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MIU LAU PHOTO BY BEN TAM(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水泥建築模型的故事源於工作室一幅水泥牆,兩位男士一向對工業風格情有獨鍾,特別喜歡水泥特有的原始色調與質感,更突發奇想以手作水泥打造出具有香港特色的建築物水泥miniatures擺設,作品大小約5至10厘米。「我們做了好多年廣告設計,要hit中大家一定要有共鳴,在推出自己產品時都希望做出大家有共鳴和感覺的東西,就想以一些有機會消失的建築物為主題。」如Andrew和Tom所言的「當我城逐漸褪色,我哋希望以重量、質感、溫度實體保留」,即使他們對砌模型的經驗不多,也大膽嘗試。
在去年6月,他們正式開展了這個水泥建築物模型的計劃,Andrew說:「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project,我們由畫3D model、3D print學起,再到做矽膠模、調校水泥份量、控制時間等,做了數以百計的失敗prototype,千辛萬苦才可以做到眾籌。」這個「一城.不變」系列全都以香港標誌性建築物為主題,包括尖沙咀鐘樓、太空館、香港殯儀館、香港大會堂、冬菇亭等。他們最喜歡手作水泥建築物模型呈現出來的獨特色調和樸實質感,在強烈線條下散發出能惹起共鳴的本地情懷。「project命名為『一城.不變』,即是想找些可能今日仍存在,但不知何時就會拆掉的舊建築物。就如我們準備做瑞士樓時,大樓仍然有人住,但現在已經清空收樓,相信很快會拆卸。」
Andrew拿出不同的工具,分享他們的手作過程,他直說單是繪畫建築物3D設計圖已有可能花費一星期的時間。「要留意建築物的比例、細節位,同時要考慮在水泥物料下能否做到出來,如雷生春地下的獨立柱位,水泥做不出幼身柱位的精緻度,畫圖時將這些地方簡化之餘,亦要保留建築物原先的風格和特色。」
3D設計圖完成後只是製作模型的開始,緊接要以3D printer打印出塑膠的建築物模型,再製作軟身的矽膠模、注入水泥,後續脫模後還要進行打磨。基於人力物力的關係,模型的產量是有限的。Andrew說:「每個建築物模具只有一至兩個,一個矽膠模用廿次已經變形,所以做不到量產,加上水泥要風乾,每日同一款建築物模型最多只能做兩至三個。」
當水泥手作的技術逐漸成熟後,在今年3月再推出第二個系列的雷生春、南昌大押、瑞士樓等水泥建築物模型,其細致度再提升,從細節處帶出更多的故事。Andrew說:「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南昌押,我們嘗試用水泥去挑戰微小的細節,如果大家細心觀察,可以留意到旁邊馬路上放有於兩個月前拆下的霓虹招牌,見證了城市街景的變化。」
多得需要研究不同舊建築的故事,令他們對香港舊歷史多了一個新角度的認知。就如他們以前公司在鰂魚涌,每日都會經過香港殯儀館,那時候只覺得建築物很漂亮,後來翻查資料才知這座建築物來頭十足,Andrew說:「雖然大家未必喜愛建於1966年『大酒店』,這個代表死亡的建築,同時又表現出現代建築之美,正是出自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徐敬直手筆,香港有不少他的建築作品、包括已拆卸的旺角麥花臣球場、尖沙咀覺士道童軍總會等。」歷史愈掘愈有趣,他們更會嘗試去深入瞭解,發掘更多那個年代發生的人事物。
對着不斷變遷的我城,Tom有感而發道:「香港每日不停拆樓起樓,令人反思是否所有舊東西都必須要去掉,就如所有具殖民地色彩的路牌都要拆走嗎?我們明白城市發展是必須的,只不過當中可否找出平衡和取捨,確實不希望路上全變成無特色的新式豪宅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