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尹麗娟@光州雙年展 疏離的Rainbow

2016-11-09

Image description 光州雙年展展期全66日,將於11月6日結束

應邀到南韓參與光州雙年展,香港藝術家尹麗娟(Annie)說:「當然是開心的,因為有足夠的資源去做一件Work。」言下之意,就是平常在香港做創作,很難有機會獲得這麼多資源。1997及1999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尹麗娟一直被歸類為陶瓷藝術家,但到南韓這一趟,作品"Every Day A Rainbow",陶瓷卻佔作品中較少部分,而多用Ready-made(現成製品)。她擅於揉合當代的觀念,及傳統技藝的陶瓷,今屆雙年展的主題「藝術何為」(The Eighth Climate(What Does Art Do?)正是她常思考的主題。參展過後,你有答案嗎?

彩虹到光州

光州雙年展由 Maria Lind策擔任展覽總監,Maria是斯德哥爾摩坦斯達美術館(Tensta Konsthall)館長。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同時為陶瓷藝術家的尹麗娟是今屆光州雙年展應邀前往參展的101位藝術家之一。
確認應邀參展,創作上Annie原本打算延舊作《澆水請慢行》的風格。《澆水請慢行》的創作背景是衙前圍村的最後兩戶,於今年1月已遷出,村落準備清拆。這條有六百五十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一百間村屋,代表着一種穩定的家庭生活方式,而這生活方式已漸漸解體,被冷冰、疏離的生活方式取代。「《澆水請慢行》中我以300塊薄陶磚砌成的土地,中央放一盆小樹,並要求觀眾幫忙澆水,但要澆水時觀眾必然踐踏陶磚,而陶磚根本逃不過粉碎的命運。」從這作品中,大概可了解尹麗娟的創作風格及思路。光州作品"Every Day A Rainbow"沒有延續這路線,但反思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風格卻是一貫的,她沒有跟隨其他藝術家進駐場館內,反而選擇了在場外展覽,「雙年展外有一條街叫Biennale Road,路上有好多小店,我在其中一件文具店中見到密集的貨物,就想起了我之前有一件作品,是做City'super(超級市場)的,我就好想做一件作品,在這條路上發生。」《彩虹》是Annie於沙田文化博物館內的一件作品,她把一個貨架放滿零食飲品──它們以彩虹的顏色排列,又把當中一些貨品倒模成陶瓷,放在新城市廣場City'super貨架上,以假亂真。到了光州,這概念延續了,再放大了,做成了路上一間小屋/小店,在場館外展覽。

彩虹的反諷

Image description 舊作《澆水請慢行》

Image description 光州雙年展作品“Every Day A Rainbow”

做“Every Day A Rainbow”,Annie要在路上建出一家小店,再改造成放滿彩虹色系的產品。產品其實都經改造,再以熱熔膠,排列/塞滿那貨架的空間。做這作品時,因為當中充滿了Ready-made,她要先去Shopping,「上次創作《彩虹》時我已去了Shopping 3-4個鐘,計算紅色還差幾多等等。光州的“Every Day A Rainbow”做得更完整,一開始時因為我在南韓路上看到好多補鞋小店,原來買一間要好貴,後來就買二手的。」小屋買回來需要改裝,加上樓梯,招牌再加上韓文「每日都是彩虹」大字,再以現成物品砌成彩虹色貨架。

以彩虹為題,這當中是否有美學以外的考慮?「我不是第一次做彩虹,我的作品一貫比較傾向白色或素色,加顏色時候,我想到好Cliche(俗套)地好多人都會用這些鮮艷的顏色來代表美好生活,尤其我做超市的一次,這種鮮色的包裝會令你覺得用了這些貨品,生活會變得美好。有一次我在光州跟導賞員談到這作品時,當中一人就問我是否Activist(社會行動者),我告訴他我不算是Activist,但他看得出這彩虹的安排,確實不只是美學上的考慮。」她在電腦上開出一張張作品,笑說:「這些顏色都好旅遊雜誌,每每給你介紹那裡有好東西賣、好東西吃、去那裡玩。用彩虹顏色的確是有反諷意味的。」但城市人的確很需要這些消費(及消費指南),「有時我見到也引不住買(雜誌),買了回家又忘記了。看到時,也的確好難抗拒。我在文化博物館那件作品,也是最多人去前面拍照的,連Artist自己也會被它吸引了。回到光州,作品做好了,到了晚上我特別着他們不要關燈,因為在黑暗之中,開了燈這小店反而特別平靜、特別疏離。」

在這展覽Annie還是有做陶瓷的。她留在南韓兩個月,租用當地陶瓷家的工作室,一如上次《彩虹》照辦煮碗,再把一些店內物品倒模製成青瓷,製作書的青瓷就放書店,製成小豬錢箱的青瓷就放文具店。再印好一份地圖,放在「小店」內,讓參觀者按圖索驥,尋藝術品來觀賞。

靈光放「複製品」

Image description 將拖鞋倒模燒成青瓷,再入侵小店展覽。

Image description 翻成藝術品的,也有噴油罐。

如Annie這樣一個資深陶藝家,卻大量使用了預製品來組合。傳統藝術以技藝高低定奪,當代藝術使用大量Ready-made生活用品做創作,這涉及Contemporary Art常令人難讓人理解的部份。「我的訓練是由陶瓷開始,也不必逃避一點,到了我開始將現成物品倒模,我就常覺得好吸引,好特別。我常會把事物倒模出來,再跟本來物品比較,成為我作品的一個概念。作品翻出來一定會變小了,有人覺得它變美了──當然啦,這是Artwork嘛!我不倒天然的花花草草,因為花草本來就美。Walter Benjamin說,藝術品的複製一定不及藝術品這麼有靈光。但這次調轉了,我翻出來的才是Artwork,它Original是一件Product。我是想把靈光放了在『複製品』上。」

做陶瓷出身,Annie說一直想連繫當代藝術及陶瓷,「因為陶瓷好多面向,有人可以拉胚拉一輩子,也很享受,我們都欣賞。但陶瓷也難逃衝擊,它始終是Craft(手藝)。我自己的方法是將Craft或Process作為概念,例如我曾經把自己的手縮小──因為每燒一次材料都會變小,我把成品再倒模,它又會再變小。於是我把這概念延伸,用泥來創作就有其獨特性,它不可被取替。」

橫跨當代及陶藝,她說這些思考是一輩子的,「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答案,而那答案不足以令我安樂。這反而是當代藝術最主要的思考。」那What Does Art Do?她有答案嗎?「我想,答案就是繼續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吧。」

文:何兆彬 圖:Ben Tam(人物)、部分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翻成藝術品的Ready-made產品,有奶樽有啤酒罐,右一為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