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Fake news可畏

2020-03-10

西方有句話:知識就是力量,亦有譯為知識就是權力。其實,何止知識就是力量或權力,資訊也是力量和權力。不是每個人每天都獲得知識,但無論是聽回來的或親身經驗的,每個人每天都獲得資訊,而且會跟其他人分享資訊。自古已然,於今為烈。

當我們說知識就是力量時,是指證實了的知識,未經證實的只是猜想、假設。資訊和知識一樣,有真有假,有證實了的,也有未經證實的。弔詭的是,證實了的資訊固然是力量或權力,未經證實的、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和虛假資訊(disinformation)也一樣有力量影響公眾的行為。二十一世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盛行,人手一智能手機,假新聞、錯誤和虛假資訊泛濫的程度,更是前所未有,史上罕見。

Image description 證實了的資訊固然是力量或權力,未經證實的、錯誤資訊和虛假資訊也一樣有力量影響公眾的行為。

按一己立場篩選

錯誤和虛假資訊的分別在於,前者可以是無心之失,後者卻是存心欺騙。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做過一個調查,受訪者先填寫問卷,申明對4個熱門話題的立場,然後給他們閱讀4篇文章,文中引用大量數據,2篇附和主流意見,2篇反駁。之後叫受訪者憑記憶寫出文章引用的數據。結果一如調查者所料,受訪者對與他們立場相同的數據,大多記憶無誤,反之則記錯。舉例,由2007年至2014年間,美國的墨西哥新移民人數由1280萬跌至1170萬。反移民的受訪者往往記錯了數據,甚至相反的認為墨西哥新移民人數不斷增加。不反對移民的受訪者卻記憶無誤。在同性婚姻問題上,結果亦然。由此證明了:人會按照個人立場去處理資訊,跟自己立場相反的資訊,視而不見,甚至斷章取義、扭曲或顛倒資訊,成為錯誤資訊。

相信錯誤資訊的人,不一定是故意顛倒黑白是非,或沒有正義感、出於私心或私利,而是人腦構造使然。一般人需要花不少時間和精力吸收資訊,然後得出立場。要他們改變立場,由反對到支持或相反,並不容易,皆因這會帶來焦慮,還可能因過去堅持錯誤的立場而產生內疚。要知道人的腦袋只佔體重的2%,卻消耗20%的能量。要反省自己的立場,須耗不少能量。改變立場,耗能量更多。懶於反省及不慣思考的人,便寧願將不符合個人立場的資訊過濾和刪掉,以免焦慮和內疚。

中國人大多聽過曾參殺人的故事。此故事出自《戰國策.秦策二》。原文是:「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此處的「信」,不解作「相信」,而是「信任」。

曾參和母親住在費這個地方,有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母。曾母不信,繼續織布。到第三人來告訴她,她便慌了,不再織布,跳牆而走。來告訴曾母的三人,不是存心造謠。反之,他們大概是好心做壞事,想警告曾母:其子犯了彌天大罪,快點避禍。這不是虛假資訊,而是錯誤資訊。

Image description 人人手中一部智能手機,假新聞、錯誤和虛假資訊泛濫的程度前所未有。

Image description 相信錯誤資訊的人,不一定是故意顛倒黑白是非,或沒有正義感、出於私心或私利,而是人腦構造使然。

敵不過三人之疑

曾參殺人的故事,通常詮釋為:人言可畏,並藉此教訓人要謹言慎行,不要招惹流言。其實,看原文,重點卻在:曾參一貫是賢者,曾母亦一直信任兒子(曾參之賢與母之信),故而曾母聽了兩個人的話,都堅決不相信。但到第三人來報訊,連曾母也不能不「寧可信其有」了。曾母對兒子的信任敵不過「三人疑之」,可見人與人的互信,何其脆弱。資訊力量之大,由此事可見一斑。

古代只靠口耳相傳。口耳相傳,聽者還可以面對面質詢告訴者,或鑑貌辨色,查明資訊的真偽。如今,大眾只通過媒體和網上接收資訊,更易相信了錯誤和虛假資訊。許多調查都證實了納粹德國宣傳部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的名言:「你將謊言重複說多遍,人們便會相信,連你都會相信它。」在社交媒體上,重複謊言易如反掌,而且可以迅速重複百遍、千遍甚至萬遍,假新聞、錯誤和虛假資訊焉能不泛濫至不可收拾呢?

撰文: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