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屆金馬獎,中國新晉導演張大磊首次執導的長片《八月》連奪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及費比西獎,事前不被媒體看好的這套電影瞬間成為焦點,連張大磊自己也沒預計能獲獎,上台領獎時更嚼着口香糖,露出大男孩的靦覥笑容。而在他身旁的,正是多年來出錢出力支持他尋夢的父親張建華。
拍攝這套電影是張大磊多年的夢想,因為資金不足遲遲未實現,從2008年構思到2015年開拍,最後因為內蒙古製片廠要擴建改造,許多老廠房快被夷平,再不拍沒機會,父親才拿出60萬積蓄為兒子圓夢。電影以中國九十年代國企市場化改革浪潮為背景,講述父子之間如何面對轉變,其中父親與兒子彼此支撐和無條件支持的關係,正是他與父親的寫照。
撰文:張綺霞
張大磊父親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剪接師, 他從小在片場長大,與電影為伴,片中主角張小雷,正是他童年的寫照。全片以黑白色拍攝,營造工人下崗前夕、平靜祥和而隱約有各種焦慮和騷動的氣氛,電影主要從小男孩的眼光出發,看整個社會及世界的轉變,觀察身邊的人如何應對這股潮流,以及在懵懂中思考自己的未來。
張大磊2008年開始醞釀這個故事,當時他長年在外讀書工作,難得回家鄉一次,頓覺思如泉湧。「那時很想拍電影,但找錢沒那麼容易,因此很受挫折和打擊,人就慢慢變得焦急,2008年太焦急想休息一下,就離開北京回到內蒙,發現久違的感覺,把所有的浮躁、亟欲證明自己和完成自己的狀態放下,完全回到生活裏。」
放空和放慢自己後,他終於感到時間的流動,如回到童年那個平凡的8月暑天,於是他想到拍一套電影,紀念那個已不再復返的時光。變革前夕的生活,正是他9歲到12歲、最多幻想、最無憂無慮的年紀,「集體主義時代會讓人的幸福感很強,沒有那麼強的競爭意識和貧富對比,一片祥和,對我來講是很浪漫的,現在想來都好像做夢一樣。」每個人都在悠閒狀態,不需要追趕什麼,「每個人都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情,只是按照習慣過一天就可以,現在一定要完成的事太多了。」
在電影中,母親是最適應改變步伐的人,要求兒子上重點中學,要求丈夫找賺錢門路,這種競爭思維在當年卻讓人不習慣。「突然有自由自己做決定,他們反倒駕馭不了,沒有安全感。」改革前片中父親只需要做好自己工作便可,不需要理會其他人,現在卻要主動為自己的前路爭取機會,要巴結領導,要為兒子巴結老師,到處都要講關係。曾強調不會低下「高貴的頭顱」的父親,也為了生活卑躬屈膝。
全憑直覺拍攝
電影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小社區和老廠房,他笑言,片中古舊場景也是他無聊時常去的地方,「那裏讓我覺得舒服」,因此找場景時也沒有太大難度,只是如今好多已經被拆。」他感嘆,家鄉與中國其他地方一樣,過去10年發展急速,面貌和生活方式都大有改變,每次回家都如進入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但無論怎麼變,總有一些能留住記憶的地方。
許多評論者大讚電影有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和楊德昌的影子,金馬獎評審讚揚影片調度自然,音樂和音效細緻,光影處理得當。他表示是憑直覺拍攝,沒有特別手法。「但我拍攝的風格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不會有太多的手法。」他希望觀眾看電影時不要思考太多,只是感受就好。「不要因為是獲獎片或藝術片就有不一樣的眼光。其實它比一般劇情片更容易接受,只要你什麼都不想,把它當成一場夢,就會感受到很多。」
片中小主角孔維一表現自然出色,獲金馬獎新演員獎,他讚道:「他本身有天賦,也能感受到我要的情感,說一點就會明白很多。」在拍攝時,我只告訴他要做什麼動作,背後的情感讓其自己發揮,「我也用那時的相處方式和他相處,讓他更明白那年代,就是直接的、沒有太複雜的溝通。」
張大磊父親在片場工作多年,從電影路怎樣走到拍攝手法理念等,很多都與兒子意見相左,但最後仍出資讓兒子圓夢,「在計劃經濟的年代,電影都是有規矩的, 有戲劇性和節奏,長度需要嚴格的控制,他之前做慣了那樣的劇情片和類型片。像我這種比較任性的個人表達電影他會不習慣。而這是一個講究實用和效率的時代,他擔心這樣的電影不會帶來回報。」
得獎感覺不強
父親像他的朋友也像兄長,就如片中的父親,無論兒子有什麼行動和決定,都會尊重和支持,就算兒子闖了禍,只要有行動理據,也不會責難。他笑言,這樣的父子關係在那個年代很少見,也是他們真實的關係。他父親從不催谷孩子學業,認為孩子能長成「更豐富的人」是最重要的事。「他一直不希望我是有局限的人,中學時開家長會,所有家長都在討論如何讓孩子更努力學習,唯獨我爸說,希望我孩子懂得怎麼玩。」
中學他因玩搖滾樂而輟學,後來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讀音樂,讀了2年覺得不適合轉電影系,父親都沒有反對。「他會跟我聊,了解我為什麼這樣做,只要認為我不是胡鬧都會支持。」在電影事業上,父親相信應該在片場中循序漸進,然而張大磊曾短暫在片場工作,覺得不太適應,也想做自己的作品,因此離開成為獨立導演,到處找資金,偶爾接拍婚禮電影維持生計。
父親雖然擔心,也願意支持:「拍那些電影也會掙一些小錢,我對物質需求不是很高。家人也很支持,沒有給我太多壓力, 反倒讓我有更多自由和時間放在我想做的事情裏。」拍攝《八月》期間,兩父子對作品也有不同意見,尤其擔心電影風格不受主流認可。「拍的時候,我也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會接受,但就是沒辦法,一定要把它做出來,我總相信這個一定會做成,而且會得到它所應該得到的。」
他從小就養成堅持做自己的性格,父親曾為此憂慮,怕他無法在電影圈混。「甚至怕我吃虧,尤其是對名譽物質不那麼在意,這個他們特愁。從前他們常督促我做什麼,總覺得我不着急,其實我心裏比誰都急,如今得獎了他們會對我更信任。」
入圍名單公布後,他對得獎也有一定把握。「我想這電影不至於無人問津、無人知曉。」然而真正得獎後,感覺卻不是很強烈,「雖然這個認可對我意義非凡,而且是在台北,那麼多我尊敬的電影人工作的地方。但我對名譽感受很低,最大的滿足感都在做出自己的作品。」
張大磊小檔案
出生年份:1982
出生地點:內蒙古
學歷: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影視大學導演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