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江戶前立秋真味——東京灣穴子

2014-09-03

Image description 因為東京灣大量捕得穴子,再發展出一套處理與保存方法,奠定日後江戶前壽司的做法。

Image description 東京灣盛產海鰻「穴子」,肉質比鰻魚更細緻。

夏天是日本人愛吃鰻魚的日子,除了正統的鰻魚「Unagi」外,之前介紹過的鱧「Hamo」,以及是次介紹的穴子「Anago」,也是鰻魚家族的重要成員。

其實穴子又即是「星鰻」,雖然四季都食得到,但在立秋前後正是當造之時,特別肥美,別有一番滋味。雖然穴子在日本是庶民美食,可是「物離鄉貴」下,在港吃到的機會不多,令其成為珍罕之味。

日本人有「土用之丑日」食鰻魚的文化,這日通常是立秋前的十八日,全個夏天最熱的一天,原來鰻魚本身含豐富維他命A,對夏天暑熱不適有紓緩作用,以前的日本人雖然未有營養學知識,但就憑傳統智慧知道吃鰻魚對身體有一定幫助,令夏天吃鰻魚成為習慣。

穴子因為跟鰻魚有差不多的營養價值,當中鰻魚是高級食材,但相對東京灣盛產的穴子,價錢更加相宜,所以亦成為夏日的重要庶民食材之一。

香港人吃不少鰻魚,而近年因為很多日本料理店的推廣,加上去日本的機會多了,識吃穴子的人也愈來愈多,在日本飲食文化中,穴子有重要地位,因東京灣盛產穴子,東京舊稱江戶,所以穴子在江戶前壽司的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公元六世紀,天武天皇因為篤信佛教,頒布了「肉食禁止令」,江戶的民眾因此轉吃海產。

東京灣海產豐美

Image description 取出肝膽時要格外小心,免留有苦味。

Image description 高級日本料理穴藏的世傑師傅處理鰻魚料理相當有心得。

江戶毗鄰東京灣,東京灣對香港人來說一般認知是台場Rainbow Bridge前面的一帶水域,其實以漁業的範圍,東京灣是從西面神奈川縣三浦半島起計,一直延伸到東面千葉縣的房總半島,這水域包含了相當豐富海產,是江戶前壽司的孕育之地,當時的人經常有大量漁獲,穴子是其中之一,為了延長漁獲的保鮮時間,會以醬油漬、海鹽、醋漬等處理,然後做成壽司。亦會以醬油和糖去煮食材,亦形成日後一種重要的調理方式。

由於已調味,成為江戶前料理的最大特色,吃時蘸醬油或芥辣只是點綴,傳統的江戶前壽司師傅都不建議畫蛇添足;只是現今冷凍儲存技術的成熟,可以吃到更新鮮的海產食材,令現代壽司有了更多和更大的變化。

因為穴子是東京灣的重要漁獲,所以令牠在江戶的食材中,佔重要角色。踏入6至9月是穴子的產卵繁殖期,肉身最為肥美,7至8月更是高峰期,是東京灣及宮島的漁民其中一個主要漁獲。

捕穴子有獨特方法,因為穴子白天會躲起來,在晚上覓食,所以捕穴子都在晚上或黃昏開始。由於漁網孔大,網捕穴子會逃脫;用釣也困難,因穴子上釣會掙扎,弄斷魚絲,又或不斷蜷動身體,上水反撲,強而有力的上下顎甚至會咬傷漁民,所以他們釣到也會小心處理。

以前漁民會用粗竹,做一個竹筒一邊有蓋封口,筒內放了魚餌,拋下海,穴子喜愛鑽入一些石縫等地方,穴子會誤以為竹筒是石縫,加上有飼,以為是覓食的地方,會自動游進去,通常牠們會有一大堆擠在一起,鑽不出去,便會穴子就擒。現時技術稍為改良,把一個個有蓋的膠筒連接起來,一樣是放了魚餌,沉到海床的沙地處,引誘穴子鑽進筒內就擒,一次過就可捕捉成千上萬的穴子,因為漁獲量大,價錢比鰻魚低廉得多。

