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ARTinvestment】David Zwirner高級總監:投資藝術不要跟車太貼

2023-11-07

Image description David Zwirner 積極參與亞洲其他地區的藝術展覽,因此除了香港及中國的藝術市場之外,對亞洲以至世界的藝術市場亦甚為熟悉。圖為畫廊帶着部分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參與 9 月期間 Frieze Seoul 的現場圖片。

中環H Queen’s是不少藝術愛好者的天堂,集結多間blue chip國際畫廊,其中之一就是David Zwirner卓納畫廊。今年剛好是畫廊成立30周年,最近亦於洛杉磯開設了第一個畫廊空間。自1993年成立以來,David Zwirner一直為大家帶來「不同媒介及類別的創新、獨特、領先展覽」,目前更代理了近八十位在世和已故藝術家。作為世界頂尖的商業畫廊之一,除了回應二手藝術市場的表現、或「潮流」之外,David Zwirner有能力有權力亦有眼光去帶動市場的趨勢。到底香港的藝術市場發展方向如何?一手市場的訴求及走勢又會怎樣?我們邀請了David Zwirner Hong Kong的高級總監(Senior Director)許宇Leo跟讀者分享他所觀察到的二三事。

TEXT BY Jaz Kong
PHOTO BY Ben Tam (Portrait), additional images courtesy of David Zwirner Hong Kong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卓納畫廊的高級總監(Senior Director of David Zwirner)許宇(Leo Xu)

過去五年的藝術市場


不少朋友九月才去完首爾參與Seoul Art Week,十月又再快閃台北去Art Taipei參展也看展;香港人全面復常到處飛,話說回來其實跟國際恢復免檢疫通關還不到一年的時間。2023年對於香港的藝術市場是重要的,因為是首個可以開放迎接遊客的一年,年初時不論是香港本地還是亞洲鄰近地區都對三月的Art Basel Hong Kong及Art Central雀躍不已,畢竟去年的兩大藝術展覽都慘淡收場,筆者印象中沒有見過亦沒有想過通道可以有九個人並排而行的闊度。疫情改變了藏家們看畫展的習慣是不爭的事實,除了藏家們不能自如地往返不同地方之外,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就連貨物的物流都有所影響,不是加價就是延期;但這亦阻止不了David Zwirner將作品帶到香港,過去三年的疫情期間就有二十世紀抽象大師Josef Albers於大中華區首個個展「Primary Colors」,亦將已故比利時抽象畫家Raoul De Keyser的作品帶到香港的實體畫廊空間及全球的線上空間,可說是在疫症期間創下了奇蹟。話雖如此,網上購物、網上看展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相信大家到NET-A-PORTER到Farfetch等網上時裝平台購物的習慣都不只三年;David Zwirner的線上viewing room亦早於2017年開放,疫情期間則開設了全新的WeChat平台,方便微訊使用者用電話都欣賞到David Zwirner的策展。

然而,在疫症期間所改變的不只是藏家的鑑賞習慣,更因為各種的不安與動盪而創造了新的趨勢,這下興起某個國家的作品、下一刻又傳言某個種類的藝術品很受歡迎,Leo甚至形容這個不斷挪動的市場為「volatile」,「但David Zwirner在這個時勢下仍然忠於初心,我們不會因為市場或二手市場上炙熱的潮流而將這些作品帶入畫廊。」Leo自2005年就開展藝術圈的事業,擁有多年於香港及內地藝術界的經驗。不數太遠,就說說過去五年的香港藝術市場走勢好了,「疫情前大概2018、2019年的香港藝術市場可說是上到了一個高峰,受惠於十年前Art Basel進駐及各大國際畫廊於香港落腳,加上新建的博物館有所期待,以及本身這個城市已有一班成熟的藏家,香港成為了一個Asia Hub,大家都看好香港這個藝術市場,不論是收藏現當代、戰後、印象派、中國水墨、古董等等都會來到香港尋寶,甚至是奢侈品市場也同樣蓬勃。但隨着疫情,因為封關等因素大家都沒法去旅行,因此曾出現一段藝術品內循環的時期,而整個亞洲的市場都切割得很細,台灣有台灣的畫展、香港有香港的,東南亞的也是。但當恢復常態之後,香港定必再次成為帶領亞洲藝術市場的一員。」

