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fort對金髮美女Naomi一見鍾情,不惜一切也要與她結合。可惜這段童話式婚姻關係注定要醜陋地終結。
但我覺得這些都是花招,純粹以某種所謂「創新」或新鮮感作標榜;從整部電影去看,很多時他們的「大膽」都是表面而不扎實的。電影史雖然只有百多年,但有很多技巧與題材前人已試驗過,由希治閣到基阿魯斯達米,從費穆到高達,不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歷史上都出現過不少為電影藝術開拓道路的先鋒者。在這方面,能夠承上啟下,繼續去嘗試各種電影語言與敍事方法的人不多,而馬田史高西斯會是其中的表表者。看他的新作《華爾街狼人》,就好比享受一頓影像盛宴。引用《紐約客》影評人Richard Brody的說話,觀看《華爾街狼人》的經驗有如「將電影注入血液三小時,少一分鐘我也不願意」。
《華爾街狼人》講述Jordan Belfort(里安納度迪卡比奧飾)由一個年輕、充滿幹勁、準備在華爾街大展拳腳的小子,在數年內利用偏門方法崛起成為金融界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
故事始於1987年,Belfort剛出道就遇上股災, 雖然他任職的大行倒閉了,但輾轉之下到了一家規模細小甚至營運得有點兒戲的經紀公司推銷仙股。因為仙股交易的佣金達五成之多,依仗他三寸不爛之舌,Belfort很快就憑這種法律上存有灰色地帶的交易殺出血路。Belfort不久就自立門戶,與偶爾相識的Donnie Azoff(祖納希爾飾)開創了Stratton Oakmont。只消幾年光景,Stratton Oakmont就由僅得二十二人,租用車房作辦公室的蚊型經紀公司變成在華爾街嶄露頭角的矚目新星。Belfort同時也被《福布斯》封為「華爾街之狼」。
真人真事
真正的Jordan Belfort沒有迪卡比奧那麼俊,但有一雙懾人的大眼睛。Belfort現在以教授傳銷技巧為業,基本上沒有離開他的專長。
《華爾街狼人》不只講華爾街或商業詐騙,更多的是關於一些金融騙子不顧一切地盡情放縱揮霍的生活方式。
雖然《華爾街狼人》以華爾街的金融交易與詐騙作題材,但它並沒有像奧利華史東的《華爾街》般深入講述當中黑幕與細節。《華爾街狼人》對一些金融專業的術語及行內細節,只是點到即止。《華爾街狼人》並不只是要講華爾街或商業詐騙,影片更多的是關於這幫騙子的生活方式,講他們如何無止境地不斷需索,同時又不顧一切地盡情放縱揮霍。除了交易廳的買賣,影片花了不少篇幅寫這班喪心病狂的吸血經紀如何沉迷在色慾與毒品中。Belfort等人不只喜歡性愛與毒品那麼簡單,性與毒品甚至成為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好友;華爾街是一個叫人瘋狂的殺戮場,必須有性愛與毒品幫助減壓這些經紀才能正常運作。
Jordan Belfort真有其人,他在1998年因洗黑錢及投資詐騙被控,後與FBI合作轉為污點證人,供出多個夥伴、下屬與競爭對手。Belfort被判監二十二個月,在囚期間他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2007年出版成傳記The Wolf of Wall Street。
Belfort在傳記中揭示他瘋狂地濫藥與縱情女色的行為,其誇張程度令人咋舌。《華爾街之狼》在情節上頗為緊貼原著,甚至一些大膽的描寫也有在戲中重現,例如傳記中有一段寫Belfort與妓女交歡時,妓女將一枝蠟燭插在Belfort的屁眼。編劇Terrence Winter原本將這個露骨的細節刪去,但迪卡比奧卻毫不忌諱地提議將這個細節保留下來。自《華爾街狼人》去年12月在美國公映以來,一方面有不少評論讚好,特別是迪卡比奧與祖納希爾的精采演出已廣獲肯定。另一方面,《華爾街狼人》也受到不少抨擊,主要是針對影片對Belfort胡天胡帝的劣行的過分描寫及電影對這班金融界騙子的「正面態度」。
兩極評價
《狂牛》以前的史高西斯亦是個癮君子,故他對吸毒後的狀態感受應頗有心得。圖為史高西斯拍攝Belfort吸食強勁毒品後癱瘓於地的場面。
繼《魔球》之後,祖納希爾再有一次令人眼前一亮的表演,他與迪卡比奧的配搭甚有火花。
