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V.S. Naipaul)早前逝世,享年85歲;他1932年生於英屬千里達,憑獎學金於1950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英語文學,並立志以作家為業。他於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筆下作品充滿批判與嘲諷,從而反映殖民地、宗教、種族等等錯亂處境。
奈波爾在《尋找中心》(Finding the Center)的序言寫道:「作者的一半要務為發現主題,而我的問題乃生活斑駁,充滿動盪與遷徙:先跟祖母住在鄉下房子,當地宗教與社會習俗仍較接近印度村莊;到了千里達的西班牙港後,街頭多種族多文化混雜交織。」他的私生活也充滿爭議,被指患「厭女症」(Misogyny),對妻子與情婦施以性虐待,常在倫敦尋找妓女。
嫖妓性慰藉
奈波爾18歲時因赴英留學而逃離被他稱為「毫不美麗、充滿惡意」的家庭,其後更定居英國,從事寫作。他在1994年受訪時透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作家之前,因喪父之痛及身處異鄉等生活困境,一度患上抑鬱症。
奈波爾就讀牛津大學時結識英國女同學黑爾(Patricia Hale)後,其抑鬱症始見好轉,1955年,兩人結婚,直至1996年黑爾逝世,兩個月後,奈波爾另娶巴基斯坦女記者娜迪拉(Nadira)。
他經常撰寫有關殖民主義的題材,瑞典學院形容奈波爾為文學旅人,指出他從道德層面記敍帝國命運,也講述帝國對人類所做之事,「他之所以為敍事界的泰斗,皆因為他的回憶,他記得世人所遺忘的戰敗者歷史」。
奈波爾的小說計有《通靈的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世間之路》(A Way in the World)、《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及《在自由的國度》(In A Free State)等30部,《在自由的國度》獲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小說獎。
奈波爾並撰有大量遊記及散文,包括《中間地帶:五個社會的印象》(The Middle Passage: Impressions of Five Colonial Societies)、《在信徒的國度:伊斯蘭世界之旅》(Among the Believers: An Islamic Journey)、《失落的黃金國》(The Loss of El Dorado);其中《印度:受傷的文明》(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幽黯國度》(An Area of Darkness)和《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合稱為「印度三部曲」。
奈波爾出版首部小說《通靈的按摩師》展示曾被英國殖民統治的千里達在二戰前後的風俗文化;1959年的《米格爾大街》被視為其成名作,1961年出版探討種族衝突的《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更令他聲名大噪;他嘗言年輕時崇拜兩種人,「一為有錢人,另一為作家」,「我已不再崇拜作家了,因我深知為寫作而付出的努力,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
奈波爾的一生充滿傳奇,他身為作家兼旅行家,更為慣常嫖客,他接受《紐約客》採訪時公開表示,感謝妓女給他帶來的性慰藉。他生於婆羅門家庭,印度文化與殖民文化在他身上交織,他一生都在錯亂的認同中度過;印度文化中的男性從來不必對女性的性體驗負責。
虐妻戀情婦
生活於中美洲亦復如此,他年輕時缺乏透過求愛而獲得異性歡心的經驗,當他有需求而無法滿足時,嫖妓乃唯一選擇;當他到英國求學時,他亦不容易贏得異性之愛,嫖妓幾乎為家常便飯,他在寫作之餘常到倫敦嫖妓,小說中的性描寫俱與他的嫖妓經驗有直接關係。
在文學以外生活中,奈波爾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被描述為家庭暴君或虐待狂,在法蘭奇(Patrick French)所撰寫的授權傳記《世事如斯:奈波爾傳》(The World Is What It Is)中,奈波爾承認虐待妻子及經常有情婦,奈波爾甚至承認他可能引致其妻死亡;他常在倫敦嫖妓,此外,他在1972年迷戀已婚英裔阿根廷女子莫瑞(Marguerite Maury),且常為與她旅遊而棄妻子不理。
法蘭奇的傳記也描述他們關係中的性暴力,且在心理上虐待妻子,往往訴說他非常想念情婦,但他同時要妻子幫他編輯其書籍;他的妻子去世後僅兩個月,他又拋棄情婦另娶娜迪拉,她乃離婚的巴基斯坦女記者。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