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何兆彬:《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要告別電影感

何兆彬 | 2016-11-14

李安新作,以每秒120格(120fps)+3D+4K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上映了。據報,電影被西方傳媒冷待,說法之一,是他身為東方人竟然去批評西方戰事。看過電影,留意出場時大家的反應,我懷疑,太多人根本不知道怎去反應,也不了解李安對探索新科技的興奮。

看了電影,跟李安做過訪問,大概可以說,這個以往覺得電影世界Bigger than life的超級影迷,要告別傳統的電影感。(這篇文章參照的是香港放映的60fps+3D+2K版本)

文: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李安拍攝在現場

用120fps+3D把觀眾拉進現場

電影感是這麼一回事:它像美食令起想起媽媽、想起家鄉一樣,充滿著記憶,而記憶由經驗堆積而成。我們看到某幾種菲林的微粒、看到美妙的剪接、傳統攝影深焦(Deep Focus)、淺景深做成的美妙構圖就產生美感經驗反應,那都是一代又一代的經驗文化養成的。這部作品,可以見到李安幾乎要放棄絕大部份的傳統電影語言,他在120fps+3d裡面覺得有很多可能性,看到未知。這是一場探索及冒險。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改編自暢銷小說,描寫美國19歲大兵Billy在伊拉克戰爭中奮不顧身,救出戰友的事蹟被隨團攝影師拍了下來,結果片斷曝光,成了國家英雄。政府要他回國巡遊,同時回想戰爭可怕的事蹟。

這故事好小,並不是商業荷里活電影,但李安動了不少的資源(得SONY全力支持),幾乎以改寫電影史的姿態拍攝,勢要為觀眾帶來全新體驗,11月11日開畫,全球只有5家戲院合符120fps(Frame Per Second)、3D、4K的放映制式。看過了香港放映的60fps+3D+2K版本,觀影經驗的確獨特,李安同時因此大量改動了自己的電影語言(他來港時在訪問中也承認了)。電影在美國試影後評價好壞參半。

可以肯定的,是關於這拍攝制式的討論,會持續好一陣子。

在香港沒法看到120fps版本,只能看60fps(留意坊間還會放映24fps,別買錯票)。每秒60格3D+2K的畫面是怎樣的呢?李安跟大家開了一個玩笑,電影第一幕來自隨團的拍攝片段,相當模糊,但隨後在你面前出現的,是相當光亮的熒幕,亮得像一個超級巨型的Samsung電視:它的色彩濃艷無比,細緻是相當細緻。3D效果方面,前中後景突出分明,空間感大。但所謂3D技術,其實是透過人雙眼的視差做成有前中後景的立體錯覺。所以縱使空間感巨大,前後分明,但人臉往往不怎立體。影迷常笑,3D電影最3D的其實是字幕,因為它是彈跳般突出的。《比利》的空間感很強烈,不像很多看了也不覺得怎3D的3D電影。

60fps很亮,但李安說,60fps的亮度是5,120fps是28,它還要亮很多。看過60fps或120fps的影迷大部份都表示起初並不習慣,要看過20分鐘以上才能漸漸投入故事。而據李安透露,120fps那投映機還是為了這電影特別製造的,在此前世間從來沒有這麼光亮的投映機。

李安說是希望把影迷拉進現場,Immerse(浸沉)其中。但這麼亮,像超巨型Super Amoled的電影熒幕,感覺真實嗎?我的第一個感覺,反而有點假。現實世界是沒有加Filter的。隔天我去科學館看舊片《黐孖妹》(Ghost World, 2001),電影那相對低清,明顯由菲林拍成(放映時還有刮痕)反而令我很是投入,一看到那種攝影就有感覺。

Image description

李安強調,片子的重點是落在Billy在戰場及回國巡遊時,開啟了他的感官(Sensation),電影寫他本來因為姐姐出了車禍,受了重傷,結果被男友撇了,Billy為了替姐姐出頭闖禍才出國當兵的。他由當兵到當了英雄,全然是意外。

