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台上唱歌時被人掟番茄,會有什麼反應?
「千萬別落台,應該好好感受這個時刻。」不是電影情節,滿腮鬚根的Julio回憶這件糗事時苦笑:「每個人都一定經歷失敗,否則沒有故事。」
來自澳門的Soler由哥哥Julio和弟弟Dino組成,出道10年,音樂路如坐過山車。2005年在港推出首張專輯《雙聲道》,2006年於紅館舉行個唱,一舉摘下樂壇多個組合及新人獎。後來跟唱片公司解約,零工作,難得接到內地演出邀約,卻被掟番茄,嘗盡人情冷暖,Julio自嘲:「現在已經貼到地。」為了生活,兩人靠做平面設計幫補收入,近年還客串電影和電視節目,教烹飪和英文,但最大心願是繼續唱歌,目標成立Soler Choir,在逆境中傳遞音樂的快樂力量。
Soler早年曾被人形容和《百萬富翁》主持人陳啟泰如「失散的兄弟」,三人曾一起為雜誌拍照。「現在沒有人話似陳啟泰,因為我們都很少見報了。」Julio說話直率。兩兄弟很易辨認,大孖有一撇鬍子及羊咩鬚,細孖只是唇下有一點鬚根。
他們沒有助手,跟他們做訪問和拍照,都只有他倆現身,聯絡和安排工作有時交由Dino的太太Nancy負責,她照顧孩子之餘,還身兼經理人。Dino說:「為什麼我們在香港消失了?因為出道不久便打官司,受很大打擊,沒有工作,被人轟炸、被人封殺,別人以為找我們工作會有麻煩。」儘管不開心,兩兄弟選擇積極生活。Dino作曲、黃貫中填詞的《海嘯》,當中的歌詞「如海嘯如山崩,仍不使我卻步,仍繼續尋找這片星宿」,正是他們的心聲。
Julio微笑說:「有問題解決不了,難道在家哭和頹廢?Be water my friend,人如水流不能停下。Dino選擇結婚生子,我就學bass做運動,注重飲食,身心健康了。香港沒有工作便到台灣發展,國語進步了。」
被掟反應要夠快
Soler曾經中台兩邊走,把他們認為最好的音樂與人分享,卻曾遭人奚落。「最失敗的演出,不是忘記歌詞、彈錯音,真正的失敗是演出者與觀眾不合拍。」Julio記得內地一個演出,場內正播着澎湃音樂,人人跳舞狂歡,踏入零時零分,他們拿起木結他入場唱民謠,引起鼓譟,有觀眾甚至向他們掟銀仔、掟番茄。
「我們一邊望一邊想,點解會來這裏唱歌呢?」兩個大男人沒被嚇退,反而貫徹始終繼續演唱。「惟有邊唱邊避,他們拾起桌上生果盆的番茄便掟,幸好沒中臉,結果整個舞台都是番茄生果,最傷是結他被銀仔刮花了。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觀眾看不過眼幫我們,所以一落台便對他們說多謝!」
「之後會更小心揀job嗎?」記者問。
「不會!下次反應快啲就得。」Julio連打兩個哈哈。懂得自嘲和幽默的人最快樂, Soler爸爸是意大利人,媽媽是緬甸人,由於先天優勢,通曉多種語言如廣東話、普通話、英語、西班牙語、葡語及意大利語,在澳門和意大利讀書,西化而樂觀。
「之前港台節目的製作人員聯絡我們,問我們介不介意醜化自己扮殭屍,我們說不介意,有得玩又令人發笑,當然過癮,他們聽到很愕然。」Dino有感而發:「可能在華人社會,聽到責罵多於鼓勵,大人經常話『你唔可以咁,唔可以咁』,做一件事有許多人截住和批評你,而不是放手讓你撞板。這方面外國人看得開,重視結果而不是過程,許多演員和歌手出事,改過翻身,甚至活得比從前出色,在香港你一入戒毒所便玩完!」
「因為香港社會太保守?」記者問。
Dino點頭:「是呀!香港人太驚青,太着重過程,或者這種保守來自恐懼、被人批評,小朋友有太多『唔准』。我不贊同強迫小孩做他們不願意的事,小孩應是愉快學習成長,當某些興趣點燃他們心裏火苗,那便是熱情,藝術內涵由此而來。」