不過因為捕獲量大的關係,近年漁獲都不斷減少,現正由多家水產大學研究人工養殖法。

驛弁穴子飯傳奇

Image description 穴子鑽入膠筒內就會被捕獲。

穴子的食法有很多,其中一款是穴子飯,做法有點像鰻魚飯,將烤好的穴子,沾上醬油和糖煮的汁,鋪排在飯面上,是不比鰻魚飯差的美食。

其實除了東京灣外,日本很多地方都盛產穴子,當中以瀨戶內海一帶亦享負盛名,廣島的穴子飯更是日本「驛弁」車站便當的一個傳奇。

明治30年(1898年)廣島的宮嶋站通車,當地的「うえの」上野商店在明治34年開業,據說這家店的初代他人吉做米業出身,車站開通後開始以穴子做便當在站前發售,後來就經營了一家「茶屋」,穴子飯正式誕生,現在商店二樓的餐廳亦是以初代「他人吉」為名。

上野商店的穴子便當極富盛名,更在《日本鐵路便當》一書中,譽為首位的名店,他們的便當以傳統包裝,打開盒蓋,切塊的穴子整齊排在飯上,是蒲燒的做法,因為是驛弁關係,調味比較鹹是為了易於保存,醬汁就較一般蒲燒醬淡身一點,飯吸收了醬汁,仍有一定的鹹度,但米飯混了糯米相當有彈性,是個相當有口感、享譽過百年的便當。

因為鐵路後期日漸發達,繼穴子飯後,不同地方發展出當地車站便當的不同風味。

因為東京灣盛產穴子,令東京的專門店也多,發展出穴子不同的風味,除了做壽司之外,亦包括大大碗飯配上穴子的丼物,到明治時代「西風」來襲,才發展出「天扶良」,亦即是現在的和式天婦羅料理;還有鍋物、煮物等,穴子成為江戶世代的重要食材。

尋香港穴子美味

Image description 現代捕捉穴子會用一排排的膠筒。

在香港可以吃到穴子的機會亦愈來愈多,中環德己笠街業豐大廈的高級日本料理穴藏「ANA Gura」,由即日至9月尾,推出期間限定的「鰻魚祭」,除了從日本引入新鮮游水活鰻外,更設多款穴子、鱧等菜式,重現不少獨特的日本傳統美味。

餐廳由世傑師傅主理,他做日本料理超過十五年,對和食相當有研究,他跟日本人師傅出身,而師傅因為轉型兼做供應商的關係,令他因利成便可以拿到日本全國最新鮮當造食材,所以他用當造的東京灣穴子製作了幾道特別菜式。

當造的穴子魚油豐厚、肉質肥美,比鰻魚細嫩,而且是海魚的關係,沒有河鰻的泥青味,而師傅指處理穴子跟鰻魚都差不多,但穴子比較細小,在劏肚取走肝膽時最要小心,如果膽穿了,會留下苦味。

大廚精選了約170至200g重的日本活海鰻,製成幾道料理,包括:二重蒸煮星鰻糯米,先以穴子白燒,加上鰻魚汁,再跟煮好的糯米,包上朴葉作二重蒸煮,除了保留穴子香味,加上糯米的煙韌咬感,以及朴葉的清香,是一道濃而不膩的菜式。

另一道是穴子赤酢壽司,師傅以穴子的天然海洋氣息,配合以開胃的赤酢製作壽司飯,做出了對比強烈的口感,又不會搶去穴子的鮮味。

穴子天婦羅本身是東京的庶民美食,平民版的粉漿會比較厚,做出濃厚的風味,而這裏的「穴子天扶良」,是用高級天扶良店的薄漿去炸,再以海鹽、咖喱鹽及綠茶鹽帶出穴子本身的天然鮮味。

餐廳另外準備了多款鰻魚及鱧的料理,同樣別具風味,可以一次過品嘗及比較三種不同的特色。推介的鱧釜飯是以傳統方法製作,先將鱧白燒,另外用秋田小町米加入了香菇、筍、鰹魚汁及醬油等同煮,最後加入蒲燒鰻魚粒,一鍋飯中可以同時感受到鱧和鰻魚不同質感及美味。另一個鐵板鰻魚,新鮮活鰻以鐵板煎香,再加上自家熬煮鰻魚汁,外香內滑,但最精采是旁邊的以鐵板煎脆的鰻魚皮「煎餅」,香脆可口,是下酒精品。

另有一個鰻魚八番卷,以蒲燒好的鰻魚,捲上薄切大根片再紮起,以醬油鰹魚汁煮至入味,是一個清中有甜的清淡鰻魚菜式。

撰文 : 張一豪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