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香港工藝】後起之「繡」 90後女生 Miru 撐起港製繡花鞋

2021-03-09

Image description 先達商店第三代傳人王嘉琳 Miru Wong。

「香港製造」四個字其實帶點心酸的,除了是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商品再不可以貼上此標籤外,另外就是傳承的問題了,不少傳統工藝都開始因為師傅後繼無人而失傳,而「式微」二字更是經常伴隨左右。但這次到訪位於佐敦的先達商店,見到第三代傳人王嘉琳 Miru Wong 除了繼續造鞋跟賣鞋之外,更有全盤計劃要將繡花鞋傳統延續下去。一人撐起整個香港的繡花鞋界,吃力嗎?「其實最重要是要有人喜歡穿,沒人穿,造多少都沒有用。」

TEXT BY JAZ KONG PHOTOGRAPHY BY BEN TAM

Image description 由爺爺的年代至今,雖然同是繡花鞋,但 Miru 亦懂得將現代元素加入或改良傳統繡花鞋,而這也是讓繡花鞋工藝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

一雙鞋 見證香港歷史
先達商店由 Miru 的爺爺王達榮於 1958 年創立,原址是位於佐敦彌敦道的一個約三十呎的樓梯舖;後來就搬到位於佐敦寶靈商場的現址。除了懂得刺繡、造鞋、做生意等技巧,原來 Miru 對繡花鞋的歷史亦極為熟悉。繡花鞋在中國歷史裏從不缺席,其實就是有刺繡的鞋的統稱。「繡花鞋在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特色,通常都是達官貴人的身份象徵;元朝時外族統治,所以有靴形的繡花鞋;到後來宋朝興起紮腳,就開始有紮腳款式的繡花鞋了。」Miru 的爺爺在開設先達商店前於工廠工作,見到不少工廠女工都很羨慕富貴人家有一雙繡花鞋,所以當年心想不如自己經營一盤小生意時,就說不如造一些較為大眾化的繡花鞋。所以,靠着他的造鞋技術,加上 Miru 嫲嫲及一眾鄰居的刺繡,小小的山寨廠就營運起來了。

Image description

「但其實爺爺做了十年左右,繡花鞋就開始式微:即使大家穿旗袍,都開始選擇西式高跟鞋配搭。繡花鞋比較注重功能,比起注重穿起後的體態的高跟鞋,就開始愈來愈少人選擇前者了。」但亦是這個時代變遷,更讓 Miru 見證爺爺的毅力,因為當年爺爺也是靠研發以新布料如 lace 等材料去造鞋,才得以渡過難關。後來又有另一個危機,就是香港不少生產商都將廠房移到內地,生產線由人手造變成機械大批量製,「當時爺爺的徒弟們都覺得好氣餒,記得他們都問『為什麼辛辛苦苦學了一門手藝,自己卻最終被機器取代?』但爺爺就說,無論如何,只要繼續做下去就好了。」

連 Iris Apfel 都愛上的繡花鞋
雖然 Miru 小一時已懂針黹、中學已跟爺爺學造鞋,但原本她是沒有打算接手先達商店的——直至大學做 final year project——就讀理工大學視覺傳理系的 Miru 的最後一個研究正是以先達商店為主角,研究繡花鞋在香港的歷史及傳承,其中 Miru 最有興趣的是這門手藝的 rebranding。不少在香港做傳統手藝的師傅都不自覺地說「做落去邊『搵到食』㗎」,但跟他們最大的分別是,Miru 正是覺得可以做下去!正如文首提到,Miru 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想穿繡花鞋,手藝才得以延續,因此,在她接手經營先達商店後,她對店內的繡花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良,「因為眼見嫲嫲及一班爺爺時已經支持我們的顧客年紀開始大,所以我是特別注重防滑的。」除了功能上的升呢,設計上亦要貼近香港的潮流。「原本繡花鞋的鞋形比較『鈍』,除了是要保護雙腳所以形狀包腳外,鞋頭亦要多一點位置去做刺繡。」因此,Miru 就參照歐美、日本等地的鞋形去改良自家製繡花鞋,「自己會研究 Mary Jane、平底鞋等款式,又或者是像日本芭蕾舞鞋的形態等。」不少人都仍然保留一個觀念,覺得繡花鞋只屬喜慶場合,因此在婚嫁系列以外,Miru 亦將銀灰、雞蛋黃等較為日常的顏色加入日常款式,而布料亦有牛仔布等選擇,「所以亦有遊客問為什麼我出售的可能跟台灣找到的傳統繡花鞋有所不同。」傳統的裙褂鞋亦是 Miru 的研究對象之一,傳統褂鞋一定要平底,喻意婚姻平穩,但 Miru 亦花了很多時間鑽研高跟鞋的製作方法,為客人提供不同選擇。店內款式之多,就連幾年前 Iris Apfel 來到香港都要特意來到先達商店找 Miru,「跟普遍遊客一樣,她都很欣賞繡花鞋的傳統工藝,但令她更開心的,是在這裏找到很多她喜歡的『strange colors』!」

Image description 由 Miru 自己畫的「mirumiruMIAOW」小貓系列,雖然並非刺繡,但她依然相信可以藉此推廣造鞋工藝。

Miru 努力造出繡花鞋 2.0 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但經過上年疫情,Miru 亦開始看淡,「原本覺得要堅持下去的,但經歷疫症,都不知道將來會有什麼改變。」話雖如此,疫情改變了香港人不少習慣,亦創出了不同新機會,對 Miru 亦如是呢!「疫症期間好像 take a break 一樣,但亦讓自己終於有時間去做一個想了很久的項目:將自己的插畫變成鞋、絲巾等產品出售。」說的便是由 Miru 自己畫的「mirumiruMIAOW」小貓系列,雖然並非刺繡,但她依然相信可以藉此推廣造鞋工藝,「不少顧客在選購繡花鞋時只會着重顏色,什至連刺繡有什麼含意都未必知道,但就會問『這是否人手刺繡?』,然後跟她們說,其實整雙鞋也是人手製造,她們只會『哦』一聲。相對較為複雜的造鞋工藝好像反而未受到應有的尊重。」因此,Miru 將繼續跟不同插畫家合作,又會讓學徒們推出自己的設計,將繡花鞋發揚光大。

「香港製造」的意義
「香港製造買少見少了。」訪問中提到不少內地廠房只懂抄襲 Miru 的圖案,手工卻奇差,但仍然打着「香港製造」名堂出售,Miru 除了生氣,但亦提到真正的「香港製造」精神。「每個工藝都可以分支到不同的發展,這件事亦很『香港』,總是有無限可能性。」以 Miru 的繡花鞋為例,除了由香港人製造,繡花鞋亦包含了她的工藝、心機及心意,婚嫁系列亦不只是結婚才穿到,不少客人在日常亦會找到方法穿搭;鞋跟人一樣,隨機應變。

疫情期間,不少人都因為多了時間而學習了不同手作,「所以亦見到多了顧客懂得欣賞我們的工藝,知道人手製造背後的意義。」先達繡花鞋,真的陪着香港「走」過這六十多年的歷史。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