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陳仲謀醫生:經濟逆轉 提防焦慮抑鬱

2018-11-01

所謂「花無百日好」、「月有陰晴圓缺」,這興衰循環的「歷史觀」雖然粗疏,但不無道理。歷史的教訓堪足參考,對處理社會的精神健康也是不可忽略的。

香港有將近10年的經濟穩定增長,本地樓宇價格趁着歐美各中央銀行實行「量化寬鬆」,在全球銀行的息率普遍偏低中拾級而上,屢創高峰。雖然港人的居住情況日益惡劣,但幾乎全民就業,所以社會民情普遍穩定,這可以從每年自殺率的升降幅度一窺全豹。

現在,美國經濟首先復甦,取消「量化寬鬆」之餘,聯邦儲備局已開始加息的周期。香港自1983年「中英談判破裂」,制訂聯繫滙率,本港利息趨升是遲早之事。近來,樓價已有回落的跡象,山頂「地王」流標,可能是屋價下跌的警號。

Image description 我們小市民只能自求多福,持盈保泰,作好心理準備,迎接將來艱難的日子。(中新社圖片)

貧窮誘發負面情緒

經濟向下滑和自殺率的升降有沒有 直接的因果關係?筆者相信暫時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不過,貧窮和自殺率上升顯然存在誘因。貧窮可分為「實質的貧乏」(三餐不繼,頭無片瓦)及「心靈匱乏」(生命的動力消減),而兩者如果相互接軌,負面的影響可能加劇。

筆者以香港20年內(1997至2017年)的自殺率作簡單的分析,發現當中的曲線相當穩定:每年10萬人中大約12至14人死於自殺,但是,2001至2004年中,自殺率有一個「高頂區」(Plateau)。

上文已提及經濟下滑和自殺率上升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但會因社會當時的環境產生不可輕視的影響。自殺的人不一定是患有精神病,但他們的心情一定壞到極點。根據可靠的研究,估計自殺者當中約有七至九成是精神病人,而抑鬱症患者佔了相當大比例。

1997年颳起「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在回歸不久後便面對嚴峻的挑戰,董先生倡議的「八萬五」建屋計劃無疾而終。特區政府推出很多措施去刺激經濟,製造多些職位,例如改善全港中小學設備和提供持續進修基金,但效果不顯著。香港的失業率在董先生任內一直高企,而剛剛適逢自殺率的「高頂區」:2001年15.3人(每10萬人)、2002年16.5人、2003年18.8人、2004年15.5人。2003年香港遭受SARS蹂躪,連同醫護人員共有299人失去寶貴的生命,而當刻的失業率高達7.9%。同年,港人偶像歌星張國榮4月1日在文華酒店跳樓身亡。當時香港這顆東方之珠被愁雲慘霧籠罩,壞消息不斷傳來,使整個社會的氣氛雪上加霜,而經濟持續呆滯,人心惶惶,鬥志盡失,驅使「失意者」走上絕路。

美夢破碎失意尋死

總括而言,2003年的夢魘已在早前形成,SARS的突襲更令社會的氛圍變成死胡同,使部分「精神素質」脆弱的港人踏進不歸路。他們未必是吃不飽、穿不暖和無家可歸,而是不敵憂鬱的魔爪。

上述的例子不是香港獨有:貧窮使人的「精神素質」變壞應該是其中一個主因。因為互聯網的普及化,世界各地都流行「網上電召汽車」,Uber便是其中的代表。以美國兩大城市紐約和芝加哥為例,正常的的士生意大跌,的士的牌價跌幅達九成。在這裏當的士司機的大多數是新移民,他們遠渡重洋,千辛萬苦來到這個自由國度,目的是擺脫原居地的貧窮。他們散盡儲蓄,包括自己住所,向銀行抵押貸款,投得的士牌。可是世情轉變,他們的生意一落千丈,無力償還借款,被銀行充公拍賣資產,「美國夢」頓成泡影。據說,單在紐約便有六七個的士司機在頃刻間自殺。這些「尋夢者」大可申請失業救濟金勉強養活一家,生活質素多數仍勝於故鄉。他們的尋死主要是因美夢破碎,貧窮只是一個「觸發點」。

另一方面,貧窮亦可能是遭遇困難的人之「死穴」。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十里洋場比香港維多利亞港繁華先進得多。各國租界中的貧富懸殊、人情冷暖成為不少作家的創作題材。現代文學戲劇名著《日出》淋漓盡致地反映「貧窮致死」的人間慘況。作者曹禺深刻描寫洋行小職員黃省三悲慘的遭遇:他盡力養活3名兒女,卻被無情地解僱,於是在走投無路下,他先毒殺孩子然後自殺。天意弄人,他被人救活,甦醒後卻變成瘋子。

全面增強精神素質

上述兩個例子只是局部的事實,全面的影響可以在1929至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Great Depression)中看得一清二楚。1929年10月的華爾街股災席捲全球,對很多國家的金融財政作致命一擊。全球貿易減少50%,美國的失業率高達25%,其間有200至400萬中學生輟學,不少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性的痛苦而自殺。當時有一個「悲情笑話」:路過華爾街必須「眈天望地」──防止被「空中飛人」撞個正着;避免腳踏躺在地上的死屍或露宿者。這次空前的大股災確令很多富有的股票從業員轉眼之間一無所有。突如其來的轉變使「精神素質」不足的人不能自制,缺乏忍耐力,或措手不及而紛紛在高樓大廈中躍下,了結生命。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工資是每日一美元,是足以苟延殘喘的。

香港在這20多年間,除了SARS瘟疫外,還經歷雷曼事件,可幸兩次打擊我們都可以安然渡過。居安思危絕不是杞人憂天,「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經濟的循環盛衰似乎是金科玉律。今天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波詭雲譎:中美全面博弈現已展開;香港衞生環境惡劣,老鼠為患,戊型肝炎或其他不知名的瘟疫可能蓄勢待發。

預防勝於治療和未雨綢繆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至理名言。香港政府的進取,配合國家的鴻圖大計,我們小市民不敢妄言,只能自求多福,持盈保泰,作好心理準備,迎接將來艱難的日子。首先,要安分守己,去除一夜致富的心態,樂天知命,恒常運動,交結朋友,共襄善舉,以增強「精神素質」。現在香港經濟有下滑之勢,希望不會重蹈2001至2004年的覆轍,但大家需要明白《楢山節考》的深層訊息:「負資產」並不可怕。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