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窩村位於沙頭角,村名最早記載於明代《粵大記》,後來歷經變遷,發展成客家農村,然而村裏人口逐漸遷離,一度成為荒地。近年不少有心之士遷入荔枝窩村,其中「自然空間」的彭日進和麥勤鑄便是首批入村的農夫,協助重新墾殖田畝,開荒耕作,二人笑言:「做開荒牛好辛苦!雖然由零開始,但就像行山,那條路沒有前人走過,就有種探險的感覺,很好玩。」他們主張自然農法耕種,重新感受鄉郊的恬靜和美好。
相識逾二十年的彭日進(Eugenia)和麥勤鑄(Keith),以前在城市生活,Eugenia在寫字樓做秘書,Keith則從事保險工作。Eugenia分享最初務農體驗:「最初我們是在綠田園租用一塊小農地,覺得耕田很好很舒服,周末兩日去做假日農夫好像充足電,應付接下來5天工作。」Keith亦點頭認同說:「保險工作很忙,日夜忙碌,但在周末耕種感覺很有能量,我就想,能否把時間調轉呢?平日耕種,周末才到城市,探下朋友。」後來二人在馬寶寶社區農場學習更多耕種方法,樂此不疲。
首批入村做開荒牛
至於他們與荔枝窩村結緣,則是因為一次參加由林超英帶領的梅子林導賞團。梅子林毗鄰荔枝窩村,同屬「慶春約」客家村落。二人均認為這一帶環境舒適,雖然很隔涉,但相對原始清幽,如同世外桃源。直至他們得悉「永續荔枝窩」計劃,更參與討論,一起研究發展藍圖,並以受聘形式到荔枝窩村從事一年的開荒工作。
「我們在2013年尾入村,由於這裏已經有三十幾年沒有耕種,從西門一出就是大片沼澤,東門這邊也有密密麻麻的大樹。我們首先就要量地,劃好租界,再開墾田畝,一步一步來。」Eugenia憶述開荒經歷,如開墾農田,修建水坑,重新發展村落,復耕工作可謂不輕鬆,不過她一臉從容自若說:「做開荒牛當然好辛苦!雖然許多事情都要由零開始,但就像行山,走到一條沒前人走過的路,就有種探險的感覺,很好玩。」
推崇生態友善農耕
完成開墾工作後,他們參與「三斗種」社區培育計劃,成立「自然空間」,並加入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實行生態友善的自然農耕。Keith表示:「我覺得大自然有自己一套運行方法,你看森林裏樹木茂盛,也不用農夫刻意經營。我們在耕種上也希望能盡量接近大自然步伐,例如把農餘和廚餘回歸土地,亦會種花和豆科綠肥植物,對土壤生態更有益。」
「自然空間」的農田面積不算廣闊,卻種植多種不同作物,如粟米、南瓜、蘿蔔、葱、黑面將軍、樹豆、波斯菊、洛神花、蝶豆花等,製作各式簡單田野料理、茶包和漬物。花花雪條更是Eugenia的招牌之作,她笑言:「因為我自小喜歡吃雪條,呢度又冇得賣,就用椰奶自己整嚟食,加上波斯菊做點綴,更加吸引,然後又做給附近的農夫吃,就這樣誤打誤撞變成產品,哈哈!」Eugenia更會隨季節加入薑黃、洛神花、熱情果等等不同時令食材,滋味清新。
不過,雖然農田周圍加設電網,但有時也會有野生動物偷吃農作物,不過二人異口同聲表示牠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時豐收也當作和動物分享收成。
荔枝窩村位處僻壤,清幽恬靜,直至近年才開通來往當地和馬料水的街渡。面對城市急速發展,二人反而退居鄉村。那麼對城鄉共生有何想法?Eugenia認為兩樣都需要,Keith更說:「這個不能否認的,現在偏向用地起樓,其實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不能太單一去看待事物。」
生活在小村裏悠然自得,Eugenia坦言:「我喜歡這裏的隨意,沒有電視,得閒就彈Ukulele,唱歌自娛,很開心。我不會定義自己是退休,只是改變了生活方式,仍然要務農工作。」在旁的Keith也欣喜地說:「人生是一種經歷,不需要後悔以前的生活,因為要經歷過才會找到現在的生活模式。這裏有很多空間留給自己,讓人能夠自主生活。我喜歡客家人的串門子,所以我們都甚少關上門,鄰居有興趣就可以來坐坐聊天。」Keith亦會幫忙社企帶領導賞活動,希望和更多人分享村落故事。
最後記者邀請二人隨心演奏一曲,他們爽快答應,Eugenia就欣然地彈着Ukulele,與Keith一同合唱Sometimes When We Touch,二人相對而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撰文:黃靜美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