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是世界上出口牛肉最多的國家之一,除了自家享用之外,還會出口到其他國家。
阿根廷牛肉之所以質素上乘,與牛隻成長之地潘帕斯草原的歷史和生態環境關係息息相關。故事可追溯至1878年,當年一頭阿伯丁安格斯牛於巴黎博覽會上獲選為冠軍,更被潘帕斯草原的農場主人Don Carlos Guerrero看中,以此冠軍牛來實行畜牧大計。
自由自在
牛柳即是西冷扒下方的部位, 脂肪含量與牛冧肉相若,但因活動量較少,肉質十分細嫩。可烹調至一成熟至全熟。
話說日本和牛有專人服侍,而阿根廷安格斯牛亦不弱,由位於阿根廷中部和東部的潘帕斯草原之農戶專門飼養,當地水分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且地勢廣闊,是生產頂級牛肉的最佳地點,採用百分百草飼放牧方式,再經專家嚴格挑選後才現身市場,牛扒有着偏瘦、脂肪少和水分充足的特點。
平坦的草原為牛隻肌肉發展提供理想條件,牛隻自出生的一刻開始便列入成長的觀察紀錄,有專人密切關注牠們的成長過程,日常可自由放牧於全球最甘美的遼闊草原上,進食17種完全不含農藥的青草,生活得自由自在。
大廚強調青草可令牛扒肉質更結實,味道更富層次。各方面都達致最佳平衡,意味着牛隻毋須額外注入補充劑或激素刺激生長。待牛隻肉質雪花分布最理想的時候切割,務求造就出品質上乘的牛肉,令每一塊牛扒都有其獨特風味。
阿根廷牛肉之所以當道,可追溯至十九世紀,聽說當年殺牛只為取牛皮,剩下的肉就任其腐爛,或是留給禿鷲當食物。當時經過潘帕斯草原的旅人有口福了,皆因他們可任意宰一頭牛來吃,只要留下牛皮就可以了。
原汁原味
不同的牛肉部分均有不同風味特色,如肉味香濃的肉眼位置,或是肉質最嫩滑的牛柳。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只須閒逛一會定發現這裏的餐廳大都分為兩種,一是賣意粉pizza,可能是意大利移民多之故,另一種是專供應牛扒或是烤牛肉的餐廳,雖說不太多元化,但貴精不貴多,一道出色的阿根廷牛扒,已教人回味不已。
以美國穀飼牛來相比,阿根廷安格斯牛肉的油花稍遜,但勝在肉質實在,肉汁鮮美,還有令人着迷的原始又濃郁的肉香。阿根廷人亦將牛隻物盡其用,幾乎每一部分都可以入饌做菜,除了常食的西冷、肉眼、T骨、牛腩、牛仔骨之外,牛的腎和腸亦可烹調為一道菜,至於剩下的肉更可製成香腸,甚至有把牛血和脂肪做成血腸的重口味之選。
講起烹調方式,以烤最為原汁原味,當地餐廳菜單上常見Parrilla字眼,便是烤肉的意思,粗獷原始得來,卻是最地道的食法。要知道烤爐是阿根廷家家戶戶必備的,他們喜歡在院子中架起家庭式烤爐,簡單將鹽抹上牛肉便直接放在鐵架上,以木炭來慢慢烤熟,油脂隨着熱力而慢慢滴下,院子滿是令人垂涎欲滴的肉香。
來到當地的牛扒餐廳,同樣以烤牛肉作主打,多是入門即見開放式設計的烤肉炭爐,先在大廳中央肉枱上,隨意挑選喜愛的牛肉部位,由大廚即場烤製,烤熟即上桌,新鮮又原汁原味。如五分熟的烤牛腩,肉質剛剛轉色,以刀輕切便見些微血水滲出,此時肉質最為鮮嫩多汁,入口甘香,加上薄薄的腹膜夠軟韌,滲着油香,令人回味無窮。至於血腸則口感黏軟,帶點腥,跟榴槤一樣,喜歡厭惡呈兩極化。
不同部位的牛肉均有不同的風味,愛肉味香濃的可選肉眼扒(Ancho),建議烹調至四成熟或以上,以將豐腴多汁的雪花油脂溶化,釋出肉質的香味。喜歡肉質細嫩的有牛柳(Lomo),因此部位的活動量較少,脂肪含量亦少,可烹調至一成熟至全熟,肉質入口仍然十分細嫩。而西冷扒則口感平衡,肉味適中,脂肪部位脆口多汁。
要一嘗阿根廷安格斯牛肉,不一定大老遠飛到南美,本地的阿根廷扒房Gaucho,同樣以阿根廷牛肉作主打,入饌用的牛肉主要來自潘帕斯草原著名養殖場ULSA,他們養的牛隻正是來自這個安格斯牛家族,確保了品質上乘。
為了令牛肉味道口感更出色,大廚特地以濕式熟成法來處理牛肉,採用真空包裝保留水分,並存放最少21天。牛肉在自身的肉汁中漸漸熟成,重量不變,口感分外飽滿多汁。除此之外,大廚更沿用自家研發的阿根廷傳統秘方烹調,即點即製,先在牛扒上塗抹一層薄薄的蒜蓉和檸檬粟米油,然後灑上適量的馬爾頓海鹽,再放到阿根廷asado明火烤架上烤製,期間牛扒只會翻轉一次,以鎖住濃郁的肉汁。
撰文:劉妙賢
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農牧業的主要產區,也是南美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