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畫廊黃竹坑新址
香港的畫廊版圖,一直在變。在Art HK藝博會2008年創立,2012年被收購變身成Art Basel之前,畫廊多位處荷李活道,或中環的邊陲位置。後來一家家國際著名畫廊都在中環插旗,選的都是核心地帶,世界最頂尖的拍賣行也將亞洲總部置在金鐘及中環。2018年,以全座建築專為畫廊而建造的H Queen's在中環開幕,大名鼎鼎的畫廊David Zwirner、Hauser & Wirth,來自日本的白石畫 廊(White Stone)一一進駐,而且以上三家都各租用兩層。突然之間,這裡成了城中熱點。
近幾年,香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三年疫情,不少畫廊都遷出H Queen's,甚至搬離中環。十年前曾在中環開畫廊的De Sarthe,搬到黃竹坑已有七年了。但也有人對中環不離不棄,曾在雪廠街16年的季豐軒畫廊,近日因為租金大跌,回到了中環的核心位置。本來佔H Queen's兩層的白石畫廊,也剛由H Queen's搬到黃竹坑。老闆白石幸榮說,中環經營要比黃竹坑貴十倍。
TEXT & PHOTO BY 何兆彬
白石畫廊老闆白石幸榮
白石幸榮:更多預算放在宣傳上
2018年,H Queen's開幕是城中盛事,當時白石畫廊一租兩層,畫廊面積達7,000平方呎,8樓舉辦展覽,向公眾開放,7樓收藏大量精品,平常不對外開放,大部分時間作為與私人買家會面的空間。
白石畫廊1967年由白石幸生於東京創立,2012年在輕井澤成立新藝術美術館,近十年開始向亞洲多國進軍,2017年畫廊成立五十周年之際,先在台北開設畫廊,2018年香港,2023年分別在北京及新加坡開店。以上畫廊,都專門找來國際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香港分店本來也不例外。(可惜新搬到黃竹坑,已不再由隈研吾設計)
白石的負責人是白石幸榮,進軍各地,來到香港,甚至近日搬離中環,落戶黃竹坑都是他的策略。在經濟明顯下滑,消費降級的2025年搬離中環,到底是因為生意不及往日,是早有打算?還是在計劃將來?解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想知道,為何當初要來香港這彈丸之地?
「當時我們正在推廣中國、日本、韓國藝術家,想向世界展示亞洲藝術家作品。在這方面,香港具有獨特優勢。」你看中的是香港的國際性?「功能上是的。如果你想做國際生意,那香港比起其他城市,佔有很大優勢。香港就像一個向全世界展示藝術家的樞紐。」其實早在H Queen's之前,白石已租用了中環一個空間。今年,他們決定搬到黃竹坑,為什麼?
《The trip of Gumiho》Fabien Verschaere
「原因有幾個,一是租金確實昂貴,我們希望花更多預算在宣傳藝術家上面。考量損益平衡,我認為應選擇既能提供優質場地、充足空間與完善布展條件,又能騰出更多資金來宣傳的場地。這樣盤算,黃竹坑的租金就合理得多,我們能為藝術家和展覽投入更多宣傳經費,又確保到展覽品質。」
有多貴?兩地區的成本差距有多少?白石先生問了問身邊的同事,然後回答:「十倍,相距也許有十倍吧。」十倍?「對,所以搬來後,就有90%的預算可以花在例如網絡宣傳等方面了。今天我們正在拍攝藝術家,拍好了,推廣的內容會遍及微信、小紅書、Instagram、Facebook、X等平台,我們需要製作大量內容來把它推廣至整個亞洲,不僅限於香港。雖然展覽在香港舉辦,但推廣範圍遍及整個亞洲。」白石先生說,目標是畫廊有一種聯盟(團隊)精神,「我們擁有優秀的中國、台灣、香港團隊,努力打造覆蓋整個亞洲市場的藍圖。」
開畫廊先考慮面積
白石先生說雖然大家語言不同,但在數碼領域裡,翻譯不是件難事,「某些具潛力的藝術家,大力推廣下,希望能成為亞洲具歷史性的藝術家,這是我們應肩負的使命,我們必須培育出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亞洲藝術家,這是件榮耀之事。美國雖然有龐大市場,但亞洲若能整合為單一市場,其效益將不可估量。但我們也該引進具歷史價值的西方藝術家,例如Fabien Verschaere。將西方藝術家推廣至整個亞洲,又將亞洲藝術家引薦至歐洲與美國市場。我們正逐步建構這樣的體系。」
中環這麼貴,為什麼一開始還是要在這裡開店?
