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李思齊教授:饒公「養生先養心」

2018-06-07

 

本欄過去數期皆探討教授的養生法,其核心是「善於修心」,這符合中醫學中「養生先養心」的原則。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養生」,即指通過精神調養、性情修煉、喜怒節制、食療藥膳、養生功法等綜合措施,達到強體魄、防疾病、緩衰老、延生命之目的。故「養生」並不等同於「養身」,還應包括「心」的調養,且自古素有「養生先養心」之說。在北京故宮,有處知名建築叫「養心殿」,原是製作宮廷御用品的作坊。清康熙帝死後,雍正帝沒有入住乾清宮,而是居於「養心殿」,一為表示守孝,二是養心殿陳設樸素,雍正想做節儉的表率。「養心殿」之名,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欲」,這強調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養心寡欲是良藥,靜性無慮心康寧。饒公的養生法中,正強調了清靜達觀、淡泊名利。

Image description 饒公善養生,九十高齡時與筆者握手,仍精氣神足。

保持心理正常平衡

中醫養生有句名言:「善養生者養心,不善養生者養形。」所謂「心」,非指心臟,而是思想、意念、情感、心理等的總稱。養心即調整好人的思想、意識、情感、心理,維護心理活動的正常協調和完整性。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恐懼、憤怒、憂鬱、嫉妒、焦慮、悲哀、壓抑等心理因素,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質及下丘腦垂體機能活動的改變,再經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引起整個機體器官及其功能的變化,使人體內部的穩態平衡受到影響,從而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筆者認為,要保持人體心理正常平衡,不造成心理缺陷和精神疾病,要注意以下四方面:1.注意心理壓力的自我調節,保持樂觀、豁達、健康的心態;2.消除和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與偏差,力求避免因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疾病;3.對待疾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增強心理上的健康;4.學會挖掘身體鬆弛與精神鬆弛的技巧,保持情緒穩定。

《黃帝內經》認為,養心是「恬淡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筆者翻研古今養心論著,認為「恬淡虛無」可體現為6個方面,也即「養心六法」: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

1.心廣:即要心懷開闊。《禮記.大學》載:「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此處「胖」非指身體肥胖,而是安詳舒泰之意。人若心胸寬闊、容人容事,必安詳舒泰,有利心身。

2.心正:即做人要正直、真誠,古語言「仁者壽」,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故能健康長壽。

3.心平:即心境平和、寧靜。人的內心平和,就能使氣血調和、氣血充盛,使人不易染病。

4.心安:《黃帝內經》載:「心安而不懼,志閉而少欲,氣從以順。」保持內心安詳,可克服浮躁,使氣血順暢,有益心身。

5.心靜:明代《養生四要》指:「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明此養生則壽。」說明心常清靜、遇事不強求,有益精神調養助長壽。

6.心定:即心要沉靜、安定。中醫指「七情之傷,雖分五臟,必本歸於心」,人的所有精神意識情感活動,雖五臟各有所司,但其主要管理者仍是心,要做到不受外物干擾、不為刺激傷害情緒,關鍵要做到心定。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