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設計尋根:香港北魏重生

2018-08-13

Image description Adon,叁語設計總監,同時是樂隊tfvsjs結他手。

近年街頭充斥着惡俗的LED招牌,過分亮眼,招搖過市,總令人懷念低調含蓄的過往。舊式招牌最流行的字體風格叫「香港北魏」,它勾勒剛猛,同時不失圓潤優雅,港味十足。平面設計師Adon學攝影時愛上香港北魏。他花了六年時間研究,終於在今年書展出版《香港北魏真書》。北魏書法在40-50年代由區建公帶到香港,隨着用在招牌上,迅速在街道上流行起來。

年代轉變,香港北魏在街上漸漸疏落,只落得被文青拍懷舊照,在社交網站映照餘暉,Adon:「香港懷舊已經夠多了。懷舊並不進取,它只是被動的防守狀態。」出版新書對他來說不是完結,反而只是個開始,「未來一年我會啟動眾籌,想花三年時間將香港北魏做成一套字體。這Project是進攻的。把它重新賦予活力,才可延續下去。」

文:何兆彬 圖:何兆彬(人物)、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北魏真書》限量版,盒裝,附「文字風景,一元復始」對聯海報、「永」字迷你金屬招牌,每份獨立編號由作者以小楷,親筆手書。作者:陳濬人(Adon)+ 徐巧詩(Ire Tsui)。(三聯出版)

本來讀攝影
「我小時候對字體沒興趣。本來我是想做攝影師的,修讀過觀塘職訓的攝影課程。為何會轉行?2005年因為讀攝影,晚上在街上拍照,用上100度菲林,曝光時間好長,每一張相都要等幾分鐘,加上每張相曝光三次,加起來等於半個鐘。」Adon(陳濬人):「我開始留意到,街上的文字是這麼重要。如果沒有了它,少了人氣,就像城市的風景乏了特性。」年輕的他開始對中文字體敏感起上來,及後到理工讀設計,深研字體,「讀設計是因為我見到有些作品用漢字用得好有趣,咁簡單都有趣!到了二三年級,開始反省什麼是香港風格?什麼是香港設計?這問題重要不重要呢?香港是否需要自己的設計?是否需要有自己的視覺文化呢?是否需要有自己文化身份呢?」

Image description

一連串的問題,迫使他思考自己與這城市的關係,「這想法關係到我要交功課,每用到漢字,都會『炒粉』。我很不明白,漢字明明這麼美,又簡單,不過是黑白、加上正負空間,為何到了我們這一代,效果反而會這麼差?」同樣用漢字,也有成功例子──在日本。「這是不應該發生的。為何日本用漢字這麼出色?一定可以好一點。」問題的答案,是字體設計及香港北魏。畢業後他沒有打工,反而馬上跟同學自組設計公司「叁語」,營運至今,風格一直重點地研究漢字,「重視漢字設計是因為少人重視。我們常強調一件事,就是將香港的視覺文化重新演繹,令它適合今天的設計,這是借鏡於日本的設計歷史。香港北魏剛猛、辨識度高,是香港少數自己衍生的文化。」

Image description

日本經驗
明明是漢字,但談到設計,我們必須誠實地承認日本設計水平高超漢字設計鬼斧神功,「日本在二戰後是戰敗國,但他們很快再上路。一來因為工業很發達,也因為平面設計師與建築師的緊密合作,常思考怎樣用現代設計與傳統接軌。所以我們都見到今天日本的設計,都有一種獨特風格。但它不是突然在一天誕生的,它也經過好多日子。最著名的平面設計師是田中一光,他是奈良人,奈良很傳統,他也深受傳統影響。田中是無印第一代的總設計師,他的設計即是最傳統的元素,也會用上現代的方式去表達。這在日本當年設計界造成很大衝擊。」

Image description 利生招牌:使用香港北魏的經典木製金漆招牌。

以日本經驗為師,Adon深研字體設計,思考城市的獨特性,「其實我們身邊接觸的東西都是設計品,只是我們忘記了它們可以被再設計。一個地方的獨特性,受它的傳統影響,因為設計會建構了整個城市出來。我最強調的是怎樣尋回香港設計的獨特性,這是我研究北魏時的想法。」Adon的想法,是要重新啟動香港北魏的實用性,使它活起來,「香港人常說我們的特色是沒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好快吸取外來事物,我不大喜歡這說法。這樣說,即是說我們不擅於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去消化別人的東西,這是懶散的做法。香港人超喜歡去日本旅行,但去完有否吸收別人的優點?不就回來做事又是馬馬虎虎?我們喜歡日本,就是因為他們做事嚴謹,但我們總學不到。」

回想十多年前開始研究北魏,Adon本來無頭緒,「開初我不知道北魏,於是去了中央圖書館翻看《中國書法總覽》,逐頁揭,心想一定會找到什麼,結果在清代,找到趙之謙這個書法家。他的字很像香港的招牌字,但又有所不同。原來他受南北朝的魏碑影響,後來他又影響了好多香港書法家。這風格是一代傳一代的,但北魏風格並沒有在台灣及中國出現。」讀設計時,Adon課餘同時跟書法師傅學書法,「有一次在文聯莊跟人聊起來,我問大家:我想學魏碑,跟誰學好呢?他們就介紹王覺亮,原來他也是區建公的徒兒。當時學書法,是我覺得做漢字設計要有好一點的基礎。」

