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Beautiful Hong Kong】藍屋街坊的open door policy

2020-11-23

Image description 藍屋住戶間的信任,也許是透過大家打開門打招呼而開始建立起來的。

說到社區連結,一定不得不提藍屋建築群。石水渠街一帶的藍屋建築群(包括藍屋、慶雲街黃屋及景星街橙屋)可說是香港最成功的活化計劃之一,而且是少數可以「留屋留人」、「新舊共融」的「共居」(co-living)的活化項目,因此這個由聖雅各福群會負責管理的「We 嘩藍屋」活化歷史建築項目獲得2017年聯合國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育保護獎最高榮譽的卓越大獎的殊榮。這次,我們就找來兩位參與了藍屋「好鄰居計劃」的街坊分享一下到底住在這個「鬧市中的圍村」又是否大家心目中的「社區烏托邦」。

Image description 藍屋空地是街坊聚集溝通的地方。

TEXT BY JAZ KONG PHOTOGRAPHY BY BEN TAM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張瑋晉(Kevin Cheung)

「好鄰居」們
「可以做到藍屋這個氛圍的確是有難度的,這裏就像是鬧市中的圍村或小社區一樣。」說這句話的是藍屋「好鄰居計劃」的首批住戶之一的張瑋晉(Kevin Cheung),而 Kevin 也是香港著名的產品設計師,利用一些別人眼中的「廢物」upcycle 成可用而有趣的日常之物。Kevin 在藍屋住了約三年,也算是藍屋「好鄰居計劃」的首批住戶之一。每年逢聖誕節,Kevin 就會以回收到的膠樽製成大大小小的燈飾,以往的元宵、中秋節也會幫忙布置藍屋住宅範圍及中間空地——街坊聚在一起猜猜燈謎。雖然今年因疾症就未能舉辦大型聚會,但另一位藍屋住客 Terence 跟太太 Juliana 仍然想為這個小社區增添一點節日氣氛,兩位職業本是做研究及文字工作,上年開始就以創意手法設計了一些成語燈謎,今年就相約 Kevin 一同掛燈,以燈籠及燈謎連結街坊。

Image description 中秋節前,Kevin 就跟 Terence 準備了燈謎讓街坊可以玩,後來新住戶譚先生亦加入幫忙的行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Terence說到「其實不論住哪裏都會有街坊的」,但藍屋始終戶數不多,加上新住戶全部是經curated 的,就好像Terence跟太太Juliana當初因着覺得這個鄰里關係很特別而希望可以參與其中的心態一樣,藍屋這個社區是特別的,也為真正的「共居」(co-living)帶來新定義,就好像他們之前「共養」的流浪貓藍藍(最後牠選擇住了在Terence跟Juliana的家),又或者是Kevin自發星期六社區回收,大家都願意跟鄰里溝通,即使是原居於藍屋的居民也是樂意跟大家交流的,就好像早一陣子垃圾站有鼠患,大家都非常踴躍改善問題,大概他們都深明一件事——「別人」的問題解決不了,最終也會變成自己的問題,因為大家是共同生活在這空間,共同分享資源,齊心就是「一齊幫手解決問題而不是互相指責」。

Image description 藍屋街坊李先生每天都會在走廊或庭園走動走動,見到 Kevin 的門打開了就會打招呼,甚至是一起閒話家常。

Image description 開放式的走廊也是建築上比較鼓勵住戶溝通的結構。

街坊的 open-door policy
在Kevin的家訪問時,留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和鄰居伯伯都是將大門打開的。這個 open-door policy 當中所牽涉的信印可想而知有多大。話說回來,上一篇日月星街訪問的Arnault! 也是跟 Kevin 同層的鄰居呢!Kevin 跟 Terence 都不約而同地形容住在藍屋的生活有點像大學宿舍,但街坊之間的 chemistry 就要大家一起建立;而 Kevin 就認為藍屋的建築結構也發揮了一定的效果。「我最嚮往打開家門見到有陽光的走廊通道位,除了更開揚,這樣見到街坊走過其實也能夠令大家更安心。」訪問途中,住在 Kevin 樓下的李先生也突然走進來「打牙骹」,見到有媒體訪問 Kevin,李先生也像爸爸一般好驕傲地為我們介紹 Kevin 的作品。人情味,大概就是從一個招呼開始。舊街坊住慣了藍屋,也很歡迎有新街坊加入,可以保持藍屋的活力。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Kevin 於藍屋的家保留了原有的設計及元素。

說成這樣,好像很烏托邦。Terence 跟 Kevin 都說把這裏想像得太美好有點「太FF」(意指太夢幻),但就好像 Kevin 的鄰居劉先生一樣,當年是積極為藍屋留屋留人而抗爭的參與者,到現在覺得計劃都可以了,就隱居一點,讓新街坊去延續這團火。把藍屋生活想像得美好,是因為這個 dynamic 在香港實在少見,Kevin 形容這裏鄰里大家「有 common value、差不多 wavelength」,透過聖雅各福群會或街坊自發的活動作為平台或「藉口」互相溝通;但其實,這裏的生活也不一定是「美好」的,因為理想地,這種社區互助可以是你我的日常,可以變成新常態。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