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傘運紀錄片導演陳梓桓 為理想放棄主流生活模式

2017-07-17

「當你不想買樓那些,就會突然發現人生多了20年的時間去發展自己興趣。」獨立紀錄片導演陳梓桓自嘲道。多年來他專注獨立電影創作,參與雨傘運動時拍的第一套紀錄片長片《亂世備忘》做出成績,多次到外國參展,最近獲2016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電影),努力獲肯定之餘,獎金也夠他應付未來數月的租金。放棄主流人生模式,只因「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如今已很難在主流商業片中看到香港,這也是為何我覺得需要拍下去。」

2014年9月26日晚上,黃之鋒等人衝入公民廣場,不少人前往聲援,陳梓桓帶着相機趕至,機緣巧合被推至前線,一群彼此陌生的學生手環着手,與警方對峙,衝突一觸即發,傳媒都退開在側,只有他仍與學生站在一起,因而與他們認識、熟落,並追蹤他們隨後整個運動的參與,這是他的紀錄片《亂世備忘》的開端。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他參與雨傘運動時拍攝的紀錄片《亂世備忘》做出成績,未來希望能專注拍攝社會題材。(陳縱宇攝)

他出生在八十年代,父親是公務員,大學他選讀政策及行政學系,打算畢業後從政或當公務員,後來卻對香港的政治環境失望。「30年過去,上一代的政治人物似乎也沒爭取到什麼,香港的問題卻愈來愈嚴重。」無力感濃重,於是他跑去讀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碩士,當是逃避,在其中接觸到紀錄片創作,發現以鏡頭介入社會事件,將現實的無奈以藝術轉化,或許是無力感的出路。

自2009年開始,他已拍攝大型遊行,然而觸動他創作長片的,是2014年七一遊行後的學聯佔中預演。在鏡頭中看着那些學生在被捕一刻的恐懼及脆弱表情,他發現有些事「是影像才能做到」,「讀大學時讀過好多公民抗命,但看着這些影像,才能真正了解公民抗命的含意。」

紀錄片是最低成本的製作,相機的拍攝質素已經可以上大銀幕,省卻找資金的煩惱。雨傘運動中,他全程一個人拍攝,生活靠自由工作維持。後期製作也有不少人仗義幫忙,只花了5萬元。他不把自己當記者,而是參與者,與拍攝對象是戰友關係,鏡頭下沒有英雄,只是一個個帶着恐懼、疲累、脆弱、頑皮臉孔的年輕人。每個人都有各種掙扎,「例如有個人總是說要衝,但真正走到龍和道,卻掙扎衝不衝才好,那才是最人性化的東西。」比起政治宣言和大場面,這些東西更貼近人,「我覺得這些才是值得記錄的」。

Image description 《亂世備忘》入圍台灣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獎,雖未獲獎也得到不少關注,圖為陳梓桓(右三)攝於金馬獎的酒會。(受訪者圖片)

在風平浪靜中找暴力

他指出,在風平浪靜中找暴力,在激烈場面找溫柔,是紀錄片拍攝者要做的事。他以鏡頭告訴觀眾,參與者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覺得在這樣激烈的拍攝現場,可以找到溫柔的東西,找到個人情感,是很重要的。」香港社會和政治環境變化急促,雨傘運動在今天似乎漸變成過時的圖騰,但那種為理想全心投入、超越恐懼無私地站在一起的情感,仍能超越時間和國界,感動熒幕前的人。

紀錄片也是主觀的創作,陳梓桓從不迴避政治立場,甚至把自己的家庭影片與整個運動放在一起。拍攝時反思最多的是,藝術創作及運動參與,何者應該佔先?他認為是後者。太專注鏡框中的世界,常會忽略現實發生的事。許多時他的攝影機只是隨意放在拍攝對象前,不執着畫面的構圖、收音等,怕自己會錯過參與的機會,結果做後期時非常痛苦。但他仍堅持:「如果創作者和參與者的角色有衝突,我會選擇做參與者。」

從一開始充滿希望和行動力,到後來運動力量不斷轉化消耗,大家也有些消沉。他笑言,經過這場運動,許多人也覺得「返唔到轉頭」。躁動完結,什麼也沒變,抑鬱情緒瀰漫,當初純粹的熱血,或許需要長時間的沉澱才能回復,但這不代表一切停滯。「大家回到自己生活的角落,但都在自己社會角色上推動更多。」

雖然不少人都以「失敗」角度詮釋這件事,但經2年多沉澱,加上反覆的重看剪片,他表示應肯定當初的努力。「我們給了政府主權移交以來最大的壓力,只是議題太大。我覺得怎樣去抗爭、衝或不衝的討論都不是最重要,而是我們能找回那種改變香港的熱情。」他希望同路人看這電影,也能記起當時的初心。

Image description 他說如果在社運中自己創作者和參與者的角色有衝突,會選擇做參與者。(受訪者圖片)

外地找到回本新辦法

《十年》後,商業影院對政治題材影片更設防,《亂世備忘》就算入圍台灣金馬獎也沒有戲院願意上映。這反而讓他積極尋找另類放映模式,如「執死雞」租別人放棄的場地放映,以及改為到外地參展、向外地院校銷售等,找到另一種收入模式,回本之餘,也能維持未來的創作。

他表示,雨傘運動激發了本地社會與外國媒體的關注,因此完結後有大量相關紀錄片和劇情片出現,大家都覺得,似乎仍可繼續就香港題材拍下去,「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他笑言,一個地方環境愈惡劣,紀錄片愈興盛。「大家好像也負上了拍攝責任。許多人都說,電影院上的全是中國電影,哪有香港電影?似乎(中國資金)已形成霸權,只能靠獨立電影去滿足香港的需要。」

從前他靠剪接、拍攝等自由工作維持生活,如今則更專注創作上。畢業後他也曾糾結,究竟要投入電影工業還是做獨立創作?但後來他發現,原來要做創作也不一定要「fit in那個工業裏」。

例如他拍攝關注東江水問題的「偽紀錄片」《香港人不知道的》,入圍第19屆ifva比賽公開組後就引起不小迴響。「原來這樣規模的拍攝也有人看」,而《亂世備忘》更讓他找到自己的觀眾和發行渠道,找到收入,因此他更肯定未來的創作方向,延續低成本、貼近生活、關注社會議題的拍攝方式,繼續說香港故事。

Image description 《亂世備忘》記錄了多位年輕人參加佔領運動的經過。(劇照)

陳梓桓小檔案

出生年份:1987

學歷:香港城市大學政策及行政學系學士、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碩士

曾獲獎項:鮮浪潮公開組最佳創意得獎電影、2016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電影)

 

Image description 最近陳梓桓(左三)獲得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電影)。(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