電影重頭戲是那場SNL的中場秀(Half Time Show),兵哥們與偶像女團Destiny's Child一同演出。中場秀給他帶來強烈的官能刺激,使他迷惑,也想起了戰場上的炮聲及犧牲的弟兄(他因為救「班長」Shroom (Vin Diesel飾)被視作國家英雄,但救人失敗了)。全套戲李安大量改動傳統的電影語言,拍戰事他不用手搖(Hand Held)製造慌亂,全戲不用吊臂不用推軌,鏡頭大部份時候都是靜止的,反而加了不少主觀鏡頭(有一幕主觀鏡突然變成了隨巡遊的Camera在調校焦點)帶觀眾進入角色,有時角色會對鏡頭說話,連收音方法也大大改動了──環境聲音收得好大,都是意圖要把你拉入那環境之中。說不使用固有的電影語言,但在中場秀,還是使用了最傳統的平行剪接(Parallel editing)去營造戰場的高潮,對比中場秀的煙花發射、燈光閃爍,諷刺美國如何利用媒體及娛樂去包裝戰爭。Billy回家,姐姐語帶輕蔑的問:「說好的大殺傷力武器呢?」拍這班自詡是「殺人機器」的孩子,見到欖球都爭住踢,見到Beyonce又偷看又說跟她同場演出過了,被國家派去出生入死的他們,其實還沒長成。因為無謂的意氣之爭,軍人還要在中場跟保安打了一場架。

順帶一提,那中場秀是跟據故事同年(2004)Destiny's Child在SNL一場表演改寫的,騷中同樣有兵哥操練。大家看過電影可以比對一下,電影與真實片段高度相似(我就貼在這下面)。

 

Image description 姐姐Kathryn(Kristen Stewart)

經歷殺人

說電影的高亮度高彩度給人「第一個感覺,反而有點假」,但同時,戲中描寫Billy那個車禍養傷的姐姐Kathryn(Kristen Stewart),燈光卻調到最接近現實,也把最同情眼光的Close Up給予了她,讓你看看不化妝的她,臉帶幾分憔悴沒半分明星味的常人模樣。

李安刻意把亮度猛力提高,改動傳統的電影語言,用意為何?我說假,但真假是相對的,個人相信,他是要營造另一種「真」,那種真,觀影經驗中很令我想起很多電腦遊戲的Cinematic Movie(過場電影),遊戲中畫面角色都會跟熒幕外的你對話,對,就是跟你一個人在說話。

特別有一場,寫伊拉克戰事,全戲鏡頭都不恍動,在班長Shroom 說了一聲”I'm going down"後,鏡頭隨著他跑往敵陣,那鏡頭像極了FPS(First Person Shooter)立體電腦遊戲了。戲的高潮,倒敍Billy勇救班長,這時敵方一人撲了出來,二人近身搏鬥,扭作一團。二人惡鬥的地點,李安刻意安排在一根粗水管內,環境壓迫,同時強烈的消失線加強立體、空間感,最後Billy以刀子在危急中了結對生命,鏡頭沒有拍初次近身人的Billy臉上,反而一直拍著那中東戰士由急喘到斷氣,要你跟Billy一同經歷那殺人經驗。往日,也許他會選擇拍攝Billy殺人後冒汗的慌張臉,讓大家幻想中東戰士的死狀。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假是不是另一種真?

60歲的李安像老人遇著新玩具。他不知道有沒有看過那些電腦遊戲及Cinematic Movie,有些遊戲,明明是遊戲卻是有很強烈很新鮮的觀影(官能)經驗的。我這麼說,可不是說電影失敗,而在訪問中表示自己還會拍多3-4部3D電影,繼續探索的他,顯得充滿了決心及毅力,也表明了3D還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

因為那個是李安,因為他說自己已看了一年多,已習慣了這種亮度及觀影經驗(這一點我很相信,雖然他在訪問中說想替年輕人開路這一個想法,我覺得有點危險),今天我們在懷念菲林微粒,一看到就有美感經驗,甚至是見到菲林刮痕都有感動,那是因為我們隨菲林長大,隨那些一套套的傳統電影語言技藝成長。下下一代,也許就不一樣了,他們或許要看到這種Digital的亮度彩度才有投入感。到底,他刻意做的假是不是另一種真?

如果你看後同意我的想法,那麼,也許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都老了。李安的興奮不在120fps+3D,而在120fps+3D內他可以發展另一套電影語言(雖然我好不慣,而且我好喜歡好喜歡傳統那一套優雅,含蓄得多的電影語言。

相關文章:
【專訪李安】談電影:120fps令我興奮 談美國:恐懼跟暴力常常連接在一起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