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周俊輝︰用舊新聞記住今天的香港

2025-03-26

Image description 周俊輝

一年半前,周俊輝個展《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中,以「記者」身份訪問畫廊老闆張寶華,要她談過去,談記者生涯的經歷。今年張的SC Gallery參展Art Basel,周俊輝將展出《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再次在張的記者身份上,挖掘香港的過去。看着他的新作,裡面充滿香港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代的新聞,有的用他簽名式的電影手法呈現,以此對照今天境況。

這是借題發揮嗎?周俊輝承認,近年一直在做的,就是在記錄周遭的事情,香港的變化。

TEXT & PHOTOGRAPHY:何兆彬 (部分圖片由SC GALLERY及被訪者提供)

四米長回歸典禮

走進周俊輝的工作室,牆上掛着兩張巨畫,一張橫幅差不多有四米,畫的是九七年在會展中心舉行的回歸典禮,另一邊畫的是前領導人江澤民在罵人,罵的正是張寶華。2000年10月27日,張寶華仍是有線電視新聞部記者,在記者會上問江,公開支持董建華兩年後連任特首,「不會給人印象是內定、是欽點?」江不滿說法,發火說了三分鐘,中英文並用,說了以下經典金句:「你們有一個好,全世界跑到什麼地方,你們比其他的西方記者跑得還快。但是問來問去的問題呀,都too simple(太簡單), sometimes naive(有時幼稚)。」在周俊輝的畫中,自然也有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這一句的對白。

展覽中最大的畫作,畫的是回歸典禮,採訪時輝只完成了約四成,但看得出它的龐大野心,畫作刻意用上一種舊報紙般的褪米白色調,富有一種時代感,「張寶華的記者生涯就從這個時間開始的。她畢業之後加入《南華早報》工作,經歷了回歸的,她還保存着回歸7月日的那張報紙,就是這個畫面,但構圖稍有不同。」他說,繪畫時自己一直想起藝術史上的名畫,譬如《拿破崙加冕》,畫作相當細緻,細緻到每個人的臉容都很清晰,「回歸典禮在會展舉辦,我這畫作回到會展展出,對我來說也是很有意思的。」

兩幅大畫以外,小畫很多。他畫2000年江澤民訪美,接受訪問,說I love American People(我愛美國人民)。他從網上找當年張寶華的訪問片段,又從她的相簿去找她的過去。同系列還有幾張電影《無間道》畫面,是韓琛(曾志偉)在片中說到:「黑社會談的是生死,生意談的是生財。」輝說,《無間道》由寰亞電影出品,而張寶華其實在寰亞工作過(雖然並非《無間道》的推出品時間)。

他承認自己很少同一系列做兩次,這次破例,是由於感覺上次仍沒有做完,而且第一次做《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在畫廊展出,這次在藝博會,「藝術和新聞,或者藝術和政治有一個很微妙的一個點,你做新聞,要很快就要表達到訊息,Art Fair的場景是一樣的。上次在畫廊展出,觀眾起碼停留十多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張逐畫看。如果在Art Fair講一個故事,就好像報導新聞一樣,你是要很準確,一句兩句你就要講出重點。但藝術創作有時候會太直接,對我而言,最大的難題就在這裡,到底怎樣幾秒之間用藝術來表達一些像新聞上的訊息,但又不會說過度直接,過度簡單膚淺?」

他參與過很多次Art Basel,但以個展方式參展,卻是頭一次。「香港在國際藝術圈仍然被注意,也是因為 Art Basel。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商業場合。但因為香港現在這個情況,我們反而更加覺得香港需要它,我的意思是,藝術和商業運作以往經常被認為有衝突,我們現在看到有這麼多壓力的時候,這兩樣東西如果可以在香港好好發揮的話,似乎仍是大家想要的。若有一天Art Basel說我們要搬到新加坡了,你才會覺得我想它在香港發生。」

Image description 《2001 年北京成功申辦 2008 年奧運》

Image description 《2001 年北京成功申辦 2008 年奧運》

時空穿梭

輝說,年半前舉行的上一個展覽是個開始,當時他畫的是張寶華這麼多年做記者中,不同階段的情節,「這次結構有點不同這次,就好像新聞報道一樣,有本地新聞、有中國新聞,有國際新聞。」

一年半前,輝與張寶華坐下來,在繪畫前真的先去訪問了她,了解當年的新聞及背景,也了解被訪者(例如領導人)的性格等等。「我們談起來是時空穿梭的,會把她當日見到的東西和今天比較,這個她自己也會比較。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看她的舊照片、舊片段的時候,會看到一些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有些很細節。」細節包括,朱鎔基訪美,領帶上是印着大象花紋的,而在美國,共和黨的徽章就是大象。又或是另一幅作品,張寶華到了北京天安門廣場,訪問中國宣布獲得2008年奧運主辦權,採訪片段顯示當時已是凌晨四點了,今天她自己已忘記了,只記得當時要馬上趕回去,將片段傳回香港。「傾談之間換了很多角度,譬如她個人感受,她親身接觸到的領導人,和我們在電視影像是怎樣不同,又或人是她到美國白宮採訪,她究竟站在白宮的草皮什麼位置。」

