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本土僅存手繪瓷器廠傳人 曹榮樞口述「廣彩」歷史

2018-02-28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是從民國初年,已出產手繪彩瓷,並曾經聞名世界。這種名為「廣彩」的瓷器工藝,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在本地第一間,也可能是最後一間的手繪瓷器廠,名為粵東磁廠。其第二代傳人曹榮樞及其子曹志雄,無論時代變化,仍守住這本地的最後傳統工藝。

曹榮樞雖然是商人,但喜愛結交文人雅士,與本地名畫家趙少昂及楊善深都有深厚交情。兩位大師為推廣本地瓷藝,更曾打算創作有規模瓷畫展覽,開拓這門技藝的可能性。在他們筆下,廣彩不再是固定花飾紋理商品的代稱,而是表達創作者才情心境的藝術品。說起這段往事,曹榮樞父子仍歷歷在目。

Image description 粵東磁廠第二代傳人曹榮樞及其子曹志雄,仍守住這本地傳統工藝。

「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傳統瓷器主要由江西景德鎮生產,然而從康熙年代開始,廣州變成重要貿易商港,大量外國商船停泊,他們對於中國瓷器非常着迷,可是江西離港口太遠,交通不便,要訂製特別瓷器起碼要等上一兩年才到手,對此廣州商人加以變通,從景德鎮運來白瓷胎,再請師傅到廣州教工人繪畫紋飾,自設工場,並按照外國顧客的要求改變成中西合璧的設計,又能在短時間內交貨,因此大受歡迎,成為重要的外銷器物。

本地首家

上世紀初中國戰亂頻繁,政局相對穩定的香港將廣彩工藝保留傳承之餘,更發揚光大,外銷全球,當中歷史最久,到現在仍碩果僅存的,是1928年由曹侶松創辦的粵東磁廠。他們最早在九龍城設廠,後來數度搬遷,生意不斷,港督、本地與外國名人都慕名光顧,他們仍保留着許多名人到訪後寫給他們的感謝信和照片,說到這裏,年逾九十的曹榮樞感嘆,「現在第一間和最後一間也是我們,看現在還能頂多久吧,一兩年不倒閉就算好。」

曹榮樞憶述,當年父親本來在廣州工作,因為懂英語,與從事廣彩瓷品的親戚合作,帶了多個學徒來港開廠,作為兒子也理所當然入了行。「生意最蓬勃是1937年打仗前,廣州市被轟炸,所有高人都走難來港,在我們廠裏打工。」當時九龍城的廠房有百多名員工,戰後生意更旺,香港作為旅遊熱點,瓷器是最受歡迎的手信,在中環皇后大道中的一系列瓷器店最多遊人光顧,不少都是他們廠房出品。生意最旺的時候,工人一個月便有40元收入,當時的普遍工資只是一個月1元。「那時租一層樓不過8元。」

然而數十年來,市場不斷改變,其他廠房紛紛倒閉,如今他們不只做廣彩手繪瓷器,還兼做印花,「我們之所以還能一息尚存,就是靠這些(印花),窮則變,變則通。」曹榮樞感嘆,香港從前是瓷器王國,如今自己孫子一輩已經不願意入行,他們仍留住一班老師傅,一個退休就少一個,工時長人工低,也沒有新人願意加入。

今天廣州仍保留一群廣彩工藝師傅,既有政府支持,也有評級認證,收入有保障,「他們的廣彩技術也是我們師傅回去教的。」香港的瓷器廠則因為無法負擔租金等開支紛紛倒閉,只有他們一間因為是自置物業,還能堅持。在這行數十載,他自然覺得可惜,「每一個師傅都跟了我起碼50年,都七八十歲了。我兒子也已經七十,還能如何做下去?」他的兒子曹志雄補充道:「如果師傅都不做了,我們就正式退休了。」

在九龍灣廠房內放滿各式各樣的陶瓷器物,曹榮樞戲稱為「垃圾」的物品中,仍藏有不少重要紀念價值的珍品。當中最寶貴的,是嶺南派大師趙少昂與楊善深的文房工具和作品。曹榮樞雖然不懂畫畫,與兩人卻是經常相聚的麻將友。雖然當時趙少昂已經非常有名,但為人沒架子,私交甚篤,他仍保存着趙的手寫賀卡。「我小他二十年,他(冥壽)113歲,我93歲。」

Image description 曹榮樞到訪楊善深家中時碰巧撞見他在作畫,順道留影。(受訪者圖片)

