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Louise Bourgeois:藝術家只是可憐的惡魔

2025-03-28

Image description Louise Bourgeois

Louise Bourgeois生於1911年,活了98歲,一生創作無數作品,其中以大型雕塑最為著名,被喻為上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她的童年、人生,與及她的經歷和創傷,在大眾眼中與她創作的巨型蜘蛛連結在一起。我們應該怎去理解她的藝術和人生?2023年起,Louise Bourgeois的展覽一個個來到亞洲,背後的策展人,有什麼想法?我們找策展人Philip Larratt-Smith來說說。

TEXT BY 何兆彬 (ALL IMAGES © THE EASTON FOUNDATION / VAGA AT ARS, NY)

Image description 《父親與三個兒子》2007;蝕刻 墨水 水粉 鉛筆 紙上;雙聯畫;左幅:152.4 x 41.6 厘米 / 60 x 16 3/8 英寸;攝影:Timothy Doyon

害怕被遺棄、嫉妒、內疚

Louise Bourgeois在1911年生於巴黎,在三名孩子中排名第二。她的父母的工作與藝術相關,擁有一家主要賣古董掛氈(tapestry)的畫廊,幾歲時,父母決定舉家搬到法國北部的舒瓦西勒魯瓦(Choisy-le-Roi)。1930年,Louise考進大學,本來讀的是數學和幾何,早年的她說自己喜歡它們,因為數學和幾何穩定,習數令她心境平靜。

改變來自1932年母親去世,事件對她打擊很大,啟發了她開始學習藝術。她把數學放下,上了一班又一班,直至遇上老師Fernand Léger,告訴她:你是個雕塑家,不是畫家啊。她在羅浮宮找了一份藝術導覽的工作,開始帶團。1935年大學畢業,她到了巴黎學藝術,也跟隨了很多當年的大師,當他們的門徒。但在那個男性主導藝術界的年代,她一度覺得希望幻滅,當不成藝術家了。1938年,她在父親的畫廊旁開了一家自己的店,遇上了前來逛街的美國藝術教授Robert Goldwater。當時Robert人在紐約大學教學,二人不久打得火熱,Bourgeois下嫁給他,遷到美國居住,二人有三名孩子。Louise Bourgeois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都在美國創作。

Philip Larratt-Smith是名作家,他自2019年起當策展人,相當了解Louise Bourgeois。問策展人我們該怎去理解她的藝術?

「與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相遇,會立即觸動內在的情感。她的藝術源於她的生活,尤其是她與他人的關係。Bourgeois的主題是害怕被遺棄、嫉妒、內疚、侵略性和矛盾,這些主題是世界性的。Bourgeois作品中有一股洞察力,她有一種能將情感轉化成象徵形式的能力。其實你不需要知道其他任何事情,也可體驗Bourgeois的藝術。」

Image description 蜘蛛》2000;鋼與大理石;攝影:Christopher Burk

雕塑是驅魔

當年Fernand Léger告訴她要向雕塑進發,後來,Bourgeois做出無數令人難忘的雕塑,其中以蜘蛛最為著名。她創作的蜘蛛,該怎樣理解?

「Bourgeois主要以雕塑家的身份為人所知,不過她也有創作素描、版畫、繪畫、裝置作品、全息圖(Holograms)、聲音作品等等。我想說,對Bourgeois來說,雕塑創作可能是心理上最滿足的。與材料的阻力對抗下創作,讓她能夠釋放她的侵略性和其他無意識的動力。用她的話來說,製作雕塑是一種驅魔(Exorcism)。」

據記載,她的蜘蛛藏有深意,牠們既是捕食者,又是保護者,牠的出現,與Bourgeois的母親有關,對嗎?「Bourgeois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種較為親密的規模,蜘蛛雕塑則因為其巨大的規模,而在大眾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事實上,當她在1990年代剛開始製作這些作品時,它們並不那麼受歡迎。直到2000年,10公尺高的《Maman》作為泰特(TATE)現代美術館Turbine Hall裝置的一部分,首次展出時,情況才有所改變。」Philip:「誠然,蜘蛛既是捕食者,也是保護者。Bourgeois將蜘蛛構想為對她母親的頌歌,她的母親『深思熟慮、聰明、耐心、舒緩、通情達理、嬌俏、細膩、不可或缺、整潔、像蜘蛛一樣有用』。」他說,Bourgeois的父母從事掛氈修復工作,的母親是一位紡織師。而蜘蛛透過織蛛網來創覓食,「蜘蛛築網,成為幼蛛的家,然而蛛網也是捕捉昆蟲餵飼牠們的陷阱,它有其可怕的一面。」

母親對Bourgeois的成長和創作,影響甚巨,不少文章也談到,她作品中透露的怕被遺棄,她的創傷,也跟父親對母親不忠,擁有多名情婦有關。這漸漸成了她的創作主題,「事情比這更複雜一點。Bourgeois對被遺棄的恐懼根植於她的童年和青年時期,與她母親在1932年的早逝有關,也與她父親的風流韻事有關。」