看到他將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繪成了巨畫,有點喜劇效果。這張相片,由當初新聞圖片,到後來被網民改對白,成了迷因圖,多年來一直有所變化。張自己的 YouTube頻道都以它做名字,為何不是第一次就畫,要等到2025年?「上次展覽在畫廊,所以我選擇一些詮釋過的畫面,例如網絡改圖,改圖是有個別原因,有些是純粹搞笑,放一個髒話進去。也有些是誤傳,例如誤報了江澤民死訊。因為是畫廊,大家會花10-20分鐘去看,這次在Art Fair,經過的人可能只有兩秒三秒,我寧願有一個直接的畫面,去做多一些關於繪畫的東西。

Image description 來自 2000 年江澤民訪美的《脫稿演講》

Image description 《無間道 III - 一國兩制

委婉地講故事

周俊輝的電影系列已創作多年,去年的「失憶地圖」,重現港產片《雞同鴨講》、《天若有情》、《甜蜜蜜》、《義膽紅唇》、《無間道》、《行運一條龍》等一個個場景,加以變化。這次說是訪問記者,但筆下畫出的包括美國與北京,都與香港歷史有關這些香港的舊新聞,其實一直是不同的藝術手法,去記錄這座城市吧?

「對,就算我不是在畫這個題材的時候,每畫一個畫面,畫一條街道我都會想,那條街道其實有多少人講過這個故事,背後發生過什麼。」談電影繪畫系列,他說自己問的問題,都是那些問題,但是過程中得到答案或思考的模式,轉變頗大,「譬如有什麽沒有改變呢?在藝術上面,我對於繪畫的問題,繪畫和其他媒介譬如和電影、電視新聞或者和攝影的關係,都是很核心的問題,我一直在問,這麽多年來在思考。內容上,繪畫作品可以表達到多少東西?今次這些新聞片段要很直接表達,但是藝術偏偏就是要很婉轉,很內在地表達的時候,兩樣東西怎樣混合一起?」他苦笑:「事實上,答案或者我要表達的方法是有改變的,譬如我現在不得不婉轉,有些問題或者答法不可以那麼直接了。」

他說,今天選擇創作的材料,其實都經歷了時間,它們是舊聞,「也是所謂不是那麼直接。當然,這次我訪問張寶華,但是其實我訪問她的動機,一樣是想拿回昔日的一些我理解的東西,昔日出現過的畫面他某程度上我都在說今天的(事)。但是,我只是委婉地去講這個故事罷了。」

所以,近年你的畫作,由2020年畫社運現場個展「背影」,到去年的「失憶地圖」,都在記錄香港的變化?「對。但有一點很明顯是不同,當時可能很直接地記錄那一刻,但現在我在說我周圍的事情,但現在的我需要借舊聞來說這些事了。」

Image description 四米長的巨作:《1997 年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Acrylic on canvas 240cm (H) x 366cm (W

若不是因為創作,已經過不去談到藝術界的朋友,周俊輝談起有一位這幾年旅居各國,很少回到香港。他給了自己的任務,就是用繪畫去繼續觀察和記錄這座城市,「我想,無論方法如何不同,其實我都在記錄着今天的事,就好像這次展覽,即使我在講一些舊聞,但其實我也在講今天這個香港是怎樣形成的。也是因為過去的新聞,它才會變成今天,我有這個意識去記錄。未來,觀眾是會看到這些畫的!我也有期盼,將來觀眾自然會透過這些作品去理解今天的我們,又或者我這個創作人怎樣看今天。我相信藝術有這個威力,去到適當的時候,作品就會釋放出來。」

他感嘆,年輕時還在讀藝術,總想起很多藝術家,經歷了大時代,做出偉大作品,「很多創作人都會覺得,如果有一刻經歷大時代,會令到自己的作品很豐富,那我們現在就是身處在那個大時代!只不過原來有很多副作用,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承受得了。」

你用什麼心情去做這些創作?「我會說,如果我不是因為做創作,應該有很多事我已經過不去了,或者甚至是崩潰了。偏偏就是因為我正在做創作,所以我好像能夠承受得更多,但我又不是說這是一個藝術治療,寄託下去,可以讓我的情緒上會好一點。而是我想很具體地說,因為有創作,所以我會多了另一個眼光,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我不停提醒自己,有時要很投入,有時要抽離觀察,然後再表達。」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