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得獎導演卡巴迪亞(Asif Kapadia),相約一個58歲阿根廷大叔見面,地點是杜拜,並帶同兩名製片、攝影師、收音師和翻譯一行6人。「每日詢問見面時間,答覆永遠是『不是今日,明天再來』,直至第四日,我們終於見到他,但只有短短5分鐘。」
會面的重點只有一句話,「我們會製作一齣非凡的紀錄片」,大叔爽快答應了,下一次再見已是半年之後……為何不沿用之前的拍攝手法?「因為前兩齣戲的主角已經離世,他是活着的傳奇。」卡巴迪亞答。男主角能與上帝對話,也跟魔鬼同行,名字叫馬勒當拿。
紀錄片《真球王馬勒當拿》(Diego Maradona),由《極速傳奇:冼拿》及奧斯卡得獎作Amy同一班底操刀,入圍今年康城電影節非競賽展映單元,會於夏日國際電影節上映(今天和26日分別上映兩場)。故事主線聚焦馬勒當拿由巴塞隆拿轉拿玻里後的高低跌宕,製作歷時兩年,搜羅超過500小時從未曝光的珍貴片段,近距離拆解這個球王風光背後的失意、背叛、沉淪和救贖,重組璀璨與黑暗的碎片,連標準球迷也聞所未聞。
1960年10月30日,小馬降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近郊的貧民窟,有4個姊姊,萬千寵愛在一身,自小被母親寵慣。他小時候便盡現足球天賦,年僅15歲已加入阿根廷球隊小阿根廷人,球技出色,平地一聲雷,破天荒入住球會安排的公寓,距離訓練場僅10分鐘路程。「為何想做職業球員?我想買間大屋給父母。」這是小馬的初心。
轉會費屢創紀錄
足球場是夢工場,名利要來,擋也擋不住,他在1981年改投班霸小保加,征服人心,一年後打破世界轉會費紀錄,以760萬美元登陸歐洲,下一站是西甲勁旅巴塞隆拿。「我不想做比利接班人,我只想做馬勒當拿。」那年頭,這樣說的球星寥寥無幾,小馬大膽敢言、桀驁不馴,更顯與眾不同。
當代球王美斯自巴塞出道後,一馬平川,惟當年的小馬來到魯營後,卻不盡人意,終在1984年仲夏把心一橫,轉投意甲中型班拿玻里,轉會費以1000萬美元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我嘗試把他看成兩個人,一個是Diego,一個是Maradona。」馬勒當拿的私人教練Fernando Signorini在片中教人解讀這位神鬼同體的球星。
1984年7月5日,8.5萬名球迷湧進聖保羅球場,歡迎心目中的新英雄到來, 場面震撼壯觀,但在首個記者會上,一名擁有「利君雅膽識」的記者,公然提到黑幫卡莫拉(Camorra),遭驅逐離場。原來當年拿玻里財力有限,前一季更捲入了降班漩渦,他們拿得出這筆巨款進行交易,自然被輿論質疑是為關係千絲萬縷的幫派「淨化」鈔票。
「我要別墅,卻給屋仔;我要法拉利, 卻給快意。」拿玻里所在的城市那不勒斯,代表意大利足球的南部力量,也是全國最貧窮的城市之一,當時甚至陷入了財困危機,馬勒當拿的抱怨不無道理。原來,今日的社會兩極化,幾十年前早在上演,住在那不勒斯的人被視為二等公民,敵對球迷會在旗上寫上「鄉下佬」,此城更被戲謔為「意大利坑渠」。
首個球季,儘管馬勒當拿已把後衞玩弄於腳下,獨取14球,但仍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防守嚴密的意大利足球風格,拿玻里獲得第八名,成績不過不失。翌季,球隊主場力克歐洲冠軍祖雲達斯,全場欣喜若狂,看台上5人當場暈倒,兩人心臟病發送院。
與耶穌肖像並列
第三季,這位阿根廷巨星視敵人如無物,遇神殺神,以3分優勢力壓祖雲達斯,奪得隊史首座意甲錦標,吐氣揚眉。不僅是拿玻里打勝仗,也是南方人打勝仗,冠軍慶典匪夷所思地持續兩個月之久!馬勒當拿被神化,每家每戶都把他的照片掛在牆上,旁邊就是耶穌的肖像,為他抽血的護士甚至偷了一樽樣本擺在教堂供奉。可是,那不勒斯人有多愛他,其他人就有多恨他,紀錄片從沒迴避陰暗的角落,這就是言論和創作自由的可貴。
馬勒當拿的矛盾一生,富有戲劇色彩,成名後仍與青梅竹馬的女友相戀,非常顧家,但也背叛了她,甚至令妹妹的朋友懷孕,30年來拒絕承認私生子。逃避可恥,但有用,至少在當時是有用,不然在1986年世界盃決賽周時,他可能已被私生活醜聞拖垮,無緣登上球王寶座。
世界盃四強對英格蘭,濃縮了馬勒當拿的傳奇人生,他用「上帝之手」把皮球拍入網窩,辯稱不是蓄意而為,更形容為「上帝所為」。隨後,他施展「以一敵六」的盤扭妙技,千里走單騎,射入世紀金球,領軍險勝2比1殺入決賽。「上帝,感謝上帝,感謝馬勒當拿!」直播的足球評述員歇斯底里地高呼。
然而,最不可逆轉是與黑勢力之間謎一樣的關係,馬勒當拿不介意被拍攝與黑幫同枱食飯,真槍放在桌上。他出入由黑幫保護,但也被慫恿吸食可卡因,埋下墮落的伏筆。當拿玻里於1989年掄元歐協盃時,無人料到這是傳奇落幕的開端,這位阿根廷球星揚言:「我已給人們帶來快樂,我想找個寧靜地方結束職業生涯。」
萬人迷變過街鼠
拿玻里時任主席拒絕批准他離去,馬勒當拿不計前嫌,大殺四方,在1990年為球隊奪得第二次意甲錦標,狂歡派對長達3天。他在毒海迷途,精神恍惚,回家後把自己反鎖在浴室,不想被小孩看見自己失去常性,片中更拆解他如何逃避藥檢披甲……當他在1990年世界盃領軍淘汰東道主意大利,那一刻注定了未來會演變為莎翁式悲劇。
「意大利最討厭人物?」《共和報》在世界盃四強後的調查顯示,馬勒當拿力壓政客和獨裁者,獨佔鰲頭。
一年後,警方公開對卡莫拉的監聽,球王被嘲為「毒王」,被重罰停賽一年,「來的時候,有8.5萬人歡迎我,離開時,我是孤身一人。」影片最後定格在馬勒當拿離開意大利的背影。
馬勒當拿上一齣紀錄片是在2008年推出,但被批評隱惡揚善,而這一齣整合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素材,評價更客觀。「事前沒給他看完成品,但給他的前妻、孩子、教練、自傳作家等熟人看過,他們都說拍得比本人所說的更真實、更可信。」卡巴迪亞說。
影片沒有用上訪問片段,只是利用球王的畫外音,加深對當年情況的描述,令觀眾看得更投入。誰是最偉大的足球運動員,爭論恐怕永無止境,唯一肯定的是,美斯或C朗也不可能複製馬勒當拿的戲劇性。
撰文 : 潘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