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名和晃平】從聖鹿到亞基拉那一場夢

2019-08-19

名和晃平的名字,近年在國際藝壇上越走越紅,而即使你忘記了他的名字,也很可能看過他的 PixCell 系列,一隻隻標本動物上面,鑲上了大小不一,如生物化一樣的玻璃球。透過玻璃折射,顏色幻變的背後, 我們還是看到了動物原本的模樣,但層層不規則的表面,令已成標本的牠看來仿如有了新生命。
「人會作夢,夢代表了我們的想像力。」他說。

TEXT BY 何兆彬                    PHOTOGRAPHY BY COLIN PK LAM

Image description 名和晃平《 FORCE 》 2015, SCAI THE BATHHOUSE photo by Nobutada Omote

PixCell 的意義

出生於 1975 年,名和晃平( KOHEI NAWA )早年於京都藝術大學畢業,專攻雕塑,後來再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到了 2007 年,由日本老牌畫廊「澡堂」( SCAI )攜着他闖出國際藝壇,開始受到矚目,那年他 32 歲。及後他一再創作不同的主題及系列作品,作品風格不斷擴張。由成名作 PixCell 採用的動物標本及玻璃球,到了 FOAM (泡沫雲, 2014 )是用混合洗滌劑加入丙三醇製成的泡沫裝置、 FORCE ( 2015 )是從天而降,不斷滴墨的機械裝置,都可見他對創作上,對物料運用、探索的濃厚興趣。名和晃平現定居京都,是京都造型藝術大學的副教授。

成名之前,他已在創作 PixCell ,這個以 Pixel (像素)加上 Cell (細胞)的想法,從何而來?「 Cell (細胞)其實是生命基礎,至於 Pixel 呢,它是自從有了互聯網開始出現的,那 Pixcell 就是互聯網的基礎了。細胞存在於很多地方,例如生物內,而細胞也存在於宇宙裡,但宇宙跟生命之間,也會出現感性。我們先有了生命,才有感性。很多時候,我會思考感性、存在這些事情,到底在未來世界,它們會何去何從呢?

「因為現代世界有電腦、 AI (人工智能),這是個很理性的世界。但回過頭來看,宇宙有很多可能性。在感性知性的宇宙生命裡,我常會思考到它們之間的關係。」據名和晃平表示,創作 PixCell 系列至今已有二十年,他應用的技術一直在改變,「技術及製作上,做 PixCell 其實很難,它表面是透明的,材料很重,但我希望能表現出像沒有重量的感覺,這是難度所在。技術上不斷在改進,跟二十年前相比,今天使用的材料及技巧都不一樣了。」

Image description 名和晃平《 PixCell —雙鹿 11 號》, 2018 混合媒材 148.2 x 85.4 x 64.3 cm

系列中常用到鹿,鹿在一些宗教裡常帶有特別意義,是一種神聖權威的意象。鹿角不斷生長,富有再生的含義,在基督教中,鹿有虔誠、奉獻等意思,名和晃平是否也在作品中隱含了這些潛在訊息?「我希望觀眾能各自看到自己看到的東西。我講起來,會講很久。 PixCell 是生命及技術的融合,細胞裡有很多資訊,也構成了我們的生命。我們要思考人的存在意義,或生命的意義。人存在在這年代, 資訊爆炸,會否同時也產生很多欲望?