父親是藝術家,懂雕刻和設計家具,Soler自小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小時候學過口琴、中國笛,因為常到教堂,接觸到合唱團伴奏的結他聲,覺得很動聽。「有一天出席印度朋友家中的派對,發現原來印度人很擅長玩樂器,朋友的媽媽更即席教我們彈了一個結他chord。」Dino說。
保持不介意態度
於是兩兄弟13歲起學木結他,由民歌起步,15歲開始夾band。「童年吸收音樂純為好奇,沒有視為職業,只想模仿電視表演者jam歌那樣開心。15歲未成年便出入livehouse,那兒列明未滿18歲不能入場,多得場地樂手帶我們進場,聽他們現場演奏,中場休息還跟我們分享經驗和技術,對音樂大開眼界。那時媽媽知我們乖,也放心讓我們去聽音樂。」
兩人17歲時離開澳門到意大利讀書, 曾在英國打工,哥哥在英國電訊工作,弟弟先後於倫敦音樂學院當推銷員和蘇格蘭當侍應。直至1999年澳門回歸慶典,當局聘請幾百人,要懂普通話和英語,負責招待世界各地來賓,他們應徵了。「我們純粹跟舊澳門講拜拜,想不到離開前一星期在街頭遇見恭碩良,他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到香港做製作,於是便留低。」
Dino早年為陳奕迅、梁漢文作曲,亦曾加入黃貫中的汗樂隊,擔任結他手。「Soler這個名字早於1995年在意大利發展時開始使用,然而九十年代hip hop流行,音樂市場經歷轉變,我們的民謠和搖滾風不再是主流,惟有向意大利說再見。我們沒有灰心,覺得是寫的歌未得和唱得未夠好,等了10年才簽公司,2005年發行第一張粵語專輯,三十幾歲在香港出道,人已成熟,不是找尋什麼認同、幾時成名,純以輕鬆心態嘗試和分享音樂。」Dino說。
「出名是後果,不是出發點,出發點是做藝術做音樂。」Julio認真地補充:「無論是唱歌、煮餸、教英文,抑或是花心公子、 好cool等,都是媒體創造出來,我控制不了,不介意,惟有保持這種態度,人才會開心。但別忘記你來自哪兒,我們是地下音樂圈子出身,仍會定期返酒吧做騷。」
現實是香港做音樂難,脫離主流更難開飯。Julio笑言:「如果主流音樂搵到錢我都可以考慮,現在主流音樂搵不到錢,連商業角度都無了,為何不做自己喜歡的事?」
Soler在澳門睇無綫、聽香港的電台節目長大,童年回憶是羅文、許冠傑、林子祥的歌,幾乎每天聽《天才與白痴》、《天才白痴錢錢錢》。「香港舊歌好聽,因為社會簡單,許冠傑唱出大眾聲音,大眾是人人都辛苦,人人都是打工仔,當年一係社會低層,一係有錢人。2000年後除了有錢人和低層,多了中層人士,我不是批評,只是看見社會改變,音樂難做,因為社會分裂了,不像往日一個歌手吸納各個階層的觀眾,需有耐性等待機會。」
他們的音樂很簡單,在生活中感受什麼就直率表達。「我們最愛搭公共交通工具,愛到茶樓飲茶,聽別人交談,留意新聞,感覺城市脈搏。如果要形容現在的香港人,我們覺得是不開心、沒有方向和掙扎中,於是我們就想寫勵志歌,Dino亦曾為兒子寫過歌,記下小朋友的點滴。」
除了繼續創作和演出,他們希望搞一隊Soler Choir。「暫時在香港一間學校定期做音樂節目、分享和工作坊,邀請對音樂有興趣的年輕人加入Soler Choir,發掘音樂天分,在沒有壓力下輕鬆愉快地唱歌。未來將與林曉培、關楚耀舉行一個音樂會。」
兄弟組合Soler能唱能彈能創作,能在舞台上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便覺開心。
多年沒有在香港樂壇頒獎禮出現的Soler,最近於第十四屆華語先鋒榜獲獎。
除了做音樂,Soler還於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反斗英語》中擔任主持和演出,兩人經常扮鬼扮馬。
Soler自小在澳門睇無綫、聽香港的電台節目長大,林子祥的歌陪伴他們成長。
撰文:林艷虹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