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屋住戶間的信任,也許是透過大家打開門打招呼而開始建立起來的。
藍屋空地是街坊聚集溝通的地方。
TEXT BY JAZ KONG PHOTOGRAPHY BY BEN TAM
張瑋晉(Kevin Cheung)
「可以做到藍屋這個氛圍的確是有難度的,這裏就像是鬧市中的圍村或小社區一樣。」說這句話的是藍屋「好鄰居計劃」的首批住戶之一的張瑋晉(Kevin Cheung),而 Kevin 也是香港著名的產品設計師,利用一些別人眼中的「廢物」upcycle 成可用而有趣的日常之物。Kevin 在藍屋住了約三年,也算是藍屋「好鄰居計劃」的首批住戶之一。每年逢聖誕節,Kevin 就會以回收到的膠樽製成大大小小的燈飾,以往的元宵、中秋節也會幫忙布置藍屋住宅範圍及中間空地——街坊聚在一起猜猜燈謎。雖然今年因疾症就未能舉辦大型聚會,但另一位藍屋住客 Terence 跟太太 Juliana 仍然想為這個小社區增添一點節日氣氛,兩位職業本是做研究及文字工作,上年開始就以創意手法設計了一些成語燈謎,今年就相約 Kevin 一同掛燈,以燈籠及燈謎連結街坊。
中秋節前,Kevin 就跟 Terence 準備了燈謎讓街坊可以玩,後來新住戶譚先生亦加入幫忙的行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藍屋街坊李先生每天都會在走廊或庭園走動走動,見到 Kevin 的門打開了就會打招呼,甚至是一起閒話家常。
開放式的走廊也是建築上比較鼓勵住戶溝通的結構。
在Kevin的家訪問時,留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和鄰居伯伯都是將大門打開的。這個 open-door policy 當中所牽涉的信印可想而知有多大。話說回來,上一篇日月星街訪問的Arnault! 也是跟 Kevin 同層的鄰居呢!Kevin 跟 Terence 都不約而同地形容住在藍屋的生活有點像大學宿舍,但街坊之間的 chemistry 就要大家一起建立;而 Kevin 就認為藍屋的建築結構也發揮了一定的效果。「我最嚮往打開家門見到有陽光的走廊通道位,除了更開揚,這樣見到街坊走過其實也能夠令大家更安心。」訪問途中,住在 Kevin 樓下的李先生也突然走進來「打牙骹」,見到有媒體訪問 Kevin,李先生也像爸爸一般好驕傲地為我們介紹 Kevin 的作品。人情味,大概就是從一個招呼開始。舊街坊住慣了藍屋,也很歡迎有新街坊加入,可以保持藍屋的活力。
Kevin 於藍屋的家保留了原有的設計及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