「我小時候會用遠望鏡看星星,也會透過相機、投影機看東西。人們習慣用鏡頭來看東西,然後將景物攝錄下來, 用方法保存下來,這都是文化的過程。例如你們拍攝,也是將一個特定時空,保存下來。」他說:「有相機之前, 我們人類會畫畫,跟別人交流。 PixCell 不過是轉換了另一個形式,透過鏡頭(玻璃球看來就像鏡頭),將存在的物件或影像,用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

藝術後的冷靜

名和晃平成長於大阪, 2003 年,他在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獲得了美術雕塑的博士學位,曾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進修, 他是什麼時候發現雕塑的?「我小時候已喜歡創作,例如畫畫,做點小手工。但談到喜歡雕塑,我讀大學第一年, 是先學畫畫、日本畫等等各方面基礎知識。學好了,然後你再選取其他科目。當時我對雕塑的興趣較大!我崇拜其中一位老師叫野村仁 Hitoshi Nomura (按:以雕塑為主的藝術家,現年 74 歲),其實,他除了是藝術家,也對天文學有研究。他當時把拍攝天文的現象的照片,變成作品,我也想像他一樣成功。」大家認識他,都以 PixCell 為多,但名和晃平也繪畫,及做機械裝置,他說選擇素材,要看作品,「有時是立體的,有時不是。」

Image description 名和晃平《方向 228 號》,2018 布面繪畫,125 x 125 x 6 cm © 名和晃平,圖片由佩斯畫廊提供


他說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很多,除了野村仁,也認為 James Turell (美國)、 Antoni Gaudi I Cornet(建築師高第)是自己的藝術英雄。畢業後,他也在倫敦進修過,「我當年是作為交換生到倫敦學習,英日最大的不同,是倫敦的競爭好大,大家學習時的競爭感、緊張感、張力很強烈;但在京都,學習美術的地方很多,大家學習起來較優遊。我自己也很喜歡京都,但我覺得這種悠遊的生活方式,不大適合我,我有能力去做更多的創作。」也許受過的影響十分龐雜,名和晃平的風格不像其他國際成名的日本藝術家一樣,作品上,不論是日式漫畫風格,或是賣萌,總多少流露着自身的日本文化血統,他直言:「其實,我認為不需要特別用日本文化去表現自己,整體來說,感覺就是一種美學。我是日本人,我有很感性的地方,好自然會把這感覺表現了出來。」

名和晃平嘴巴裡常說感性,但作品中,常帶有一種冷靜、甚至是超然物外的距離感,他承認是故意的,「每次做作品,都很花時間。我心裡有很多事情想做,都給他優先次序。可能我在創作時,會有感受及感觸,它們都會影響到下個作品。若你覺得他們看來較冷,那是因為我不會放太多感情進去。我不放個人感情進去,是希望作品裡面能表現出來的想法,都已被放到最大極限。」

他的作品,常研發不同技術、材料,像FOAM (泡沫雲,2014 )就是一個用化學物料創作的室內環境裝置,他總像一直沉迷於材料之間。到底他是先有想法,還是腦海中先有一個圖像?「有時我先有影像,有時先有想法。然後我會去找適合的塑材或技術,這過程之中我或許會有新發現。有時我見到一些東西很有趣,我才開始想怎樣把它變成作品。」若留意他近年的作品,會注意到他的想法愈來愈大,像FORCE(2015)就是在室內一個機械裝置,觀眾看到的,是從天而降,到了地上池內又循環抽到天上落下,川流不息的黑色墨水。像這樣的創作,不是要一直學習技術上的應用嗎?「我應該先談你身後這幅畫(方向系列),我共繪畫了250張這系列作品。我是用滴畫的方法來繪畫的,滴完之後,顏料流下來,你要在下面把顏料再接住。在這循環之中,我想把它表現給大家看。」

Image description 名和晃平《御座( g/p _金字塔)》, 2019 混合媒材 155.2 x 72.6 x 49.5 cm

大循環 看眾生

「但我不想再用顏料來表現,於是我開始用其他物料,進行技術測試。在工作室裡面,我用了不同的技術、物料反覆測試,結果才出現了《FORCE》這個作品。其實,它們全部都是有關連的。例如我的時刻系列作品,是把每條顏料線像針一樣畫下來,那在畫下面,我必須將畫布快速拉過,才能造成這效果。其實,它要像針凝成一點,畫過時又流暢又快,你要先預備一個空間。」

