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於倫敦Fieze藝術博覽會期間揭幕,一時好不熱鬧。展覽位於專題展館,包括大約四十件早期到近期的作品,因以倒序形式展示,在進入展覽前,觀者已看到入口處的巨型亂筆山水作品,足見法國人對藝術家近期作品的心儀及藝術家對此系列的信心。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與華人藝術家甚有淵源,當中最為華人熟悉的,一定非趙無極莫屬,館方曾於1975至77年在館內特別設立趙無極專廳。趙五十年代越洋赴巴黎發展,是重量級的海外華人藝術家,眾所周知,他的風格融合了西方抽象及東方精神,曾梵志的亂筆山水在同一美術館展覽,有着承先啟後的意味。
師承德國表現主義
展覽由藝術家九十年代武漢藝術學院時期開始,珍貴之處在於展出了藝術家早期最為哄動的「協和醫院系列」,展出作品為該系列的第二組作品《協和三聯畫2號》(1992)。此作品於當年廣州雙年展中展出,並獲得優秀獎,來頭不小。三屏的構圖均以醫護人員與病人構成,中間一張更以米開朗基羅於梵蒂岡的《聖殤》雕像為靈感,以女護士及病人,取代原雕塑中聖母及耶穌的位置,加上三屏畫的創作方式,呈現出宗教式的憐憫及崇高感。藝術家早年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在這作品中可謂顯露無遺,鮮明的顏色對比及強而有力的筆觸,均把藝術家對題材埋藏的情感宣洩出來,充滿力量。
這種帶着年輕人熱烈的情感表達,在藝術家搬到北京定居後卻有所轉變,情感的表現,由外露轉化成抑制,並且催生了他現在非常著名的「面具系列」。這次中期回顧展,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面具系列」,除了新聞主角《最後的晚餐》外,展覽亦包含了多張有名的面具,包括有着八個繫着紅領巾人像的《面具系列6號》(1996)及去年由瑞士收藏家希克捐贈給香港M+博物館的《面具系列8號(彩虹)》(1997)。面具自1994年開始,成為藝術家的重要創作系列,它衍生自中國急速發展,經濟主導一切的九十年代,對快速都市化下的中國人,有着諷刺,也有着憐憫。
曾梵志於二千年代初期,開始嘗試進入新的創作風格,包括今次展出的三聯作《毛澤東》(2004)。藝術家以旋轉的筆觸,勾畫人物的面容,是曾梵志由具像過渡到抽象的重要作品。半抽象的風格其後亦被引用到他一系列亂筆山水之中,包括有水中潛泳的人、行走中的女人、兔子、大象等生物。亂筆的技法揉合了刻意及隨意的筆觸,緊密的線條,令人想起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波洛克,但曾梵志對構圖有着細意安排,並有意把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意境,在西畫的媒介中表達出來,其中《無題08-4-9》(2008)有着與中國傳統山水立軸極為相似的構圖。展覽在這個部分着墨最多,展廳面積最大,其中包括特別《無題》(2012),這張高三米的巨作,前方的椏枝粗幼有致,層層遞遞,營造出中國傳統國畫所沒有的扣人景深之上,更有着雪花曼舞,充滿着東方情意。
在這個藝術全球化的語境中,作為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免不了需要突出東方的背景,大半世紀前的趙無極如是,現在的曾梵志藉着他的亂筆山水,爭取西方藝壇的注意力。風格縱然多變,但中國藝術家這標籤,卻始終相隨。對曾梵志來說是幸,也是不幸。無論如何,他已證明了他獨特的藝術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