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2024台北當代藝博 構織連繫 讓世界窺見台灣

2024-05-29

Image description

藝術界都記得Magnus Renfrew,2007年他在香港創立了Art HK,大為成功,整個品牌在2012年被Art Basel收購。數年之間,香港由從前被嘲弄為「文化沙漠」搖身一變,成為世界藝術樞紐,全球藝術交易市場頭三位。及後 Magnus到了台北,他在2019年創辦「台北當代」藝博會,但開幕翌年就遇上疫情。今屆台北當代首次找來文化部共同策劃特別展區。展場以外,市立美術館William Kentridge大型展覽開幕,富邦私人美術館在開幕,與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舉辦《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展覽,整個城市,似乎都在蘊釀着一些動作!

Image description 2024第五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照。Image Courtesy of Taipei Dangdai

亞洲藝術市場自2008年大變

來自19個國家,共78家畫廊參與的台北當代藝博會,自然不能與242家畫廊參與的香港Art Basel相比。Art Basel是國際盛事,而台北當代定位是一個區域性的藝博會。來到第五屆台北當代,曾創立Art HK的Magnus Renfrew,到底看到台北什麼潛力?

「當我們考慮在台北舉辦藝術博覽會時,我已經有豐富經驗了,因為在我籌辦Art HK和Art Basel HK期間,曾多次來到台灣,因為台灣的收藏家在香港的博覽會成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Magnus:「我離開Art Basel後,成為邦瀚斯拍賣行的亞洲副主席。在台灣度過了很多時間,結識了很多收藏家,他們通過拍賣會購買藝術品,此前未從商業畫廊購買作品。在香港,我們成功地幫助擴大了藝術收藏的不同方式,不僅限於拍賣會,還包括畫廊,我們覺得在這裡也有類似的機會。」他強調,台灣的藝術收藏文化歷史悠久,「台灣收藏傳統強大,這一點非常重要。國際之間大家都知道,台灣的收藏家擁有很好的聲譽。」談到辦藝博會,他說最重要的是看清楚服務對象,這個目標群體是誰,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從中他看到了商機。

Image description 台北當代創辦人Magnus Renfrew

問Magnus台灣與香港怎比較,台灣又可有什麼比香港更優勝?他笑說:「我們並不以這種方式來看它。大家都在努力創造一種虛假的競爭感,其實香港有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特點,我一直提出,自從2008年舉辦Art HK以來,亞洲的藝術環境已經發生急劇變化,市場擴大,地區的每個不同利益群體都值得擁有一個具有國際重要性的藝術博覽會。並不是每個藝術博覽會都要試圖成為Art Basel。」

沒野心打造另一個Art Basel

這就說明了,他不是要在台北複製一個Art HK,而是製作較小,區域性(Regional)的中小型藝博會,「我們並沒有大野心在這裡打造一個Art Basel那樣的盛會,我們希望嘗試創造一些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活動,能夠發揮兩個重要功能:一是為台灣藝術界提供一個很好的國際曝光平台,二,為國際畫廊提供與台灣藝術社區接觸的機會。」

其實除了台北當代,Magnus還在東京創立了東京現代,在新加坡創立了Art SG,都是地區性的藝博,都不求做大,務求與當地深入聯繫,「台灣的核心優勢是收藏家實力很強,它是亞洲眾強之一。日本方面,東京是全球第二富裕的城市,擁有巨大的藝術市場和國際聯繫,儘管以前由於稅務法規限制,比較嚴格,但現在畫廊已經可以將藝術品帶入日本,而毋須預先支付稅款了,這方面也有進步。我們希望成為當地藝術圈的催化劑,像台灣和香港一樣,向這目標進發。新加坡稍有不同,她是東南亞的中心,而東南亞總共擁有6.5億人口!這麼大的市場自然能維持一個藝博會了。」

Image description 洪郁雯《不定的粉紅》

Image description Gongkan BLOOM

畫廊老闆:台灣文化比香港更深入

台北當代的參展商中,碰到香港世界畫廊(gdm)創辦人Fred Scholle老先生,他的畫廊到今天創立五十年了,畫廊參加了台北當代,也參加過台北其他藝博。問他台北當代與其他藝博有何不同?