「當初我想像,它是像水一樣。雨水下落,凝聚變成河流,蒸發了又再變雲,然後再下雨。它是同一個想法。當我們拿一杯水來喝,它只不過是整個循環的一小部份。我們身體裡面也有這個循環,因為人體多由水分組成。在這作品之中,我的想法是一個『載物的器皿』, 因為有些事物在其中循環,你得把它載住。」他說得興起:「另一問題是重力,人把口水喝下,然後排出,水再喝下去,又像雨水下來,蒸發後再上去,就又像人生下來、死去、化成塵土,它是重力、生命、 和水份一樣,一個源源不絕的循環。」

由一個個生命( Pixcell ),到一個大循環,看眾生。每一次創作都像上帝在創造新世界,這就好玩了。但同時,每天要挑戰自己,那他可有什麼技術問題解決不了?

「很多時候,有環境的限制,令很多東西我想做,但未做到。例如,像無重力的空間呀──我試過做一個無重力空間下的水,但暫時未能完成。我想思考,到底在宇宙的空間,我們能放多少藝術?古今無數的藝術家,在他們腦海裡,也是有這種藝術空間,放了無數藝術品在內啊。」

這次名和晃平帶來了新作品《 THRONE 》(御座)來港展出,它像呈金黃色的一個雕塑,上有一個微型座位,看起來就像日本動漫之中的巨型機械人,讓主角坐進去,拯救地球,改變世界,「啊,創作時我可能也有這想法!本來我創作時,它是像給一個小朋友坐進去的位子。其實《 THRONE 》也是跟《 AKIRA 》(亞基拉)漫畫有連結的。創作時,我出現了這想法:一個有超能力的年輕人坐了在座位上,就能表達自己的超能力了。」

Image description 名和晃平《 PixCell—小鹿 2 號》, 2015 混合媒材 145.4 x 125 x 125 cm

大友克洋與羅浮宮

不說不知,名和晃平年少時也喜愛大友克洋作品,因為這系列,雙方認識,成為朋友,「我是近日才認識大友克洋老師,他是一個我尊敬的人物。因為早前出版畫冊, 他有來到,雙方才認識,一齊去了喝東西。大友克洋老師有讓我看他的原畫,及後我們合作,做了一批 Tee 出來。他當時告訴我,自己是怎樣畫線條,又跟我解釋線條的表現力,及『空間一瞬爆發』的感覺!在一張紙上, 他能把讀者及物件,整個距離感一瞬爆發,很厲害。」《 THRONE 》一方面向《 AKIRA 》致敬,同時它也是東京地震後創作的作品。去年,法日外交 160 周年,他獲邀做了一個巨型的《 THRONE 》,放置在羅浮宮內的透明金字塔內展出,「當初的想法較小,但後來創作時,因應了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我對應了那空間來創作。當作品完成後,很多市民坐在它下面,就像動畫之中的一幕一樣。」

最後,我們問名和晃平藝術對他來說,到底是什麼?「藝術對我來講,是我要食物,我要睡眠的依靠,也是我生命、生活好理所當然的事物。它並不是很特別,但藝術是我根源所在。有時我也會想,我在這世上,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用佛教的角度去看,人生在世,存在於這陝窄空間,過比較苦的生活,我們怎能離開這狹窄又苦澀的空間?離開這種感覺?有些人會把它像汽球一樣刺破,但我們終究要回到現實。

「那我們怎樣在生活上走出走入?人會作夢,夢代表了我們的想像力。常有人告訴我們只能做一些事情,我們怎樣能突破此限制?這就是藝術家的能力,憑藉自由的想法, 去尋找當中真義。」

 

關於展覽:

名和晃平《新作》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80 號 H Queen's 12 樓
日期:即日起至 8 月 29 日

 

名和晃平@香港佩斯畫廊 名和晃平@香港佩斯畫廊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