Image description 將北魏帶到香港的書法家區建公(圖片由王覺亮提供)

書法老師先由金文(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開始教,「這樣可以學到漢字的形成。其實我們的字演變至今天模樣,是因為工具──古代的字是刻出來,字跟工具和科技息息相關的。」他曾說過研究當初,問書法老師怎看香港北魏,怎知道師傅並不瞧得起這風格,他笑:「我成日咁講又唔係幾好。北魏是受書法界認同,但香港北魏受書法界冷落,始終它的發展很短。但對香港來說它是重要的。它是少數在香港蘊釀出來的文化。它有質素,也有潛質變成現代的東西。」

Image description 區建公徒弟楊佳。以一人之力製作了八千多字的貨車北魏體字庫,為香港的貨車提供車身噴字模板。

貨櫃車視覺文化
要寫成這書,苦樂參半。關於趙之謙這書法家及北魏碑,早有人研究,資料詳盡,但北魏來到香港,字體的變化,變成「香港北魏」的近代本土設計史,則沒有人記載,他得跟另一作者徐巧詩(Ire)做大量資料及訪問。「真正的北魏很銳利,香港北魏圓潤好多。香港北魏好剛猛,也富堅毅、有歷練的感覺,它有一些筆劃特徵,例如『行』字的的勾特別長。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的部分要一步步去找,我們就由區建公開始。四十年代區建公來到香港,帶起這文化,他是北魏的表表者。六十年代的銅鑼灣招牌大多是寫北魏的。」數年前,Adon注意到香港很多大貨車車身上都用上香港北魏,他發現它們油漆簇新,並不是數十年前漆上的,開始懷疑還有人在做北魏字體,「當時我在觀塘常見到有大貨車用北魏,字體都像是新噴的,而且字數不少,這背後是否有一套字體?後來港台節目《設計日常》跟我一起去找,終於在上水高爾夫球場附近找到楊佳,他也是區建公徒弟。師傅今年八十多了,今天還在做貨車上的北魏招牌。為了加快工作進度,他將自己的手寫字全部掃描入了電腦,擁有一套自己的字庫!可以說楊佳是憑一人之力,建構了整個貨櫃車視覺文化。當然他不會覺得自己做了什麼。」

Image description

眾籌做字庫
設計師研究日本設計歷程、到開發字體,都很合理,但研北魏歷史出書,是否超越了設計師的本位呢?「不,這反而是我們必須做的。日本就有好多設計師將自己的理論著書,這是應該做的。」著書是研究六年以上的總結,但卻只是他這項目的開始。他不想大家再沉醉在懷舊之中,Adon想做到的,是把北魏現代化,令人人能用,「書是研究部分暫時的總結,但最終,我是要做一套電腦字體出來。書是紀錄,現在要向未來看,想更多人理解這珍貴遺產。網上好多人找女Model在舊招牌前影相,拍得好靚,放上IG。其實香港已經夠多懷舊了,我這計劃是進攻的。楊佳的手寫字頗統一,但由我去做,必須是一點點的逐字畫出來。」

Image description 元朗好到底麵家的招牌,由區建公以香港北魏書寫。

兩者分別,在於統一性,做字體跟手寫不一樣,因為最後,要將所有字拼在一起都是統一及和諧的,筆劃及空間上都要協調。手寫字隨意,也許一隻字大一隻字細,都不要緊。」例如網上眾籌的「勁揪體」就是手寫的,「那不過是手寫字Scan入電腦,幾星期就做好,不可以稱為一套字體,字體設計必須講求統一性。以國字為例,我們會用國字來統一大小,他們的粗細大小都一樣。」重新設計香港北魏,每隻字要逐點描繪,很花時間,他一天頂多能做三隻字。這幾年他一邊寫書,一邊做字,將香港北魏用在一些產品上,卻同時發現自己做的字常被偷用—— 一邊做訪問他一邊翻版字體開給記者看,「因為每隻字都是我自己逐點拉出來的,我好記得邊隻字是我做的。」

未來一年,他會啟動眾籌計劃。香港北魏字庫工程浩大,眾籌的數目不會細小,「為什麼它是困難呢,因為都是人力成本。字體設計,是用人手每一點每一點的畫出來。這套字又沒有直線,設計師必須要對字體有理解,很花功夫。一般字體排內文要有13,000字,太恐怖了,我的目標是常用6,000字,但這樣我一個人也做不來,要請人回來幫手。」眾籌目標數字、怎樣宣傳、完成後怎樣出售License他都還沒想好,但他目標是花三年,將這套最具港味的字款完成。

「希望日後大家有機會用它。現在已沒有人用北魏做設計了,有了這套字體,日後設計師可以用它做VI(Visual Identity)、做招牌,把它重生。」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