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夾在印度和中國西藏之間的小國,尼泊爾比較受印度的影響。大部分人信印度教,只有南部少數地區佛教為主。而加德滿都有比印度堪稱有全南亞最多的印度教和佛教廟,市中心更是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尼泊爾廟用色有別於中國棕、灰等素色。除了有不同形態的神,也採用不同的布置和七彩的配色。這次筆者在大加德滿都地區行走,觀看不同的宗教建築和人們的生活。
二百多年前,現在的加德滿都市分割成加德滿都、帕坦(Patan)和巴德崗(Bhaktapur)三個獨立王國。國王各自建立密集的尼泊爾式和北印度式建築杜巴兒廣場宣揚聲勢。其中在加德滿都市區的廣場有比較特別的活女神(Kumari)廟。活女神住在宮中,偶然會探頭望出街外,下面的人見到她都會心懷景仰地向她鞠躬敬意。
神聖猴子
傳說中活女神是皇室保護神的化身,她是一個在尋常百姓家中被選出來的女童,甄選條件要包括沒生過大病、沒流過血,還要符合三十二種外形特徵。昔日被選中做活女神是種無上的榮耀。她會一直被關在宮內受人供奉朝拜,節日時才可以由人抬轎外出。活女神直到月經來臨時就要退位。由於在位期間沒有社交機會,加上被視為災難的自然情緒都要被壓抑着,退位後變回凡人的活女神很多都無法重投社會。時至今日,雖然活女神制度已有改善,她也有老師授課、朋友也可以去廟中探訪,但也有人視此制度違反兒童權益。
三個杜巴兒廣場中,筆者覺得帕坦最值得遊覽。自從2015年地震後,另外兩個杜巴兒廣場都有一半損毀倒塌。不過在帕坦的皇宮、由多個小亭拼成的印度教式Krishna神廟、紐瓦麗式木製多重屋頂的廟、皇宮外供百姓申冤的大鐘等仍然完好。整個廣場格局好像一個微形建築博物館,成為當地人聚會,甚至情侶約會的地方。
猴廟(Swayambhunath Stupa)是另一個看宗教建築的好去處,它位於離市中心以西40分鐘步程的一個小山丘上,亦是世界最古老的寺廟,可以鳥瞰加德滿都的全景。能見度高的日子還可以遠眺到圍繞的雪山。到達前先要爬上365級(象徵一年)頗陡峭的樓梯,山頂是覆缽式的白色大佛塔,四面畫了細長的佛眼,塔裏放着釋迦弟子的骨灰。善信繞着佛塔順時針邊走邊撥動四周的轉經輪祈福。有時還會有居住在這裏的猴子跳出來想搶過路人的食物。這些「神聖的」猴子傳說是文殊菩薩的頭虱所變成的。山頭四處點綴着酥油燈和串串隨風飄逸的經幡,人和風景映襯出和諧的感覺。
陶瓷重鎮
除了宗教,帕坦和巴德崗古城本身都值得細味,後者更是尼泊爾生產陶瓷的重鎮。這兩個地區現在都變了加都的擴展市區,沒有加都市中心雜亂無章的旅館和漫天灰塵,也較少沒人維修的傾斜危樓,管理比市中心整齊。筆者在寧靜曲折的弄巷中行走,感受悠閒懷舊的氣氛。多數房屋都是以漆紅、棕色為主,用磚砌或木搭加上雕花,樸素中帶氣質。帕坦城的小城門有印度教圖案,每年新年圖案都會重畫。神佛蹤影亦滲進百姓生活的每一角落,例如在公寓大廈入口角落有頸上掛了鮮花串的杜加女神像,一旁則是兒童遊樂場。馬路旁邊豎着象徵濕婆神生殖器,灑滿紅粉的靈根(lingan)小圓柱,幾個老伯伯卻在旁擔凳仔聚在一起閱報、聊天;再走幾步,來到釋迦牟尼廟,廟頂的鴿子成群「咕咕咕」叫着掠過,一旁水池婦人們在洗衣服、取水。
特色飲食
尼泊爾有好多口味的外國餐廳,但礙於物流不便,進口肉類、外國蔬菜運送有局限,還是當地口味價錢實際。最常見和包羅萬有的是thakali尼泊爾式全餐,包括無限量的白飯(遊客較少街區的餐廳會用很硬的米片取代白飯,尼泊爾人喜歡咀嚼米片)、烤餅、泡菜、綠豆湯、炒蔬菜、爆炒得香噴噴的雞肉或水牛肉塊。除了印度,尼泊爾菜都受西藏文化影響,最常見的是雞肉、菜、水牛肉餃子(mo mo),拌着辣汁和乳酪吃令人胃口大開;藏麵(thukpa)類似烏龍麵,麵條吸了濃汁吃下去很暖胃;炒麵(chow mein)像中式雞蛋麵,配上薄荷孜然醬;奶茶和乳酪(lassi)是常見飲品。尼泊爾東部鄰近大吉嶺是產茶區,氣候溫和潮濕。當地人混合小豆蔻、丁香、肉桂、薑,和口感豐滿的水牛奶代替牛奶來煲煮紅茶葉,每日至少喝一杯呢。
旅遊資訊
簽證:需要簽證,自從加德滿都地震後,尼泊爾政府為了吸引遊客,持中國或香港特區護照豁免簽證費
交通:香港有直航機到加德滿都,需3.5小時
天氣:12至1月最冷但能見度最高,6至10月雨量最多。地震後重建未完成,有機會遇上停電,最好預備電筒
貨幣:1港元約兌13.2尼泊爾盧比,宜備美元到當地兌換
撰文、攝影:萬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