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斷捨離興起時機

2020-02-25

這些年,雜物管理諮詢師竟然成為普及文化的明星。在日本,山下英子在2010年出版《斷捨離》,這3個字登時流行起來。另一雜物管理諮詢師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出版《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英譯本名為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走紅美國及30多國。

山下英子解釋:斷捨離不只是執拾整理雜物的原則,更是生活態度乃至做人的哲學。斷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是捨棄多餘之物,離就是擺脫對物品的執着。近藤麻理惠則為英文增添了一個字:Kondo-ing。所謂「近麻理方法」(KonMari method),跟斷捨離分別不大,先捨棄生活中非必要的物品,清潔家居,摺疊衣褲、放置物品井井有條,減少壓力和焦慮,生活更寫意。

 

啃老族最佳藉口

近藤麻理惠很細緻的為讀者安排整理家居的秩序,先問自己:此物能否引發喜樂(spark joy)?可以的話,留下。不可以的話,斷之捨之可也!按「近麻理方法」先斷捨衣物,然後書本、雜誌、報章、文件等,之後家居雜物,最後是照片、紀念品、禮物、信件等涉及個人回憶和感情的物品。

專欄作家查卡(Kyle Chayka)在處女作《渴望更少》(The Longing for Less: Living with Minimalism)之中有言:近藤麻理惠一方面說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整潔、有條理」標準,另一方面卻吩咐讀者依照她的標準摺衣物、儲東西。走紅後,她拍紀錄片,主持電視節目,開設網上商店售賣放置東西的箱子、水晶和治癒音叉,成為富商,生活得絕不簡約。換句話說,近藤一方面鼓吹簡約主義(minimalism)奉為圭臬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以此對抗消費主義「(擁有)愈多愈好」(The more the better)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卻「有名則求利」。她跟一般企業家有什麼分別?她賣的水晶算不算生活的「必需品」?她是不是言行矛盾?

Image description 近藤麻理惠一方面鼓吹「少就是多」,以此對抗消費主義「愈多愈好」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卻「有名則求利」。

這些年,日本掀起斷捨離式簡約主義,成因不難理解。一來,日本傳統有簡約主義的傾向。二來,日本經濟停滯二十多三十年,變成低慾望社會。年輕一代難以向上流動,欲消費苦無財,成為宅男、啃老族、無可無不可的佛系一族……斷捨離提供了最好的藉口,合理化「身無長物」的一群──衫褲鞋襪每樣兩件已足,不是沒錢添置,而是不需要添置,多買不「引發喜樂」呀!若然斷捨離是那麼好的做人哲學,為什麼在日本晉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窮奢極侈的八十年代,沒聽見斷捨離的聲音?

同理,斷捨離和「近麻理方法」由2011年至今得以盛行於美國,皆因2008年金融海嘯後,受薪階級才驚覺他們由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實質工資毫無增長,如今正在向下流動,向上爬的機會愈來愈渺茫。昔日一信用卡在手,可以先花未來錢,喜歡什麼買什麼,如今不行。昔日還可以找到糧準穩定的職位,如今散工多過長工,朝不保夕,不得不改弦易轍由消費變節約。何況,「近麻理方法」和斷捨離的「少」,也可以變成「多」:少了購物,多了近身錢。家居少了雜物,多了空間。少了消費,多了空閒、多了自由……

對美國一些上等中產階級來說,丟掉家中20%至30%物品只是回復正常。為求快感而購物是不正常,物能「引發喜樂」才購之才算正常。根據查卡引述的調查,住在市郊、有獨立房子的美國家庭,平均每家擁有物品30萬件──這算不算正常?孩子每天頂多玩十多款玩具,卻擁有過百件玩具──這算不算正常?

手機不斷舊換新

如今,孩子和成年人沉溺於玩手機,應會減少無無謂謂的購物(網購上癮則例外)。只可惜,手機及數碼產品更替奇速。手機不斷舊換新,算不算另一種對物品的執着呢?

無論如何,簡約主義總好過消費主義。不過,簡約主義的商品未必便宜。1982年,27歲的喬布斯已是富翁,在加州買了一間大屋。記者帶攝影師去訪問他,替他拍照,只見簡約主義忠實信徒的喬布斯,大屋竟空蕩蕩,所有傢俬只是一副立體聲音響和一盞座地燈。他穿T恤牛仔褲,手拿一杯茶,坐在地氈上,還表示:有這些不就足夠了嗎?還需要什麼呢?後來,記者查到,那副立體聲音響價值8200美元,那盞燈是價值不菲的古董。

撰文 : 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