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傳承的力量】Six Easy Pieces 張婉婷紀錄少女十年成長

2022-11-02

Image description 啟動拍攝計劃的石玉如校長,拍攝中途患癌仍然照常上班,深得同學愛戴。

在早前Chanel舉辦的電影之夜中,聽到張婉婷導演紀錄片新作《給十九歲的我》快將上映,近日有機會先睹為快,見證一群千禧年出生、2011年入讀英華女學校的女生的成長故事。在動盪的十年間,張導演幾經波折終於完成製作,縱然未必能夠透視社會變遷,但肯定如實地記下她們的悲與喜。

Text by Christopher Lai Photo by Golden Scene

Image description

觀看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下稱《給》)時,筆者腦海不斷浮起的卻是甘國亮1980年監製的電視劇《輪流傳》——英文劇名叫「Five Easy Pieces」,明顯是反諷,女性的路從來不easy,成長的路哪裡容易?據說《給》片跟拍了十多位英華女生,到最後聚焦在六位「女主角」身上:阿聆、阿雀、阿佘、馬燕茹、「香港小姐」以及Madam。她們的個性、興趣和家境各異,卻各具極高代名性,即是像你和我身邊總有一個類似人物。看她們的成長,就想起成長的各種磨難、挑戰和抉擇。

Image description 全片最精彩的一個片段,是阿佘參加跳舞班後的老師討論結尾,剪接和音效見功力。

當初,張導演是因為母校中區半山的老牌名校英華女校重建,受時任校長石玉如邀請將校舍重建事件紀錄。但張導演著眼點不在硬件工程,而在2011年入學(理論上)會經歷羅便臣道舊校、深水埗的臨時校舍(前德貞女子中學校舍),回歸新校的一代女生(剛好更是2000年出生)的故事。計劃趕不上變化,一方面重建出現資金問題,最終要2019年新校才能完成,女主角們趕不及回到新校畢業;另一方面,香港社會經歷了2012反國教、2014佔中、2019反修例風波。待到紀錄片完成時,女生回到新校參觀時已入讀大學,拉遠鏡頭看香港,更有恍如隔世之感,而焦點也從學校轉到女性的成長之上。

Image description 馬燕茹現已退出單車港隊,先到教大進修。

開始時觀眾或者會想作為傳統名校,英華的女學生將展現怎樣的質素;事實是,兩小時多下來,會發現影響女生性格養成的是家庭環境多於一切——儘管張導演說:她們末是自己生命的導演。弟弟患有自閉症,阿聆從少就抱有大志,甚至參選學生會,在家庭之中受到中產保守的教徒父親管制感到壓抑,在可愛的「觀音兵」身上尋回補償;馬燕茹一家都是運動建將,面對香港的功利社會,也要面對是否成為全職運動員的選擇;樂天的阿雀,父母也是順其自然地在中年才生下她,六人之中數她最輕鬆;最令筆者感動的是「問題少女」(出身草根中學的我曾天真地以為名校沒有「問題少女」)阿佘,看著她從中一婷婷玉立,到中六時已經有「洗盡鉛華」感的,隱隱亦看到父母在生活中不是缺席,就是嚴厲管制的負面影響。然而阿佘也有得到男生無條件的愛,還有手帕交Head Prefect Shirley的愛護和包容,令人動容。最後不可不提的是九歲由潮州來港的新移民Madam,自少立志要成為警察的她,一方面看她確是有點維持秩序的使命感,但在與導演對話之間,她也表現出性格上崇拜權力的另一面,令人莞爾。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小姐」父母離婚後寄人籬下的經歷,令人心酸。

可以想像的是,從十年來拍攝下的片段重新剪輯,是一項超巨大和複雜工程,能夠完全已經令人佩服導演的堅毅和耐力。而張婉婷身為旁白,看著充滿折磨的女生成長路途,每次與她們交談,總是保持著一絲樂觀,而銀幕下我們都知道,當時發生的是反國教和佔中,都影響了同代中學生的世界觀。她們面對社會劇變,有人不太關心,有人深刻反思、有人堅持站在自己認為正確的一方,幸運地彼時都得到學校的包容;而到了影片結尾的2021年,阿聆正考慮移民,入了中大歷史系的Madam在同儕壓力下「暫緩」了當差志願;馬燕茹進了再退出香港單車隊……正如張婉婷帶點一絲無可奈何地結語:「十年時年,晃眼過去。我們見到的,只是是永恆的一個片段……」Coming of age,或許確是人生最不容易的階段。從2011年到2021年完成蛻變的英華少女們,幸或不幸,見證了香港劇變的十年,且看帶著這段獨特成長經驗的她們,將走往何方。

十年後,導演要與她們重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