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JAZ KONG PHOTOGRAPHY BY BEN TAM
這天在香港首間「閉環式生產」酒吧 Penicillin 跟 Emily 進行訪問,是因為 Emily 的 8Shades 環保推廣平台的網上發布會就在此進行。 8Shades 到底是什麼?好像很難就此為它介定一個形容詞,大概跟人一樣,8Shades
是一個 slasher,它既是一個平台,讓 Emily 及其團隊跟大家分享環保小知識,又可以作為一個交流的渠道,形成一個 8Shades 社群(community),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再一同創造更多可能性。正如其中一篇文章《The
Responsible Alcoholic》,它鼓勵大家在享受自己喜歡的飲品時都可以嘗試作出改變——選擇一些本地製造的酒類,例如 Emily 很喜歡的鬼佬啤酒、又或者是這次 Penicillin 為慶祝 8Shades 成立而特製一款雞尾酒時所選用的 N.I.P(無名氏)手工氈酒,「我希望透過 8Shades 去推廣一些跳出框框的環保方法,並不是要大家徹底改變生活習慣,而是從每個習慣中去做一些更好的選擇——以飲品為例,選擇一些本地製造的品牌就可以減低飲品在運送過程而產生的 carbon footprint 了。希望大家見到 8Shades 這平台後可以跟我合作,而這個 community 的重要性在於透過環保而建立起友誼之外,大家又可以互相支持。」
作為環保企業家,又或者像其他人以「Eco Warrior」形容 Emily,她當然不只得 8Shades 這個項目——她將自己作為另一個環保慈善團體 EcoDrive 及環保企業投資公司 Empact28 的經驗延伸到 8Shades,碰巧地,EcoDrive 多位創辦人都是媽媽級,Emily 說起這個巧合時形容自己及其他創辦人為「mama bear」,大家為了保護下一代而盡力,「我希望將來回顧自己的成就時,可以跟子女說,媽媽都為了你們的未來而努力過。」
另一個成立 8Shades 的目的,是因為 Emily 一再強調「我不是環保專家」,問她背後的科學知識,她亦直言可能未必知道,甚至會被複雜的數據、術語等嚇得感到「intimidated」,但不論在 EcoDrive、Empact28、還是 8Shades,她都在不斷學習,「環保是我的一個 passion,但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都可能會犯錯、我都可能未必知道最好的做法;環保是一趟旅程,而 sustainability 不是只得黑與白,go green 都有不同程度,可以慢慢逐步來,所以我就取其名為 8Shades,讓它可以囊括更多人,只要是願意去作出改變、製造改變的人,都是 8Shades 的目標人物。」挺身而出的人,難免有時候會被質疑,Emily 對此是感同身受的——有時候她都會被問到為什麼作為環保人士,她卻未成為完完全全的素食者,「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不同,正如每人的習慣或需要都不會相同的,因此我已盡量減少食肉去減低碳排放,但自己身體需要吸收紅血球卻也是事實,不可能將自己的標準放在任何人身上。因此,我希望 8Shades 可以成為一個 safe space,讓大家不受批判地接收及分享關於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資訊;就如網站內分享的文章都以一個輕鬆、像朋友談天的語調去寫,讓 8Shades 成為一個開心的平台。」
Collective 一字在香港比較少人用,但這個概念其實很好的,意思就是發起一個 collective 創辦人願意為眾人建立一個平台,讓大家在上面平等地參與、沒分高低彼此地 give 同時 take,「我相信 collective impact 比個人力量更重要,即使我自己做到 100% zero-waste、但身邊的人卻依舊肆無忌憚地製造垃圾,這又有用嗎?相反,每個人都做一點點,集結而成的力量就更大。」抱着這個心態,Emily 在 8Shades 上除了分享自己的經驗,其實更希望是可以學習到別人的方法,同時吸引有共同 vision 的潛力合作團體,「希望做到大家互相聆聽及支持,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及遇過的困難;如果有讀者想知多點某類資訊的也不妨跟我分享,譬如我自己就會想了解更多環保的化妝品。」
正如近年興起的素肉一樣,有人質疑為什麼要花金錢和時間去製造像真的素肉,其實除了減低碳排放之外,筆者認為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降低我們踏入素食之旅的門檻,為本身愛吃肉的人提供另一個選擇。8Shades 的成立理念大概相似,「身邊不少人都對『sustainability』有個誤解,覺得好難、需要將原本的生活 180 度反轉。」「改變」本身已經會讓部分人卻步,完完全全地變就難上加難,「我希望透過 8Shades 告訴大家其實環保生活並沒有想像中影響日常生活,門檻不一定很高,平台上會分享一些 better alternatives,譬如買食物時為何不支持本地農場?既新鮮又可以減低運送時的碳排放。」就好像訪問時身處的酒吧 Penicillin,除了減廢等政策,創辦人 Agung Prabowo、 Roman Ghale 及 Laura Prabowo 等的另一個堅持就是 shop local,酒吧的飲品及食物餐單會季節性地改變,因為創辦人希望以當造食物入饌,而他們為 Emily 特意調製的「8Shades」雞尾酒亦用上當時時令水果柑桔,加上本地製的 N.I.P. Gin,創出一杯真正的「綠色」雞尾酒。Penicillin 的目標是成為香港首間「零廢」酒吧,將每天產生的廢物量減至最低。Agung、Roman 和團隊發揮無窮無盡的創意,透過自家釀造、發酵、生長和重複使用雞尾酒製作過程所產生的廚餘,將廢料重生;而負責酒吧的美學的 Laura 亦提到,他們使用的矮吧枱用上當年受颱風「山竹」影響折斷、或其他本地老樹回收再造的木頭製成,希望酒吧可以各方面都貫徹環保的理念。
Emily 回想小時候去第三世界國家做義工的情況,當地十分依靠天然資源,「如果那個星期沒有下雨,大家真的整個星期沒有水洗澡;當年收割慘淡的話真的會缺糧。所以,身處已發展國家的我們跟他們最大的分別是,sustainability 是我們的一個選擇,但他們卻是必要的,要善用每一分資源;既然我們已經如此幸福,為什麼不去做一個 better choice?」不論是作為 EcoDrive 的聯合創辦人、還是以 Empact28 創辦人身份、抑或最近成立的 8Shades,Emily 都是提倡大家要保持生活上的靈活性,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適應改變,「no change is too small,相信不少人的 end goal 都是要做到 100% 環保,但若不踏出第一步,又怎會做到 100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