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飲食】烏魚子─海上黃金

2016-10-12

大海不但孕育萬物的生命,更給人類帶來各種佳餚,其中最為人所甘之如飴的是烏魚子。烏魚為鯔屬, 遍布全球溫帶水域,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均有出產烏魚子,古羅馬和埃及亦有養殖烏魚的記錄。考古學家曾在殷墟遺址中發現烏魚的骨頭;文獻記載吳郡曾以「鯔魚三十頭,春子(魚卵)五升」作貢品獻給唐代王朝;《本草綱目》中對烏魚有以下描寫:「生東海,狀如青魚, 長者尺餘,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吳越人以為佳品,醃做鮝脂。」鮝脂就是製乾了的烏魚子,由此可見烏魚子在古時已經是人所共知的美食。

文:劉晉

Image description 烏魚子在台灣是貴價食材,更被人稱作「烏金」。

烏魚是洄游魚,他們的洄游路線始於福建沿岸的半鹹淡水域,在北方渤海一帶水域成長,每年冬至前後隨暖流游至台灣西南部準備產卵,由於烏魚汛期準確,故又被稱為「信魚」。台灣南部冬天時經常颳南風,漁民乘風往北航行捕捉往南下的烏魚,回到高雄和台南等地,在南部乾燥而高溫的天氣下把烏魚子曬乾。

烏魚經濟

烏魚之所以傳奇是因為它曾經價值不菲,每年烏魚汛期可為漁民帶來豐富的收入,最高峰時期曾創下一網撈獲一百萬尾的紀錄,故此有一網烏魚換來一座樓房的例子。烏魚子自古以來已經是奢侈品,台灣仍是荷蘭殖民地時,荷蘭人對漁民徵收烏魚稅,後來鄭成功把荷蘭人趕走,繼續向捕烏船催繳漁稅,漁船要領取牌照才能捕捉烏魚。日治時期,喜愛烏魚子的日本人更設立「蓬萊漁業公司」積極發展漁業,上世紀二十年代烏魚每年產量達一千噸以上。

烏魚子在台灣享有超然地位,有人稱作「烏金」,如股票一般,每年價格起落成為焦點。昔日台灣人展示財力雄厚就是比較誰的烏魚子多,曾有候選人因為給選民送烏魚子,被控以賄選罪。今天,野生烏魚數量急速減少,加上中國漁民加入撈捕烏魚的行列,造成僧多粥少的現象,故養殖烏魚早已成為烏魚子的主要來源。

製作烏魚子一點也不簡單,先要小心把魚剖開,不能割破魚卵;之後抹鹽醃漬、以磚壓製、沖水洗淨並進行日曬和風乾等工序。

如何享用烏魚子?每位老饕都有自己的看法,主流方法就是把烏魚子的膜剝掉,塗上酒精度高的穀物酒,如高粱和威士忌,放在平底鍋裏,不用加油,直接加熱,等酒燒乾,燒到烏魚子表面稍焦後就翻面再乾煎到稍焦,切薄片拌白蘿蔔片同吃。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