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執導23年,作品6部,產量不多。他的第一部電影《青木瓜之味》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也是史上第一部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越南電影。1995年由梁朝偉主演的《三輪車伕》讓他摘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2010年改編自村上春樹同名小說的《挪威的森林》同樣入圍威尼斯金獅獎。
最近他帶同新作《生之頌》出席香港法國電影節,分享嶄新的拍攝體驗。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Alice Ferney的小說,聚焦在3代女性及她們的孩子,講述生生不息的生命及時光的流逝。
場地提供:香港怡東酒店
撰文:林艷虹
對於香港,陳英雄並不陌生,早年因為拍攝電影《幻雨追緝》,他與家人在香港跑馬地住了一年。「最深印象是一出門口的電車路,充滿本土特色,是個美好畫面。」跟他在銅鑼灣做訪問,他笑說感覺很親切。
自言是性情中人的陳英雄,談到新作時不諱言:「讀原著時深受感動,哭了多次。寫劇本哭,拍攝中和觀賞完成作品後亦感動落淚,因為《生之頌》這個故事勾起個人和家庭經歷。」
1962年,陳英雄出生在越南峴港市,自幼因越戰而與親人分散,因此,當他讀到法國作家Alice Ferney的小說L'Elégance desveuves(意謂The Elegance of Widows)時, 深受感動。
「1975年越戰結束後,我和父母及弟弟被迫遷居法國,其他家人都在戰亂中失散。初抵法國,不懂法語,覺得很難學,小時候曾在老師面前哭,後來發展出閱讀的興趣,邊看書邊學法語,慢慢背誦心愛的美麗句子。因為生於小家庭,所以一看到Alice Ferney書中描述法國大家族的故事,有點羨慕,當中無止境的循環,一代復一代女人的生老病死與悲歡滄桑,觸動了我,成為電影名字Eternity。」
《生之頌》聚焦3代女性及她們的孩子,講述生生不息的生命及時光的流逝。(劇照)
對白少劇本短
這次陳導演作出新嘗試,電影在有限的時間中講述一個法國家族的歷史,婚禮、小孩誕生及死亡的場面不斷重演,他表示:「我沒有刻意講結婚上的衝突題材,而是透過生死、人與人的相遇相愛,然後結婚及面對死亡,讓觀眾感受生命循環不息的連續性,我們都不能抗拒時間洪流。更加重要的是每個人有子女時,就會對死亡的恐懼加深,因為世上有你珍惜的人,你會更害怕死亡,我亦是,這是我對死亡的深刻體會。」
戲中每個女主角都兒孫滿堂,也鼓勵下一代結婚生子,讓愛延續。現實中,陳英雄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大女看了原作也表示非常喜歡」。然而,網上評價兩極,有人嫌故事脈絡平淡,有人看後悲傷流涕,陳導演有留意別人的評價和反應,亦相信一套作品總會帶來不同感受。
「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它非常忠於原著,形式不同,但情感完全一樣。」新作對白少,主要用旁述交代,成為非一般劇情片。對於以嶄新手法表達人物的深層次情感,他解釋:「一個故事或題材是永遠不夠,新元素也是我考慮拍攝電影的一個方向,《生之頌》的劇本只有49頁,當中對白極少,只有含糊的情節描述,對演員是大挑戰,而從電影角度是個驚喜,平時電影靠畫面帶出故事,需要較長時間。旁述作用是簡單直接將故事帶給觀眾,我們在拍攝和製作畫面方面,發揮得更自由。」
陳英雄(右四)日前來港出席香港法國電影節,並親自介紹他的新作。(受訪者圖片)
太太負責旁白
值得一提的是,陳英雄的太太陳女燕溪(Tran Nu Yen-Khe)在新作中擔任旁述。「旁述不是戲中角色,而是一個想像的人在說故事,由女人說出來才自然。選太太來聲演是因為她的發音不像法國人,讓觀眾感覺可以抽離一點。旁述帶點文學性表現方式,同時表現對角色的同情,及以第三身觀看主角的悲情和辛酸。」
電影呈現生死交替,包含愛、婚姻和友情,他指:「有別於電影一幕接一幕的拍攝方法,我刻意去除時間線,像一首詩,充滿想像。譬如其中一對主角Mathide和Henry,沒有刻意描寫他們相遇,鏡頭一轉就看到他們年幼時相見──女主角在他面前吹氣、玩單車的景象,然後是兩人準備踏入教堂,猶豫但又期盼婚姻生活。另一個例子是Charles和Gabrielle,男方亦用獨白來表達他的情感與愛。」
作為越南人,陳導演小時候聽着猴子叫聲長大,父母皆是勞動者,媽媽是文盲,爸爸在祖母離世時輟學,去到一個貧窮的裁縫家中做學徒。1975年,陳氏一家移居法國,陳英雄在當地讀書成長。中學時班中有一些富家子弟,他因而感染了一些藝術文化品味。「我深信藝術的最終的目的是傳遞情感,電影在說一個故事,傳達關於愛、生命和人最真摯的情感,透過藝術,我們擁有個人對生活的敏感度和感覺。」
遇上財政困難
談到新片的畫面,他點名盛讚台灣攝影師李屏賓,令作品畫面美不勝收,這是繼《夏天的滋味》及《挪威的森林》後,他們的第三度合作。「雖然他不懂法語,但我們一拍即合,不用我解釋那麼多,他懂得如何拍出我想要的效果。」
戲中大量運用古典音樂,這與他的音樂喜好有關。「年輕時我好喜歡歌劇和室內樂,我認為電影的影像不只是講故事,而是創造回憶的畫面。音樂的作用是帶給人聯想,與旁述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帶動觀眾情緒,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多年來,陳英雄僅拍出6部作品,他笑說,這不是慢工出細貨,而是純粹基於資金問題的現實考量。至於這次《生之頌》拍攝期間,他承認有段時間遇上財政困難:「我很感謝一眾女主角柯德莉塔圖(Audrey Tautou)、貝尼絲碧祖(Bérénice Bejo)和瑪蓮妮洛倫(Mélanie Laurent)的支持,電影尾數遲出,但她們毫不介意,並且努力完成電影。如果換轉是其他演員,真不知如何結尾。」
同樣是改編故事,相對於《挪威的森林》,他表示執導《生之頌》的難度較高。「作為一個導演,最困難的是拍攝一部高質素的作品給觀眾。《挪威的森林》人物鮮明,故事性強,容易被改編。反觀《生之頌》都是零碎的片段,演員沒有特別的對白,他們只是對鏡頭微笑、走位等,劇本也沒有場景,每次拍完,看着手上的零碎畫面是很大挑戰,不確定會否成功,每天膽戰心驚,慶幸最後拍出來的效果,自己很滿意。」
他特別感謝原著作者Alice Ferney對他的信任,給他很大自由度。「我本身是需要百分百創作自由的人,相信只有這樣才能拍出好的作品。而對方看過電影後,亦深表滿意。」電影除了在香港法國電影節上映,亦將於2017年在香港上映。
陳英雄對香港不陌生, 曾在跑馬地住了一年。(含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