廣交文人

早在廣州的時候,曹榮樞已經聽過趙少昂的大名,他在五十年代正式接管廠房,為香港高檔酒家製作漂亮的碗碟,從中得以拜會常到訪茶樓的趙少昂。後來趙少昂搬到太子道,與他家相近,因此也經常拜訪。「就在對面,常行過去飲茶。」至於楊善深,則是因為有共同朋友,早早認識。

六十年代,他們幾個人開始頻繁地交往,逢星期四趙少昂不教學生,一群老朋友如鄺山笑、鄧寄塵、楊善深等,會一起上他家打麻將,大家都是廣州人,同聲同氣。從朝打到晚,晚上更有趙太太炮製豐富晚餐,「鮑魚煲雞飯,用了近半斤鮑魚,當時鮑魚六十多元斤。」兩位大師在當時經常合作寫畫,更說收曹榮樞為徒弟,但他自嘲道:「我沒有去,掛住搵兩餐,哪裏有時間。」

在打麻將以外,兩位大師更常結伴到訪粵東磁廠畫瓷創作,當時廠房在大窩坪半山,遠眺維多利亞港,附設有員工宿舍,自成一個小村落,交通不便,但一些藏家有車能接載,因此他們也能經常前來。曹志雄笑指:「楊老師喜歡自己行山,很多時都是自己走來,我說駕車接他,他也說不需要。」

曹榮樞特地為他們預備最好的、產自日本名古屋的白瓷碟,也為彩繪顏料作特別配方,從來分文不收,通常他們畫好一隻,就會馬上被身邊的好友學生要走,曹志雄笑說:「他們畫得很快,一畫好幾乎是要搶的。」在這些作品中,也有不少是畫來送贈給曹榮樞,表達謝意。每次畫瓷都總要花上大半天,曹志雄說:「這頭趙老師在畫畫,那頭趙師母也沒有閒着,織毛衣送給我妹妹,打發時間。」足證彼此情誼深厚。

雖然瓷上作畫與紙上不同,顏色之間不能重疊,上色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否則會甩掉或者碎裂,往往要等到燒製後才知道最後效果,但趙少昂只花了一天就掌握得當,因為他早在四十年代就已經嘗試瓷器創作。「上面是用『草料』,是國人自製的色彩,我們則是採用日本顏料。」曹志雄補充:「我們都是用金屬氧化物作顏料,都是自行調製,不是後來愛用的化學顏料。瓷上是什麼顏色,燒出來的也是同樣的顏色,所以才能讓他們渲染出特別色彩。」傳統廣彩設計有多種特定構圖,如「壽字花心」、「綠地白菜」、「錦邊鬥雞」等,全都充滿吉祥寓意。與廠裏的廣彩師傅絢爛華麗、金碧輝煌的裝飾工筆畫風不同,他們都是隨筆創作,表達個人的情思與才氣,為廣彩藝術注入了一股清新奇象。

Image description 趙少昂繪瓷碟作品《人間第一香》,為送贈曹榮樞而作。(香港文化博物館圖片)

合繪傑作

兩位大師的用筆,如今仍在他們案頭。曹志雄說:「趙老師用筆很講究,會帶自己的筆來,寫出來都很工整幼細。楊老師為人比較粗豪,什麼也沒有帶來,用我們廠裏有的軟毛筆,說用什麼筆也可,爛筆都可以。但爸爸也特定買下好筆等他們來。」

趙少昂用筆爽、快、辣,喜畫花鳥草蟲,多靠兩三筆就描繪出物件型態,楊善深用筆較多頓挫、斷續、蒼茫、喜歡枯筆細描的筆墨趣味,喜畫人物、雞、金魚、老樹等,兩者的風格在瓷器上也沒有太大差異,也能做出墨色和色彩的渲染深淺變化。其中一隻以月夜景色為題,由兩位大師合繪,優美寧靜。

曹榮樞笑言,這些作品他一直收藏,從不出售,「哪敢賣,每一隻都是寫給我留念。」如今他聽從趙少昂兒子所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因此「半賣半送」予文化博物館,只留二十多隻自己留念,如今藏品正在館內展出。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趙少昂當年在粵東磁廠畫瓷碟創作,被一眾粉絲包圍。(受訪者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趙少昂及楊善深合繪瓷碟作品《月夜草蟲》,意境優美。(香港文化博物館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一九五八年粵東磁廠的大窩坪廠,自成村落。(受訪者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瓷緣.畫意」展覽的紙上繪畫作品與瓷畫互相輝映。 (香港文化博物館圖片)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