十年前Art Basel來到香港,帶動了整個城市的藝術氛圍,這個說法相信大家都重複又重複地聽到;但這個藝術展還悄悄地改變了香港的藝術圈生態,你又知道嗎?「中國現代藝術在國際市場上相當受歡迎,當然在香港也不例外,應該大概由2000年至2015年左右吧;之後就開始見到藝術展覽、藝術館及各大畫廊所帶來的國際藝術品的影響,香港市場開放懷抱迎接全球化,因此過去十五年就見到國際藝術在香港飆升;但與此同時,過去二十至廿五年以來香港一直是支持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中心,所以見到幾個不同部分都慢慢成熟起來。」

Image description David Zwirner 今年稍早為美國藝術家 Katherine Bernhardt 舉辦的香港個展「Dummy doll jealous eyes ditto pikachu beefy mimikyu rough play Galarian rapid dash libra horn HP 270 Vmax full art」就引起了重大迴響,這亦是 Leo所說的跟時代 relevant 的其中一個例子。Katherine 可說是當代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之一,拍賣場差不多每季都見到她的作品,而其特色就是以一些為在世的幾代藏家所熟悉的流行文化如《寵物小精靈》、《傻豹》、《加菲貓》等再加入傳統及創新的創作技巧,成為既流行又可流傳的作品。圖為Katherine 來到香港時的照片。(攝:Ben Tam)

Debunk藝術市場的謬誤

人類面對未知會產生恐懼,這是正常不過的,尤其在過去幾年,在健康、經濟及戰爭的不安下,總會產生猜測,大概也會失去既有的固定方向感。過去幾年可能都聽過一些關於亞洲其他地區的藝術市場的揣測,有說新加坡比香港早通關,因此亞洲藝術市場的優勢都被新加坡先拔頭籌;也有人說韓國的藝術市場急速成長,香港地位難保等等。「我認為對韓國市場的這個想法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但我發覺不少網上的討論都有這個二元對立的錯誤觀念,藝術市場並不是只有贏家或輸家。研究藝術市場要實際地看整個landscape,以新加坡為例,他們擁有強大的東南亞市場支撐,可能只是他們在營銷上沒有一個全面的branding而已。」

另一個則是關於藝術鑑賞的所謂趨勢,「過去幾年不斷湧現一波又一波的新潮流、新面孔、新藝術家;一時說性/別或性傾向議題的藝術家或藝術品大熱,一時說有色人種或小數族裔藝術家作品受關注⋯⋯大家都害怕、大家都不知將來會如何,因此有一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一在新東西就去看;但『潮流』可能只會留一季、一年的時間,都只是過眼雲煙(ephemeral),世界還在變,可能因為未知的病毒、戰爭等而令世界更intense。」

有危亦有機


但當然那是之前的事,疫症過後恐懼過後,大家正經歷的就是新氣象,君不見秋拍迎來一個又一個新紀錄,畫廊亦在本地、在各地區的藝術展覽中做到好成績,即使大家擔心通關初期消費者會選擇旅行等其他消費方式,但事實證明,即使藏家們復常後去旅行,也總會跟畫展、藝術館博物館有關。「經歷了不少危機,就有相當的修復、復蘇的可能性,在政治及ideology上大家仍然在尋找答案,而這亦代表為香港帶來機會。對於投資,另一點就是藏家從來沒有因此而動搖過,反而在通貨膨脹的經濟下,不少人更看成投資藝術品的機會。」Leo認為藝術作為抗通脹的投資工具的特色在經濟或全球政局不穩的環境下更為顯着,「當有全球危機時,大概藝術,尤其是藍籌藝術家的作品也能站穩,因為藝術代表了人類文明,代表了humanity,如果藝術的價值下降,很可能代表着人類也倒退了;而在人類發展上這件事從未發生過。即使在打仗、冷戰、或什麼危機下,最優秀的藝術總會得以保持其價值。」

