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所有人心之所向,是最恆久基本的人生追求。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是為了讓生活更方便舒適。在這動盪不安的世代,設計能夠如何拉近人與快樂之間的距離?香港設計中心「設計光譜」由即日至明年2月28日,在灣仔茂蘿街7號3樓舉行「給快樂的設計」展覽,分享環球設計師們的答案。
TEXT BY LEUNGYI
PHOTO BY BEN TAM (受訪者照片)、HONG KONG DESIGN CENTRE
近年不少設計師嘗試連結快樂與設計,香港設計中心決定以正向設計作為展覽主題,令策展人利志榮最初覺得策展難度甚高,他說:「一來快樂很抽象,二來是每個人對其定義都不同,加上近年疫情和社會情況,大大影響了大家日常的生活,究竟應該用什麼方法去提出快樂呢?作為一個設計展覽,我想帶出設計如何令到人可以擁有快樂生活,這是一個設計議題,也是一個哲學和人生的課題。」
後來他以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 提出的「PERMA」 幸福公式作為起點,他解釋 P 是 Positive Emotion (正向情緒),E 是 Engagement (投入感),R 是Relationships (人際關係),M 是 Meaning (人生意義),A 是 Accomplishment (成就感),由此發展出展覽的四大區域,勾勒圍繞快樂的四大設計面向,讓觀眾重新認識設計在功能以外的可能性。
策展人利志榮指追求快樂的方式不同,對設計亦會有所影響,因為設計反映了人們如何去過理想的生活。
展覽入口是 Sense(感官)區域,指出人們透過身體五感與外界接觸,因此設計師以顏色、形狀和質感為媒介,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和事物,觸發不同情感,豐富生活感受,例如香港設計師黎鈺嫻的「within the water ; within the waves.」服裝,採用了具質感的獨特布料和豐富的色彩,表達人徜徉水中的自在感覺。利志榮說:「設計就是要造一些好東西,令大家感受美好,可以是視覺上漂亮的事物,或者摸上手覺得舒服的事物,也可以是氣味和食物,帶來正面的情緒。」
「靜觀自然 — 聽見」是一個會擺動的裝置,木球會定時敲響頌砵,療癒身⼼。
LOFFI. 單車手套加入笑臉圖案,鼓勵道路使用者之間的正面互動。
PANDAID 防疫網站以簡單圖案,教授大家如何用普通塑膠檔案夾製作防護面罩。
黎鈺嫻的「within the water ; within the waves.」服裝,採用具質感的布料和豐富的色彩。
今個展覽包羅40件來自香港、內地、東南亞、歐美等地的展品,提到挑選準則,利志榮說代表快樂的未必是一個哈哈笑圖案,也可以是一種平靜的感覺,「例如看到深澤直人的設計時,你不一定覺得很開心,但當你使用的時候,會感到很舒服平靜,這已是一種快樂的設計。」
利志榮想為展覽加入互動元素,因此每區都有讓觀眾參與其中的展品。例如 Sense 區域放置了消毒機和地氈,讓人先跪在地上,再取用 BeCandle 的 Dew Drop 消毒液,使防疫措施變得充滿儀式感,散發清新香氣的消毒液,亦能通過感官和記憶,讓人暫時遠離煩囂,進入寫意的大自然想像。
ARTWORK TOMii 背囊由100%回收膠樽製成,可以再次回收利用。
STICKYLINE 的藝術裝置「山野漫瀾」仍是半製成品,需要觀眾們一起共同完成。
「給快樂的設計」(Delightful Design)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2月28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7時(星期一至日)
地點:灣仔茂蘿街7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