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影大師張照堂22歲就開攝影展。他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攝影之父」,很多台灣攝影師都稱他為老師,但他說自己很少教人:「藝術是不能教的。」
他最愛攝影,是寶島著名的攝影家,但張照堂沒以攝影為業,他反而做過多年以紀錄片攝影師,也當過電影攝影師,得過國家文藝獎與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的他說:「攝影一直是我個人的興趣,然後,我也沒有以它為業。你也沒有放棄它,幾十年下來,自然有些成績會出來。」幾十年過去了,歲月改變了台灣的風景面貌,也替他累積了作品及名氣成了他作品的標記。
TEXT BY 何兆彬
出於紀實 超越紀實
上月,張照堂將1970 - 1990年間所拍攝27件作品帶來香?,舉行《歲月之旅》攝影展。在此之前,2013年他曾舉辦《歲月/照堂》攝影展,這是他完整的回顧展,共展出400多件攝影作品,又出版《歲月照堂:張照堂 1959-2013攝影影像展》攝影集。張說年少時自己沒有歲月感,拍?拍?,忽爾幾十年就過去了,他今年75歲,看着照片,年月就這樣溜走了。《歲月之旅》英文名字叫“A Journey of Nostalgia”, Nostalgia一般譯作懷舊,張老說,Nostalgia對他來說是鄉愁。
「展出的作品大部份?是關於台灣的人、風景、生活、勞動這些東西,拍照涉獵的題材,我沒有特別去找一個題材去做。等於是你在人生旅途中碰到很多東西,再紀錄?來。」題材上,他對勞動、生活、宗教特別有興趣,「(攝影)雖然是有寫實的,但不要有太直接的含意在裡面,希望它出於寫實,但又有很多想像在裡面,那可以衍生想像,而不是像新聞照片或寫實照片,直接告訴你這就是甚麼。」
出於紀實,又超越紀實,是張老一直追求的境界。對他來說,這才是攝影該達到的藝術高度,「其實我沒有直接告訴你這是甚麼,你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動作、姿態,很多想像的東西。」
饑餓的眼
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覺得數碼攝影會抹殺了想像力,因為你一早已知道自己能拍到什麼,而且現在拍攝,什麼?能操控,「數碼未拍就過於知道會拍到什麼,有時候不見得是好,因為你的創作有時候不要那麼設計過好,拍出來的東西意外的,有時候更好。」對他來說,這些很多?屬於技術層面,但藝術要用勇氣闖出去,「我很少教學生,其實攝影沒有辦法教出來的!攝影的人有沒有那能力,天份很重要。如果你沒有,即使你非常非常努力去拍,可能出來就成為有匠氣的攝影家。但如果有天份,要教也教不出來,只要再努力,就更有更好的東西出來。」
談數碼攝影科技的出現,他說影?太大了,大到今天他自己也只攜一個便利數碼小相機,「它的快速、它的流通的量,它的方便可造性、改變性,?不是傳統可以做得到的。但那是技巧、技術,而不是背後的精神。真正重要,是怎樣把照片拍好。」
隨着數碼的全面勝利,他一直自學電腦,自學Photoshop。修圖也大大改變了攝影的面貌,張老說這無所謂好壞,「照片可以隨時修改,就攝影的本質來講,它是近乎設計美術。我很少看到有什麼PS修改過的,會變成Masterpiece經典。想法比較重要。」
張老說,攝影師首先要有饑餓的眼,「一個攝影家飢餓是好的,吃飽了就沒辦法創作。」即使一把年紀,他仍然每天拿着小相機,沒有主題的到處拍拍。
可是因為籌備展覽,因為事事親歷親為,他每晚?在用電腦修圖,把眼睛累壞了,他指一指自己眼睛說:「我75歲了。因為每天修圖,眼睛太累,患了黃班病變,左邊眼睛已經沒有Focus了,只能靠右邊。」
生老病死,誰都沒法逆轉,這就是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