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就是多元化的地方。
TEXT BY JAZ KONG PHOTOGRAPHY BY BEN TAM
新媒體藝術家及 openground 創辦人林欣傑(Keith)
林欣傑 Keith 從小到大都已經是深水埗的半個街坊,由小時候每個週末都要到深水埗探家人,成為藝術家後或任教香港城市大學時又經常要到鴨寮街買電子用品,到 2016 年決定於大南街共同成立複合空間common room & co.,及後更獨立發展成現在的合設計空間 openground,除了地下有間小 cafe 可以作為參觀者歇息的空間,openground 成立的目的也是為促進設計師的交流,最近新開幕的《為文化設計:台港文化設計展》就是一個很好的港台設計交流的例子。就如 Keith 的旅程一樣,深水埗其實也是不斷在變化:由從前成為落難文人集中地,到後來開滿各式武館或拜師學藝的地方,再發展成為製衣廠的材料中心,然後就是不同創意產業或設計師尋找材料及靈感的地方。但有趣的是,大南街成為眾矢之的是件頗突然的事,由年初唱片店 White Noise 決定要進駐大南街時,這件事仍然是「很型」的,但不夠半年後,大家就開始討論、更某程度上討厭「深水埗is the new Brooklyn」這現象。根據 Keith 的統計,五月到現時為止就開了十六間新 cafe,然後就引來不斷的關於大南街士紳化的討論。
是的,深水埗在變,但變就一定不好嗎?
深水埗本是創意集中地,如果由大南街又可以多點想像多點變化,又會是怎樣的境象?
這家cafe可說是首先進駐大南街的chill chill店之一,旁邊盡是不同的手作店如肥皂店、皮具用品店等。
怕的可能是因為「五月到現時為止就開了十六間新 cafe」這個事實,以及「文青」文化。當然,「文青」由文藝青年變成「新mk」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社交媒體,不少人的存在價值源於幾多個「like」、有多少人見到我有去過什麼什麼地方……深水埗明明是個創意集中地,又為何大部分咖啡店都要開得一樣風格?筆者也有點可惜的,為什麼明明深水埗是不同階層、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人士聚集及交流的地方,但如果變得單一化的話,相信也不是大家希望見到的地方。
除了大南街,旁邊的基隆街亦開始有新「文青」店進駐。
週末的大南街很受香港年輕一輩歡迎。
Keith形容 openground 是很怪的地方,但正因深水埗的租金容許不同可能性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