在一連串批評聲中,Christina McDowell去年12月底在LA Weekly網上博客發表的一封公開信頗能代表一班對《華爾街狼人》反感的觀眾的態度。Christina McDowell的父親是Belfort的生意夥伴,在Belfort指證下他已入獄。Christina McDowell本身也是這個大規模的詐騙行為的受害者之一,雖然她在父親得意時也有過一時風光,但之後她的父親多次試圖盜用她的身份,迫使她必須改名換姓。她認為電影完全忽略了那些因Stratton Oakmont而遭到不幸的人。另外,Christina McDowell認為《華爾街狼人》以一種娛樂、饒富趣味的手法去寫這班騙子的行徑,實則是在歌頌他們,是一個危險而不負責任的行為。
馬田史高西斯每每觸及類似的敏感題材(如黑幫),好像都會惹來「歌頌壞人」的指控。雖然電影有一個挖苦、嘲弄式的喜劇調子,但電影的態度並沒有認同、認可Belfort等人的行為,例如在電影初段,Belfort與一個糊塗的投資者通電話,Belfort在與他對話時殷切誠懇,但在電話旁邊他同時做出各樣嘲笑投資者跌入圈套的動作。觀眾這時的確會跟Belfort一起嘲笑投資者的無知與愚笨,但同時電影也沒有掩飾Belfort的利欲薰心與麻木不仁。《華爾街狼人》的首要目的不是要說教,不是要去譴責或批評華爾街扭曲的金融生態。若我們說電影在這方面未能做好,或說電影對Belfort等的描寫起不到警世的作用,這種說法是不公平的。仔細想想,雖然Belfort是「華爾街之狼」,但他的公司還是不能與華爾街的大行相比,若果史高西斯是旨在要針砭每況愈下的資本主義生態,他根本就不會選擇Jordan Belfort來寫。《華爾街狼人》更想講,也應該是更吸引史高西斯的,是Belfort這個大起大跌、半生都是bigger than life的傳奇人物。
共通缺點
Jordan Belfort從任何層面來說,都是一個不值得可憐的壞蛋。他自甘墮落,無恥地欺騙升斗市民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然而,《華爾街狼人》的觀眾們,在三小時的影片裏,有誰能完全不受刺激,不為當中描寫的生活與玩意感到一絲興奮?
史高西斯的電影裏充滿那種令人又愛又恨的混蛋,明明是個死不足惜的人渣,卻偏偏吸引到觀眾對他的關注與愛護。最為影迷熟悉的《的士司機》、《狂牛》、《窮街陋巷》都是典型例子。《的士司機》的Travis不懂與人交際,個性乖僻,骨子裏更有近於法西斯主義的暴力傾向;Jake是個人見人怕的麻煩人,脾氣大、疑心重、極度偏執,弄得最終身邊所有人都離他而去。
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可以令全球各地好幾代影迷都鍾情這些「地底泥」呢?史高西斯描寫這些角色時,從不站在一個道德批判的角度,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把這些角色說成是有罪或墮落低下。反而,史高西斯時常讓我們看到角色脆弱、無力的一面,他們因為衝動、感情、貪婪所犯的錯,也是人之常情。在史高西斯的電影中,我們會感覺到角色的缺點也會是一般人會有的缺點,他的電影不會鼓勵觀眾輕易判斷角色的善惡好壞。
大師技法
迪卡比奧上月已憑《華爾街狼人》率先拿下金球獎喜劇/音樂劇組的最佳男演員獎。
不少人都將《華爾街人狼》跟史高西斯九十年代的《盜亦有盜》和《賭城風雲》比較。史高西斯的幾部名作享譽甚隆,影響深遠,每有題材類似的新作都會叫人與之比較,實在無可厚非。誠然,《華爾街狼人》與《盜亦有盜》、《賭城風雲》實在有不少相似之處。三部電影都是由主角作為第一身敍事者,以大量的旁白闡釋及推動故事情節。《盜亦有盜》甫開始時主角Henry Hill那句「自我懂事以來,我就想當一個黑幫」已成為經典,《華爾街狼人》也有一個類似的處理。在Stratton Oakmont的一個月底慶功宴上,當一個表演的侏儒飛向鏡頭時,畫面突然凝住,然後聲軌就響起了迪卡比奧的自述(迪卡比奧還刻意地說「我」不是畫面正中的那個侏儒,而是旁邊在扔侏儒的人,倒有一種《盜亦有盜》與《賭城風雲》沒有的幽默,為電影定下了一個諧趣、富有喜感的調子)。
三部電影都自由地跟隨主角的敍事旁述在不同的時地與人物之間跳躍,史高西斯將這個手法用得愈來愈奔放自由,去到《華爾街狼人》已近乎爐火純青的地步。
《華爾街狼人》的故事大致上雖然是依照時序先後而開展,但過程中有不少突然插入的旁枝與及不同時間點的來回跳躍。但《華爾街狼人》的故事依然可以有條不紊,觀眾並不會因此感到混亂、失去方向,光是看史高西斯如何神奇地把玩說故事的方式已是一大趣味。
(文︰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