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香港人看電視的比例日漸降低,但免費電視仍然是普羅大眾的日常娛樂。明年香港的電視頻譜將會全面數碼化,而政府亦準備津貼無力買新電視機的草根階層,可見傳統電視節目在可見的將來,對市民的影響仍是相當巨大。
最近,無綫電視播映一套名為《鐵探》的警匪連續劇,雖然未獲警務處的協助,但製作認真,輿論叫好,觀眾看得「過癮」,相信在不少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該電視台最近再接再厲,大事宣傳新一部大製作:以公立醫院的運作和其中人事轇轕為題材的劇集,稱為《白色強人》。很多電視迷都翹首以待,希望看到驚心動魄的劇情,更想知道醫院不為人知的「秘密」,因為在宣傳過程中,該台特別強調該劇集獲得多位專業人士充任顧問,具體內容的真實性很高。
筆者不是「電視迷」,亦無暇收看連續劇,但在6月上旬某天晚上,在家中瞥見正在「熱播」之中的《白色強人》,而其中一個情節引起本人極大的關注。這個橋段顯然是根據1982年發生在長沙灣元州邨(當時稱為元洲街邨)的安安幼稚園慘劇為藍本而加以渲染發揮。以精神病人的暴力為題材的香港電影,在筆者記憶中,只有於1986年由爾冬陞執導的《癲佬正傳》。這齣電影獲得業界的好評,並獲得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提名,最終秦沛更榮獲「最佳男配角獎」。
筆者不懂影視藝術,但明白藝術不能避免有渲染和誇大的成分,好的方面是加強感染力,壞的方面是不免流於嘩眾取寵。影音傳播最能動人心弦,影響觀眾的情緒,足以轉變其認知概念。香港學校和其他先進地區一樣,都在課堂中盡量使用影音設備作為教學工具,便可見一斑。
所有在香港公開上映的電影,都要經過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的審核和評級,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在港英時代,1981年的台灣片《假如我是真的》,由於政治原因被禁映;1982年的港產片《烈火青春》受到教育界猛烈抨擊,幾乎被封殺。筆者在此無意討論藝術創作自由,只是說明在本地公映的電影都經過審查評級,觀眾買票入場,是經過考慮才選擇看哪一齣戲。
歪曲實況
筆者對電影製作所知不多,但都知道精神病的暴力經典電影包括1992年的《沉默的羔羊》及1980年的《閃靈》。上述兩部電影,筆者個人認為其中的暴力和壓迫感遠超《癲佬正傳》,但它們都是英語電影,大部分觀眾在進場欣賞時都經過深思熟慮,而且應該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筆者並不是在懷舊,只是向讀者提供背景資料,以討論當前的問題。
首先以今天的標準,用「癲佬」去形容精神病人極可能犯上「歧視條例」,《癲佬正傳》應該要改名才可以上映。其次,現在的電視劇集深入數以萬計的家庭,男女老幼在幾乎別無選擇下「被迫」收看這些免費但不需要經過有關當局審查的節目。雖然公眾可以在節目「出街」後向廣播事務管理局提出相關的投訴。可惜,根據以往的紀錄,廣管局的警告和罰款作用微不足道。筆者鄭重聲明上述的看法,絕對不是想收窄香港的言論和創作自由,而是想完善專業操守,去保護一些無辜的「受害者」。
《白色強人》影射安安幼稚園的暴力血腥事件,不但勾起當事人家屬37年前的慘痛回憶,並且嚴重歪曲精神病人的真實情況,造成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香港是一個有言論自由的社會,這值得珍而重之,所有人都應該好好保護,嚴加自律,特別是對公眾有極大影響力的傳媒。
「元州邨事件」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精神健康業界和政府都合作致力防止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多年來,香港在醫治精神病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其中只出現零星導致傷亡的暴力個案。
全世界醫治精神病的方向,都以病人回歸社區、重拾正常生活、得到全面康復為依歸。部分精神病人出院後需要入住「中途宿舍」,作為重回正軌的過渡期或緩衝區。最初,不少社區組織和人士基於對精神病的誤解,將病人標籤、抹黑和「妖魔化」,群起反對,使建立「中途宿舍」的步伐舉步維艱。政府和業界經過多年的努力勸說,街坊鄰里開始明白真相,情況才得以有逐步的改善,而上述劇集的一個煽情片段,可能會把各方面嘔心瀝血的工作付諸一炬。
集體意識
編劇沒有特別搜集資料,導演力求場面震撼,監製只關心「收視率」,老闆看重廣告的收入,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最令人氣餒的是,所謂「強大的顧問團體」竟然看漏了眼,讓觀眾以為精神病人會有可怖暴力的行為。
根據全球學者多年的研究,早已肯定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比普通人在程度和數量上都輕微。經驗所得,只有極少數患有特殊精神病的人在沒有監管和治療下受到外來特大刺激時,才會出現暴力傾向。事實上,大部分病人在治療中,身心的節奏都會比前減慢或回復平衡,衍生躁動情緒的機會反而比一般人少。
有人會問:「觀眾都知道劇中人在演戲,不會當以為真的!」
自古以來,人類社群,在特定文化中都會產生「集體意識」(Collective Mind),例如看見穿白色制服的人就會聯想到醫生,其實,很多行業的人工作時都會穿着白衣。同時,觀眾隨意的聯想(Causal Association)很容易被誤導,例如醫生在手術室工作時絕不會穿白袍,而是一次即棄的綠色或藍色保護衣。
筆者有理由認為,《白色強人》這個有關精神病人的暴力情節,會使部分觀眾的潛意識聯想到精神病人等同「有暴力行為的人」。
筆者少時曾經看過一齣戰爭電影,名為《坦克大決戰》,影片之後標示有很多軍事專家,包括多國的將領作為該片的顧問。本人已在耳順之年,一直以來都認為坦克布陣都是如此這般。
澳洲當局有明令,促請各傳媒務必低調報道有關精神病人的事件,而香港的「紙媒」亦有從善如流的趨向。希望該電視台的製作和顧問團體能認真反省!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 ● 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精神狀況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