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欣賞了幾個知名的 masterpiece,手製工藝品就是有其意義及溫度;但除了欣賞外國的工藝品外,香港的職人大家又認識多少?在香港就找到了一位年屆92歲的呂明師傅,他是明生鋼竹蒸籠廠的創辦人,憑着一雙手及無限創意,將最擅長的竹藝及鋼藝,發明了七、八十年代盛行的鋼竹蒸籠,只此一家,創造了蒸籠傳奇。《優雅生活》親身去到位於屯門亦園的明生鋼竹蒸籠廠,只見呂師傅仍然孜孜不倦地造着蒸籠、更驚喜的是仍然見到他有新發明新手藝,不得不佩服呂師傅的一雙手及腦袋。
TEXT BY JAZ KONG PHOTOGRAPHY BY BEN TAM
腦筋急轉彎
踏進呂明師傅的工廠,只見師傅勤快地在造他引以為傲的蒸籠。看到他靈活的雙手、俐落的動作、聽到他如洪鐘的聲音,加上燦爛的笑容,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以為他最多只得八十歲。他在造的蒸籠看似普通,原來內藏乾坤:「這款蒸籠是一個飲食集團訂造的,比一般的燒賣蒸籠高出一厘米,說是要在燒賣上放隻小飽魚。」
明生鋼竹蒸籠廠創辦人呂明師傅。呂師傅的一雙手養活了家人,更成就了他的蒸籠傳奇。
呂師傅仍然日復日地默默工作,每天到洪水橋飲過早茶,十一時多回到家裏就開始埋首工作,做到覺得累為止。師傅現時造的大多是由兒子及媳婦接下的特別訂造訂單,多數是為配合現時酒樓推出的新花款而設的蒸籠,好像有師傅手上的一款,又或者是後來筆者參觀倉庫發現的超迷你蒸籠。倉庫在呂師傅的工廠的上層,由媳婦黃小姐打理,雖然不時要將造好的蒸籠搬搬抬抬,但她說起呂師傅的創意時仍是興致勃勃的,就好像年前有個訂單,要師傅造一個可以中間站得下一位模特兒的蒸籠,相信若不是呂師傅接下這訂單,有錢都未必可以在其他地方買到或造到這個獨一無二的創作。只要客人有所要求,呂師傅都會想辦法做到,而且他亦會加入自己的經驗,向客人反建議他的想法。所以說,雙手跟腦筋一樣靈活的呂師傅何來像九十多歲的伯伯?
左邊那款將鋼融入傳統蒸籠設計的就是呂師傅的發明,右邊的是普遍蒸籠做法。
「勝人一籌」的呂師傅
呂師傅常把「僥倖」、「勝人一籌」等詞掛在口邊,形容自己幸運地懂得五金技術、又精通竹藝,才得以發明獨一無二的鋼竹蒸籠。但事實是,何只是勝一籌?呂師傅簡直是「完勝」!為什麼?這就要從呂師傅十多歲時說起。
不經不覺,原來呂師傅造蒸籠都造了差不多有八十年之久。師傅是鶴山人,十多歲在廣州已學師造蒸籠。「學的過程就好快!看着看着就自然學懂了呀!」師傅絕非「牙擦擦」,若果生於廿一世紀,筆者相信以他的巧手及發明家腦袋,大概連造太空船都難不倒他。「廿多歲時『屈蛇』由澳門偷渡到香港,那時候只得一件衫一條短褲,來到香港沒錢沒人脈,只好寄人籬下,靠着一門手藝養活自己。」當時的呂師傅不得不將妻兒留在廣州,來到香港好不容易捱了十年八年後終於有點成績。當年相信還未有「user experience」(用家體驗)這個字,但呂師傅就已懂得細心聆聽酒樓師傅的意見,「傳統的全竹蒸籠的『紙口位』容易崩,廚房環境又濕,加速蒸籠的損耗。」憑着呂師傅的十八般武藝,五金、木工、水泥、竹藝等全都沒難度,因此他就發明了將鋼材加入竹製蒸籠,在蒸籠的底部關節位置及「主口位」以鋼連接,「竹製蒸籠處理『倒汗水』及保暖的能力是無可取代的!但加入了鋼圈,既可以保持竹籠的風味,又可以保護『主口位』令蒸籠更耐用,更可以加速製作效率。其他人都做不到的!」
造蒸籠過程相:呂師傅熟練地造起蒸籠來,由準繩度到速度都絕不馬虎。
絕無僅有的創作,更需要特別的器材,這也是全靠呂明師傅的發明家腦袋。現時廠內眼見的機器絕大部分為呂師傅自己設計,不論是竹用的還是鋼用的器材亦如是,讓他能夠更有效率地造起他的鋼竹蒸籠;就連他那個刻上 slogan 「明生蒸籠,與眾不同,質優好用」的鋼片模具也是全自家製。「生意最好是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內地還未開放,我造的蒸籠應佔香港市場也有八成呢,敦煌、新光等酒樓也是向我買的。」當年,師傅跟兒子亦參展不同貿易展覽,更有外國的酒樓向師傳購入鋼竹蒸籠,衝出香港。除此之外,七十年代開始,家家戶戶都陸續擁有電飯煲,師傅就發明了一款可以直接放在飯煲上使用的鋼製蒸籠,讓大家可以一邊煮飯一邊蒸魚蒸肉餅,當年真的大受歡迎!
年屆 92 仍可造出這些超迷你蒸籠,可想而知呂師傅的巧手仍然寶刀未老。
但朝氣勃勃的呂師傅又豈只會想當年?讓他自己及家人最驕傲的,應該是呂師傅的無限創意。訪問當天,呂師傅向我們展示了他正在研發的新玩意,就是鋼製的蛋糕模具;呂師傅更提到環保的概念,絕對一點都不 out!最近,他亦「貪得意」幫朋友將紫壇木條車成佛珠,實在佩服呂明師傅的一雙手。