Image description 《無題》2004;鋁製懸掛作品;182.9 x 106.7 x 116.8 厘米 / 72 x 42 x 46 英寸;攝影:Christopher Burke

孤獨的長跑運動員

2010年,Louise Bourgeois以九十多歲高齡去世,今天,我們怎評估她對藝術世界的影響?「Bourgeois是許多男女藝術家的重要典範。她的創作形式至今仍然是無與倫比的,她在形式上的創造範圍,已被證明最具影響力。在二十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人們期望藝術家擁有一種標誌性的風格,但Bourgeois卻無畏無懼地從一種作品和一種材料轉換到另一種作品和材料。結果,藝術史學家、藝評家和策展人都很難理解這些截然不同的創作方式,如何融合在一起。然而,正是這種異質性,使她與追求類似自由的年輕一代藝術家高度相關。」

你談到她無畏無懼的轉換材料,很多藝術評論也寫到,她從來不隸屬任何一個藝術流派,沒加入過任何藝術運動。但她的作品,往往被視為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作品吧?「Bourgeois從來不屬於任何運動。正如俗語所說,她不是一個『加入者』。她在不同階段的作品與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後極限主義等都有有趣且具暗示性的相似之處,但通常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其差異。」Philip:「Bourgeois認為自己是一位孤獨的長跑運動員,她一生的道路都與藝術的主流並行。嘗試找出藝術的影響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她將Edvard Munch和 Francis Bacon等藝術家視為同道中人。1930年代,她在Fernand Léger的工作室學習時,Fernand Léger對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是他首先告訴她應該做雕塑,因為她的天賦更多是在立體領域方面。」

Bourgeois晚年時,常被認為是女性主義藝術家一員,她關心的是什麼議題?「Bourgeois在政治、經濟及整體社會方面都是女性主義者,但她不喜歡自己的藝術被形容為女性主義,部分原因是她覺得這個名詞排除了太多的東西,部分原因是許多女性主義藝術都是針對時下議題,就像政治藝術一樣,不可避免地會變成時代作品。」Philip說,Bourgeois相信女性藝術家應該享有與男性藝術家相同的機會,她在1970年代早期曾參加女性主義圓桌會議與抗議活動,鼓吹藝術界的改變。「但她覺得自己的藝術所處理的主題與情感,大多數是先於性別的,因此也是普世性的,她相信男性與女性之間有根本性的差異。」

Image description 《無題》1993;彩繪木 布料 壁掛浮雕;攝影:Christopher Burke

曾退出十年

作為女性,在只有男人被認定是藝術家的年代,她經歷了什麼?又是怎樣才受到藝術界的肯定?「Bourgeois的母親也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堅持讓女兒接受全面的自由教育。傳說中,她母親想以巴黎公社的「紅色處女」、前女權主義者Louise Michel的名字為她取名為Louise。」Philip說,雖然Bourgeois享有同儕的尊敬,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但直到1982年她在MoMA的回顧展,大眾才開始對她的重要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她早期在1945年和1947年展出的繪畫作品,以及在1949年、1950年和1953年展出的Personage雕塑作品都廣受好評,但隨之而來的是長期的停滯。父親在1951年過世,讓她陷入抑鬱,在同年年底開始接受精神診斷。在隨後十年,Bourgeois或多或少完全退出了藝術界。」

直到1964年,Bourgeois才在一次新的個人展覽中以全新的作品重新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她被第二波女性主義者視為偶像和榜樣,最終促成了前述的MoMA展覽。自此之後,她的知名度和聲望只會持續增長。」晚年,許多同性戀朋友和以前的學生因愛滋病離世,Bourgeois因此更願發聲,支持許多推廣愛滋病意識與預防,以及同性戀權利的組織。

《軟景》是Louise Bourgeois在港第二次展覽。其實,她的展覽自2023年起就來到亞洲,今年3月同時在台北、香港展出,下半年再到韓國,這背後是有一個怎樣巨大的計劃?Philip說,HOAM(首爾Leeum美術館的一部分)將在2025年秋季舉辦自己的展覽,展品主要來自森美術館的展覽,展覽具有回顧性,相較之下,香港Hauser & Wirth這次展覽展品主要集中是探索Bourgeois藝術中,風景觀與人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次展覽,展出了她從1960年代到2010年各種作品。其中有許多作品從未展出過。

深入研究Louise Bourgeois多年,問Philip她的故事那個最難忘?他說:「多年來,Louise每逢星期日都會開放自家舉辦沙龍,聚集年輕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演員和其他創作人。這些沙龍介乎於評論與集體治療之間,經常讓人變得相當情緒波動。

Bourgeois認為藝術家是一個可憐的惡魔,他們創作藝術是因為他別無選擇—在她看來,藝術遠遠不是一個崇高的使命。我永遠不會忘記,有一次她對一位在聚會上分享作品的年輕女性說,她太美了,不適合當藝術家。」

Image description 《無題》1993;彩繪木材與織物浮雕;攝影:Sarah Muehlbauer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