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方人來說薯蓉是comfort food,配火雞、牛扒,烤牛肉或肉醬。世上最多人談論的薯蓉一定是法國菜殿堂級人馬Joël Robuchon的出品,質感綿密而充滿牛油和奶香味。據說他們製作薯蓉時,每一磅薯仔用上半磅上等牛油。
製作薯蓉看似並不困難,把薯仔烚熟或蒸熟,擠壓成蓉,加入牛油和忌廉就成,但是要做可口美味的薯蓉卻大有學問。首先薯仔品種決定薯蓉的品質,薯仔可分為蠟質和粉質兩種。
蠟質薯仔澱粉含量較低,水份較多,切開後中間會有一圈一圈的紋路,質感比較扎實,而且經過長時間烹煮也不容易散開。
粉質薯仔澱粉含量較高而且質地鬆軟,切開後大多為放射性紋路,長時間烹煮會溶化,用來煲湯能夠增加湯的濃稠度。粉質薯仔適合用來製作薯蓉,不必加入大量牛油和奶油也能製作出鬆化而輕盈的薯蓉,市面上常見的Russet就屬於粉質薯仔。
兩段烹調法
若你不知道所購買的薯仔是蠟質還是粉質,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分辨。把一杯鹽加進九杯半清水中,把薯仔放入鹽水中,若薯仔沉進水中即是粉質,薯仔浮起,就屬於蠟質。
有人認為薯仔皮營養豐富,應該連皮吃,不過薯仔主要營養成分還是藏在薯肉內。雖然切開薯仔會令味道和營養流失,但切成小塊能讓薯仔均勻加熱。薯仔加熱到60度時,細胞內的澱粉開始吸收水份,到72度時細胞吸收的水份令細胞膨脹至原本的幾倍,不過細胞仍然緊密的聯結在一起。到82度細胞開始破裂,開始釋出黏稠的果膠,這個狀態最適合把薯肉壓成薯蓉。
雖然直接把薯仔放進沸水中烹煮可以達至這個效果,不過若一時失手把薯仔煮得過久,細胞破掉就會令澱粉跑出來,變成黏糊狀。為免出現這個情況,飲食業界研發了一套方法烹製薯仔,確保每次都能製作出口感綿密的薯蓉。
製作薯蓉時先把薯仔去皮,切成大約4厘米塊狀,放在75度水中煮20分鐘(蠟質薯仔需要更長的烹煮時間)。撈起薯仔放在碗中,開水喉以涼水冷卻後,擱起半小時。第二次烹煮時直接把薯仔蒸或烚熟(沸水落薯仔,約3分鐘)就可以準備擠壓成蓉。
製作薯蓉最好用搗泥器,當薯仔還是燙熱的時候搗碎。把搗泥器以上移下的方式擠壓薯仔,這樣薯仔的細胞會被分開,卻不會在過程中破損,製成綿滑的薯蓉。
搗碎薯蓉後可以下鹽和黑椒調味,先下牛油拌勻,再下溫熱的忌廉拌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