「當時成本的確高昂,但考慮到公關效益,這筆支出尚可接受。但像今天,土地費用高昂的中環租金比例則相比太高了,我們希望為展覽騰出足夠空間。」所以,你有一早計劃在中環落戶,以達到更大的宣傳作用,日後則可搬到較偏遠的地區?「我們的計劃,就是把亞洲各國:中國、香港、韓國、台灣藝術家一併推廣。選擇落戶H Queen's時,目標將亞洲打造成最大市場,選址應着眼於高階核心區域。但到了現階段,我們更著重於提升白石在亞洲的重要性,選址並非首要考量了。」
今天要離開中環,他說也感到不捨,「中環當然有優點,但到了後來,H Queen's的畫廊陸續遷出了,比起開幕時,今天只餘一半畫廊,留下來感覺有點孤單。但我對他們一點也沒有負面情緒。只是從一個日本人眼中看,搬到這邊較易管理。」
白石先生說,他每開新店,首先考慮畫廊的面積,「地方一定要夠大,因為作品很多啊。選擇地點,香港的交通四通八達,坐巴士或地鐵都方便。若舉辦頂級展覽,乘火車耗時一小時抵達市中心確實不便,但若僅需30分鐘車程,問題不大。因為香港的交通設施好,香港可以作為宣傳藝術到中國境內的藝術空間。」搬到較偏遠的黃竹坑,他說影響不大,「紐約上城區曾聚集眾多畫廊,但由於成本過高,導致藝術品轉移至Chelsea西區。在紐約,我們曾選擇進駐高成本城市開設畫廊,但成本過於高昂。總體而言,我認為畫廊趨勢是加大廣告投入。」
《Story and Mermaid》Acrylic on Canvas Fabien Verschaere
產生利潤,推動藝術文化
在他眼中,今天經濟下滑是全球大趨勢,「戰爭仍在進行,再加上貿易戰等等,相比起十年或二十年前,我們都在談全球化,但近十年發生的事都不利於全球化。我是個商人,我們替社會服務,選擇核心業務,透過銷售產生利潤,然後推動藝術文化發展,這點至關重要。因此,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會堅持下去。但也有很多畫廊經營者,對前景不是太樂觀。」
他說,從商業角度出發,世界每隔十年總會出現重大危機。「例如雷曼風暴爆發,或日本發生大地震後,整整半年都籠罩在陰霾中。後來出現疫情,社會上有仇恨或爭鬥,但願我們能依靠美德,建立情誼,因為唯有美德能傳承給下一代,我們不該將仇恨與負面情緒傳遞給下一代。下一代理應創造和平的世界、和睦的家庭、安定的社會。我們都該發掘積極面,創造利潤,推廣藝術家,這永不改變。」
世道不景,只能保持樂觀,「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考驗與磨難,我不認為自己是最糟糕的,世上還有更不幸的人,很高興我們能共同克服困境。」
新址首展:普普表現主義者Fabien Verschaere
白石畫廊新址首個展覽,藝術家是來自法國的Fabien Verschaere,雙方合作多年。Fabien說,自己來港約第八次了。
「這次展覽,其實是把我從很年輕時到現在的作品集合起來,從我第一本素描本開始,可以看到我作品的演變,第一個展廳裡的作品是我大概16或18歲時畫的,然後你可以看到從素描本開始,漸漸變成水彩、塑膠彩,以及我職業生涯中不同的創作經驗。我試着用旅行和經歷中獲得的視覺語言,來組成畫面。」
新址開幕展 Fabien Verschaere 50/50,這是 Fabien 和他的自畫像。
生於1975年的他,現年50歲,是次展覽名叫「50/50」,「我作品的第一階段是創造追求『單一性』,意思是畫在紙上,只有一個主題。大概三到五年後,我開始創作群像畫,畫中角色彼此交流,彼此對話。我從不事先準備畫布,就像自動書寫一樣。我沒有明確的想法,只是開始畫,然後畫筆就像河流一樣流動,將思緒直接畫到畫布上。」
Fabien曾說自己的靈感都來自書法,何解?「對我來說,我是普普表現主義者(Pop Expressionist)。我使用一些來自流行文化的圖像。我在亞洲很多,像是日本、韓國,我喜歡從當地的流行文化中擷取圖像。」他也說過,自己的藝術都與地理有關,這話怎說?「每次創作,就像是在設計你人生的地圖。人們可以在我的作品中旅行,像是在風景中漫遊,創造自己的故事。這就是我的作品。」
Fabien Verschaere 50/50
展期:即日起至11月15日
地址:白石畫廊-香港黃竹坑道54號 M Place 7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