷到德洲小鎮Austin去,這裡只住有萬二人,大家幾乎都互相認識。Austin貧窮,地方偌大,絕對不是電影人要發圍的好地方。電影人都往大都市去,例如紐約,例如LA(荷里活)。

年少時想過當作家,又因為熱愛棒球,每天練球,直至有天Linklater弄傷了脊背,需長期休養,他每天空閒時間多了,開始以此來做創作,不斷的寫。未幾愛上電影,每天都往電影院裡鑽,直至中學母親仍然認為他會去當體育記者,但他已開始拍一些簡單的短片。小鎮沒什麼資源,也沒電影人才,他成立了電影會,跟一班年輕同志,就在這個窮鄉僻壤,拍出了第一部獨立不到得之了,但對後世有所影響的《都市浪人》(Slacker)。電影隨不同的角色轉換觀點,敍事完全是不跟主流的,這樣的一齣作品,竟然被高度評價,有影評人認為他開啟了一扇新的電影門。受到注意,也有電影發行商替他們發行作品。電影播出著名影評人Roger Ebert在電視節目中讚美電影,這可不容易。從一開始,Richard Linklater關注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一般人在時日流逝下的成長和感情。

因為《都市浪人》意外地成功,他得到機會拍攝《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這一齣Studio作品。《年少輕狂》不再是獨立製作,它計算商業得多,Linklater也一直認為坊間的商業片太不認真。電影不算成功,但那年他夥拍的Matthew McConaughey,在紀錄片中盡露對導演的仰慕,他說「只要他導,他就會拍。」93年的McConaughey仍未走紅,甚至整個九十年代他都在拍製作良莠不齊的浪漫喜劇。Linklater最成功的商業片,也許是Jack Black主演的《阿Sir嚟自樂人谷》(School of Rock,2003),一齣他本來推掉,但監製堅持找他拍的青春音樂喜劇。

真正與Richard Linklater夥拍最久的演員,是Ethan Hawke,95年二人拍《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9年後拍續篇《日落巴黎》,2013年再拍第三步曲《情約半生》,談到Linklater大家總想起這三步曲,或想到《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但其實他拍過《浪族色彩》Waking Life(2001)、《星夢傳奇:奧森威爾斯與我》Me and Orson Welles, 2008等多齣電影都不算成功。每次迷失,他就回到自己的獨立源頭,以最簡單的資源拍最冒險的電影。《導盡我夢想: 李察連利加》沒有戲劇化的處理,稍嫌平淡,但同時拍出導演拼命數十年,回頭一看倒也無悔。紀錄片也對Richard Linklater作品作出最廣泛的介紹。

文:何兆彬

Life is Art 光影藝術祭2018
https://www.cinema.com.hk/en/movie/special/13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