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焰火禪心系列的《蝴蝶蘭》
楊惠姍無相無無相系列的《菩提之路》
創作熱誠
這個問題涵蓋層面極廣,比方說,較之於追求前後花園的西方莊園式居所,可能改良過後的「四合院」,更能配合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又或者較之於咖啡廳,可能古雅又不失時代感的茶寮更適合於中國人的朋友相聚,交換近況。
而琉璃藝術品牌琉璃工房力圖尋求的,就是東方琉璃工藝了。其創辦人楊惠姍和張毅以失傳已久年的「脫蠟鑄造法」作為主要創作技法,於1987年在台灣淡水起家。經營多年,如今該公司的產品已獲多個博物館收藏,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美術館、美國國家婦女藝術館及英國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等。
兩位藝術家將首次聯名在香港舉辦最大型的展覽(3月26至31日,香港大會堂一樓),展品分為五個系列,分別為楊惠姍的「無相無無相系列」、「更見菩提系列」和「一百年,一朵琉璃花系列」,以及張毅的「自在佛像系列」及「焰火禪心系列」。
「無相無無相系列」在1998年開始創作,是她的重要琉璃佛像藝術作品之一,製作過程涉及一連串極為複雜和繁複的製模、窯燒和拋光的工序。而「更見菩提系列」則為藝術家首度嘗試結合琉璃與鐵網的創作。作品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2010年,楊惠姍左耳突然失聰,她自己形容「就像一個壞掉的電話,有吱吱的雜訊,失去了對空間的判斷。」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不幸,楊惠姍選擇以繼續創作的方式維持對生命的熱誠,「如同人活着,愈苦,也就愈能看見菩提,愈見智慧」,系列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烈焰熾身
「一百年,一朵琉璃花系列」則是受法國玻璃藝術家Emile Gallé的啟發而來,是藝術家以運用自己的語言、色彩,文化的風格,重述當代華人現代琉璃為目標的實驗性創作。一系列作品每件都是60cm以上巨大琉璃花朵,運用「粉燒定色法」,每件呈現出至少五種顏色,並以花瓣上層層暈染開來的色彩,表現宋代山水畫的格局。
較之於楊惠姍,張毅不斷思索的,則是關於人生缺憾的問題。「人生往往是有缺憾的,如何在缺憾中,尋覓到更大的完整,以此豐富、圓滿自身的靈智?」疑問的結果,是「自在佛像系列」。它看來儼然像一系列燒黑的佛像,但透過光線折射變幻,卻可在黝黑的輪廓中發現邊緣透出琉璃五光十色的映耀。而去年才推出的「焰火禪心系列」,呈現的則是一種烈焰熾身、汗水映火舞的意境,體現的則是張毅兩個字的人生體悟:禪靜。
楊惠姍琉璃花系列的《順心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