但藏家要確保自己的投資有保障、甚至可以留傳後世,就要非常謹慎,「尤其是像這個模糊的環境下,今年以至明年的經濟不明朗甚至倒退,大家都未必會承認,例如戰爭會如何影響政局?科學及醫療又會怎樣發展?疫症真的完全已成過去嗎?短期內多個國家的選舉又會如何影響世界?所謂的『常態』在未來兩三年可能會跟大家以往的有所不同,世界大概會有新現象新習慣出現,而每次世界性的改變都會帶來新思想、新美學、新的流行產物,在這個轉變下更要小心分清什麼是潮流、什麼是趨勢發展,所謂很『hot』的,到底只是favor當下還是足以跟得上國際的agenda?它可以在歷史上留得長久嗎?要小心『跟車太貼』反而會首先被淘汰。」舉個例子,Leo所見的資深藏家即使在跟隨年輕一群的當代藝術家時,他們都比較少去追逐潮流興什麼,而是對藍籌畫廊或藝術家更留意。

Stay Relevant


藍籌的保障比較大,老掉牙的理論;要在這個理論中領悟出投資之道,又或者中階的藏家要開始建立起獨有的收藏,又可怎樣做?與其空泛地講原理,不如以Leo自己的收藏之道做例子,「我收藏自己所相信的藝術家,可能是一些藝術史上留名的,又或者足以定義某個genre的。但重點是要『relevant』,跟當代文化有關係的,跟人類、情感、表達、身份、現實等有連結的,藝術應該要表達到這些。我本人就喜歡收藏新媒體及攝影,因為我們正處於二十(廿一)世紀這個當下,所談的是ChatGPT、元宇宙、NFT,所以有理由去忽視科技、無視新媒體藝術嗎?藝術應該要關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將文化推進。可以作為行內見證着藝術趨勢的人,我認為是種榮幸,有這個知識、有這個視野,我相信未來都會有更多藏家跟我一樣留意新媒體藝術、攝影、數碼藝術等方面。」流行不一定是錯,但眼光這回事就真的要拿掐好平衡;幸好香港有Asia Art Hub這個地位,閒時逛多點畫廊博物館,培養好眼光,看看能否猜得到將來會變成藍籌的年輕藝術家?

Image description 弗蘭克.沃爾特,《無題(薰衣草色的天空,勃 艮第色的樹)》,未標註創作時間 © 肯尼斯.M..米爾頓畫廊 圖片由肯尼斯.M..米爾頓畫廊及卓納畫廊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Yayoi Kusama INFINITY-NETS [KLN], 2015 Acrylic on canvas 57 3/8 x 57 3/8 inches 145.7 x 145.7 cm Signed, titled, and dated verso © YAYOI KUSAMA. Courtesy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Ota Fine Arts, and Victoria Miro


Image description David Zwirner 於疫情期間舉辦的二十世紀抽象大師 Josef Albers 個展「Primary Colors」備受關注。 約瑟夫.阿爾伯斯,《〈向⽅形致敬〉的習作》,1963 年梅森耐特纖維板上油彩 40.6 x 40.6 厘米 © 約瑟夫和安妮阿爾伯斯基⾦會 / 藝術家權利協會(ARS),紐約圖⽚由約瑟夫和安妮阿爾伯斯基⾦會和卓納畫廊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不同媒介的創作都可於 David Zwirner 找到。 詹姆斯.威靈,《4776》,2015 年 © 詹姆斯.威靈;圖⽚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