Fred:「Art Basel非常大,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難瀏覽整個博覽會,太多藝術品了,因為每個人都參與,所以我們也參加了。至於台灣,收藏家和藝術家讓它有很大潛力成為更國際化的地方。我們一早就在台灣進行購藏,以前台灣的收藏家大多只收集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但現在你會看到年輕的收藏家也開始向海外收集藝術家作品,所以我們對台灣有很大期望。」Fred一早認識Magnus,從第一屆就開始參與台北當代了,「今年規模比較小,但我們喜歡這個規模。它小但很好逛,很容易讓人享受藝術,和人聊天。」生意上又怎樣呢?「生意上有點不同,有些地方的人很快下決定。但在亞洲,今年的經濟都很糟,就只有台灣和韓國是例外!台灣的藏家購物,需要較多時間想想,然後再回來做決定,但他們會回來的。」比較兩地的觀眾,Fred說台灣人對藝術很感興趣,相比而言,香港很多人都是為了拍照、自拍、社交而來的,「我認為台灣的文化比香港更加深入。」他坦言,之前曾參與另一個台北的藝博會,當時感覺台灣正在國際化,「但之後發生了一些事情,情況有所變化,所以它失去了自己的特點。而在台北當代,我看到台灣正變得越來越國際化。」

Image description 3812 Hsiao Chin

Image description Taylor White《Dawn, Wind》 2023

富邦美術館開幕

這屆台北當代,首次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特展區「雷前-臺灣藝術家群展」(Before Thunders: An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Artists),找來好幾位台灣中生代藝術家參與。展場之中,有洪建全基金會委約藝術家鄭先喻創作《我刷故我在》,這個裝置,將藝術品的定價權交予在場的每一個人,只要你把信用卡放上裝置,按下按鈕,機器會馬上吐出一張收據。機器沒有收取你任何費用,但這些一張張收據累積下來的銀碼,將成為這件作品的價錢,並最後由洪建全基金會支持予藝術家。據知鄭先喻既是多媒體藝術家,也通曉駭客技術。

此外,還有兩家私人美術館的參與,一是忠泰美術館(Jut Museum),另一家是剛於5月4日開幕的富邦美術館。忠泰美術館的母企為忠泰集團,一直從事建築、設計等相關行業。忠泰美術館於2016年創立,正舉行《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攝影展,此展覽自2018年於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度展出後,陸續巡迴至其他7個城市 ,今年來到忠泰美術館,由攝影展覽基金會、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忠泰美術館聯合製作,將展出至6月底。

新開幕的富邦美術館的開幕是今年台北藝術界大事,美術館是一座獨立建築,佔地9,9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築師Renzo Piano設計。去過瑞士巴塞爾的,會一眼看出富邦美術館的設計與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如出一轍,理念同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建築上採用大量玻璃,吸收日光,富邦的三樓「日光展廳」樓頂與Beyeler也一樣,可以調節陽光亮度。美術館開幕,首展帶來《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美術館與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合作,將100件羅丹(Auguste Rodin)以及印象派藝術家,包括塞尚莫內、畢沙羅、竇加、西斯萊等重量級作品,帶來展覽。

Image description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之蘇荷短片展。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Miryu-Yoon《FOUNDRY》

Image description 羅丹〈影子〉@富邦美術館。攝影:林永昌。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Robin:邀請國際策展人來台

Magnus說,台北當代定位是一個地區性藝博,他們與文化部合作,富邦美術館同期在5月開幕,市立美術館同期舉辦北非藝術大師William Kentridge展覽,是否有人從中協調,要把5月的台北變成他們的藝術月?我們找來台北當代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談談。

「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在深耕,把台北當代的聯繫深入民間,花了很多時間與政府合作,今年終於與文化部有了第一次合作,也舉辦論壇。過去幾年我們都邀請亞洲的資深策展人來到主講,也想他們見見本地的畫廊和藝術家。去年邀請的15個策展人,今年我們再請回其中四個與文化部一同策展是次展覽,另外又再邀請了新的策展人來到台灣。因為這樣,未來一段時間你會見到台灣藝術家也會與這些策展人所屬的機構合作,因為網絡已打通了。」他說,舉辦藝博的日子雖然只有幾天,但他們一年花了十個月,去跟恆春、台中、高雄各地的藏家保持聯繫,看看他們對什麼作品有興趣。

Robin說,幾年下來,參與的畫廊到今年已有近半是國際畫廊了。今屆台北當代是有得到政府補助的,文化部與他們合作,也想把台灣藝術家推到國際層面,讓世界看到台灣的藝術。

Image description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

雖然交易只有幾天,但大會邀請了國際媒體到台北採訪,用意是展場外的展覽,展期長達幾個月之久。他承認中間做了很多協調工作,他笑說你不能叫別人做什麼,但與私人博物館合作,的確要花唇舌讓他們變動了計劃日期,「博物館的動作比較慢,因為他們的計劃都是看3-4年之久的。」

近年好些城市都在推廣文化旅遊,例如澳門,台北是否也有這個想法?「這也不是新潮流了,我想大概三十年前,邁亞密已變身成了藝術城市,世界有很多國政府都想擁有這個文化品牌!」

TEXT & PHOTOGRAPHY BY 何兆彬(部分相片由大會提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